陳智勇
南京醫科大學鹽城臨床醫學院 鹽城市第三人民醫院兒科,江蘇省鹽城市 224000
川崎病即為小兒皮膚黏膜淋巴綜合征,好發于5歲以下兒童及嬰幼兒群體中,患兒常見持續發熱、眼結膜充血、口腔黏膜炎等癥狀,還會引發嚴重的心血管并發癥,威脅患兒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1]。近年來,隨著治療手段的不斷進步,川崎病患兒死亡率明顯下降,但發病率仍呈上升趨勢,且全身中小動脈易受累,冠脈病變(CAL)并發癥發生風險較高,已成為我國小兒最為常見的獲得性心臟病之一[2]。靜脈用丙種球蛋白(IVIG)可降低川崎病患兒CAL發生風險,但報道顯示,仍有高達25%的患兒經IVIG治療后無效,出現IVIG抵抗的情況,預后較差[3]。臨床不斷發現,細胞因子在多種免疫性疾病的發生發展中具有促進作用,而細胞因子的級聯反應在川崎病的急性發展中有關鍵作用,與川崎病患兒并發CAL具有直接關系。但目前,臨床關于細胞因子用于川崎病患兒冠脈病變及IVIG抵抗預測的臨床價值鮮見報道。基于此,本文對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2月52例川崎病患兒病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52例川崎病患兒病歷資料,依據患兒CAL情況分為CAL組(n=20)、非CAL組(n=32),依據患兒IVIG抵抗情況分為IVIG抵抗組(n=19)、IVIG敏感組(n=33)。CAL組:男12例、女8例,年齡1.00~5.00歲,平均年齡(3.00±1.12)歲,IVIG給予時間(7.85±2.21)d;非CAL組:男18例、女14例,年齡1.10~5.00歲,平均年齡(3.01±1.00)歲,IVIG給予時間(7.84±2.20)d。IVIG抵抗組:男12例、女7例,年齡0.98~5.00歲,平均年齡(2.99±1.11)歲;IVIG敏感組:男18例、女15例,年齡1.05~5.00歲,平均年齡(3.01±1.01)歲。CAL組與非CAL組、IVIG抵抗組與IVIG敏感組一般資料比較有同質性(P>0.05)。診斷標準:參考《美國心臟病學會(AHA)川崎病診斷指南》[4],經超聲心動圖或心血管造影檢查確診為川崎病。納入標準:已明確確診;年齡≤5歲;有持續發熱、眼結膜充血、口腔黏膜炎等癥狀;CAL診斷標準:心臟超聲檢查任一階段冠狀動脈內徑Z值≥2.0;IVIG抵抗:首次接受IVIG治療后,仍有發熱;資料完整;患兒家屬遵循知情同意原則。排除標準: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障礙;有惡性腫瘤疾病;伴免疫系統、血液系統、感染性疾病;有其他結締組織疾病;近期服用免疫抑制劑等藥物;易過敏體質;不可耐受細胞因子檢測;資料缺失;配合度極差。
1.2 方法 于患兒進行IVIG治療前、治療后第2天,采集兩組清晨、空腹靜脈血10ml,以3 500r/min轉速、10cm離心半徑,持續離心處理15min,選取上清液,將其放置于溫度為-80℃冰箱中保存,以待檢測。采用相關細胞因子檢測試劑盒,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操作步驟,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0(IL-10)、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γ干擾素(IFN-γ)、白細胞介素-17A(IL-17A)、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水平。

圖1 CAL預測價值ROC曲線分析TNF-α曲線為最左上側的直角線

圖2 IVIG抵抗預測價值ROC曲線分析TNF-α、IFN-γ曲線發生重疊
1.3 觀察指標 比較各組細胞因子(IL-6、IL-10、TNF-α、IFN-γ、IL-17A、TGF-β)水平,繪制ROC曲線,分析各指標單獨及聯合檢測對川崎病患兒CAL及IVIG抵抗的預測價值。

2.1 CAL組與非CAL組相關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兩組IL-6、IFN-γ、TGF-β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非CAL組比較,CAL組患兒IL-10水平更低,TNF-α、IL-17A水平更高(P<0.05)。見表1。

表1 CAL組與非CAL組相關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2.2 IVIG抵抗組與IVIG敏感組相關因子水平比較 兩組IL-6、IL-17A、TGF-β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IVIG敏感組比較,IVIG抵抗組IL-10水平更低,TNF-α、IFN-γ水平更高(P<0.05)。見表2。

表2 IVIG抵抗組與IVIG敏感組相關因子水平比較
2.3 細胞因子水平對CAL預測價值ROC曲線分析 與其他細胞因子比較,IL-10、TNF-α、IL-17A對CAL預測的敏感性(84.37%、100.00%、81.20%)、特異性(100.00%、100.00%、65.00%)均較高,見表3和圖1。

表3 細胞因子水平對CAL預測價值ROC曲線分析
2.4 細胞因子水平對IVIG抵抗預測價值ROC曲線分析 與其他細胞因子相比,IL-10、TNF-α、IFN-γ對IVIG抵抗預測敏感性(81.80%、100.00%、100.00%)、特異性(94.70%、100.00%、100.00%)均較高。見表4和圖2。

表4 細胞因子水平對IVIG抵抗預測價值ROC曲線分析
流行病學資料顯示,6個月~5歲兒童川崎病發病率較其他年齡段兒童明顯更高,該病最早由日本醫師川崎富作于1967年首次報道,近年來,該病發病率不斷呈上升趨勢,嚴重威脅患兒生命健康,CAL為川崎病最為常見、嚴重的并發癥之一,發病率最高可達15%,對患兒預后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5-6]。及時預測川崎病患兒發生CAL及出現IVIG抵抗的風險具有重要意義,可為臨床后續制定針對性預防及治療措施提供可靠參考。
劉芳等[7]研究指出,早期檢測并動態追蹤血清IL-10、TNF-α等血清因子濃度水平,可有效預測川崎病合并冠狀動脈損害,為臨床減少冠脈損傷提供科學指導。本文經分析發現,與非CAL組比較,CAL組患者IL-10水平更低,TNF-α、IL-17A水平更高(P>0.05),提示IL-10、TNF-α、IL-17對患兒冠脈病變預測價值較高。可能是因為:IL-17主要由Th17細胞分泌,IL-10為一種抑炎因子,主要由T輔助細胞產生,可拮抗IL-6、TNF-α等促炎因子表達,若體內炎癥反應失衡,免疫抑制功能減弱,則IL-10水平會明顯降低[8-9]。TNF-α為機體重要促炎因子,可通過對內皮細胞黏附因子表達、中性粒細胞趨化等進行誘導,增加血管表面黏附的白細胞、血小板,從而增加機體發生血栓的風險[10-11]。
本文還發現,與IVIG敏感組比較,IVIG抵抗組IL-10水平更低,TNF-α、IFN-γ水平更高(P>0.05)。IFN-γ可有效反映Th細胞功能狀態,多應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檢測中,若機體IFN-γ水平過度表達,則提示機體Th細胞功能呈活化狀態。由以上結果可見,IFN-γ與IVIG抵抗發生相關,與CAL的發生并無相關性,為臨床預測IVIG的發生提供了可靠的理論基礎[12]。筆者分析發現:與其他細胞因子比較,IL-10、TNF-α、IL-17A對CAL預測的敏感性、特異性均較高,IL-10、TNF-α、IFN-γ對IVIG抵抗預測敏感性、特異性均較高,進一步證實了相關細胞因子在川崎病CAL、IVIG抵抗發生中的預測價值。
綜上所述,IL-10、TNF-α、IL-17A可用來預測川崎病CAL的發生,IL-10、TNF-α、IFN-γ對川崎病IVIG抵抗的預測價值高,可為臨床更好的治療及改善患者預后提供可靠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