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云 陳小花
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護理部,江西省南昌市 330000
外感發熱是常見的急癥之一,屬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該疾病發病急、發展快且病程短,主要由細菌、病毒感染所致,臨床特點即病理性體溫升高,影響患者生活和工作,嚴重時可出現神昏譫語,抽搐驚厥,甚至危及生命[1]。目前外感發熱暫無特效藥,西醫以對癥治療為主,同時需要重視護理工作,幫助患者更有效地改善病情。中醫角度分析外感發熱是因身體受風寒、熱氣、濕氣等入侵引起,為達到退熱目的,需要給予扶正祛邪、疏通經絡、清熱瀉火的干預方式[2]。中醫刮痧技術是一種自然療法,遵循急則治其標的原則,使用邊緣光滑、圓潤的物體,以水、油等作為介質,反復在皮膚表面刮拭,使皮膚表面出現紫紅色或者紅色的痧斑、痧點,以該手法刺激經絡,調動人體正氣的祛邪能力,使體內毒素排出體外,達到暢通血脈、活血化瘀的目的。中醫刮痧的成本低、操作簡單方便,因此應用較廣,其在外感發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理想。本文為了明確中醫刮痧技術的退熱效果,開展以下研究。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120例外感發熱患者作為觀察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參照組和干預組,每組60例。參照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23~65(45.82±7.33)歲;病程4~49(29.89±6.76)h;體質量指數19~24(22.02±1.21)kg/m2;就診時體溫38~40(38.94±0.54)℃;證型:寒證22例、熱證24例、暑濕證14例。干預組37例,女23例,年齡23~65(45.82±7.33)歲;病程5~52(30.02±6.43)h;體質量指數19~25(22.21±1.16)kg/m2;就診時體溫38~40(38.70±0.48)℃;證型:寒證25例、熱證23例、暑濕證12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患者年齡均在18歲以上;體溫超過38℃;患者均符合《中醫外感高熱癥急癥診療規范》中的診斷標準[3];臨床資料完整;家屬對本次研究的內容知情并且簽署意愿書。排除標準:伴有精神疾病或者惡性腫瘤疾病;皮膚劃痕試驗陽性以及瘢痕體質患者;中樞神經性發熱患者;重要臟器功能不全;甲乙類急性傳染病者;刮痧治療會出現皮膚破損、潰瘍以及斑疹等;凝血功能障礙;高熱合并痙、厥、閉者;妊娠或者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參照組行常規護理。對患者進行物理降溫:若患者身熱無汗,所處環境溫暖干燥,可適當減少衣物,使患者皮膚與外界能較好接觸,通過空氣對流、傳導更好地散熱,起到降溫作用。另外可使用酒精或者濕熱的毛巾擦拭身體,包括腋下、背部、腹股溝處、下肢兩側,可使用冰袋放于頸部,達到退熱效果。若患者身涼無汗且打寒戰,需要適當添加衣物,搓手腳,使用熱水袋進行保暖,過程中需要觀察患者呼吸、脈搏等,每30min測量1次體溫。提醒患者應清淡飲食,少食多餐,多飲熱水。若患者出現脫水情況,需要遵醫囑補液,定時測量體溫。
干預組在參照組的基礎上給予中醫刮痧。(1)采用水牛角制成的刮痧板,以黃連膏配合凡士林油作為介質,準備干凈的毛巾或者衛生紙。(2)穴位選擇風池穴、風府穴、百會穴、曲池穴、肩井穴、外關穴、孔最穴、肺俞穴、少商穴、支溝穴等穴位,經循行區域為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采用角刮法、面刮法、點按法等手法進行操作。(3)操作流程。將介質均勻涂抹于以上穴位。刮頭部:讓患者保持坐位,操作者一手將患者頭部固定,另一手使用刮痧板刮拭頭頂部正中督脈循行區域,以百會穴為起點,刮至前額處,再由頭后部經風府穴刮至頸項處。對頭側部足少陽膽經循行區域進行刮拭,由太陽穴周圍開始刮拭,繞耳上,刮至風池穴。刮上肢:直線重刮手太陰肺經循行區域,以尺澤穴為起點,經孔最穴、列缺穴、經渠穴刮至太淵穴,針對手陽明大腸經,主要刮拭曲池穴,以該穴位為起點刮至合谷穴,再以點按的手法處理合谷穴。手少陽三焦經重點操作支溝穴,以點按的手法進行。最后以手內側的尺澤穴為起點,刮至少商穴。刮肩頸部:側重于大椎穴,患者兩側肩部以弧線掛法操作,由上至下,以風池穴和乳突根部開始,經肩井穴后刮至肩端,以點按的手法操作肩井穴和風池穴。刮背部:側重于足太陽膀胱經的刮拭,以點按的手法操作肺俞穴和風門穴。操作者以瀉法為主,刮拭力度由輕至重,根據患者的承受能力適當增加力度,以患者疼痛但可忍受為宜。每個穴位刮拭30~40次,2次/s,每個穴位點按30次即可,總體時間控制在15~20min內,直至患者出現紅紫色痧斑或者痧點。(4)刮痧后護理。需要調控室內溫度和濕度,以免患者再次感冒。出痧后需要讓患者適量飲用溫開水,以免脫水。刮痧結束讓患者立即穿上衣物以免受寒,提醒患者保暖,注意飲食清淡,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增加飲水量,禁止食用生冷、油膩以及辛辣的食物。(5)局部皮膚護理。告知患者刮痧后皮膚出現疼痛、瘀斑屬于正常情況,之后會自行消失,提醒患者恢復期間盡量避免局部損傷和摩擦,切勿抓撓。日常穿著純棉衣物,減少衣物與皮膚的摩擦,注意防曬,一旦出現破損需立即就醫。提醒患者刮痧當天不可洗浴,可用清水輕輕擦拭皮膚,避免皮膚損傷,皮膚癥狀消失后方可使用沐浴露,但仍不可用力搓揉。
1.3 觀察指標 (1)記錄體溫下降幅度、體溫恢復正常時間。分別在干預1h、干預2h、干預3h三個時間點監測患者體溫,計算體溫下降幅度。記錄體溫恢復正常時間。(2)即時退熱有效率[4]。體溫測量前將水銀體溫計校正至35℃置于腋窩下測定體溫,結果顯示,若干預30min后體溫下降超過1℃且持續觀察體溫不再上升則表示顯效;若干預30min后體溫下降程度在0.5~0.9℃則表示有效;若干預30min后體溫下降程度不足0.5℃或者腋溫未達到正常水平則表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3)炎癥反應指標。分別在干預前、干預24h后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作為血液樣本,置于離心機中以3 000r/min的速度離心10min,取上清液送檢。分別通過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化學發光法以及全自動血液細胞分析儀分別檢測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血白細胞計數三項指標。(4)護理滿意度。結合本院發熱部門實際情況制作百分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信度Cronbach’s α系數為0.89,效度Scale-CVI指數為0.93),主要內容包括護理技能、專業護理水平、服務態度、病情改善情況等,在出院前一對一進行面對面調查,將結果分為3個部分,非常滿意(90~100分)、一般滿意(60~89分)以及不滿意(0~59分),護理總滿意度=(非常滿意+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2.1 兩組患者體溫下降幅度、體溫恢復正常時間對比 與參照組相比,干預1h、2h、3h后干預組患者的降溫幅度更大(P<0.05)。干預組的體溫恢復時間較參照組更短(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體溫下降幅度、體溫恢復正常時間對比
2.2 兩組即時退熱有效率對比 干預組患者即時退熱總有效率較參照組更高(χ2=4.324,P=0.038<0.05),見表2。

表2 兩組即時退熱有效率對比[n(%)]
2.3 兩組炎癥反應指標比較 干預前,兩組炎癥反應指標水平相似(P>0.05);干預后,干預組C反應蛋白、血白細胞計數、降鈣素原等指標水平較參照組更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炎癥反應指標比較
2.4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干預組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參照組(χ2=4.386,P=0.036<0.05),見表4。

表4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n(%)]
外感發熱由于外感風寒、風熱、風濕之邪而引發疾病,患者以發熱、脈數、面色發紅、體溫上升為典型表現,有中、高度發熱癥狀出現,可持續1周或者2周時間,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尿少、便秘、口干煩渴、舌傷少津等癥狀[5]。該疾病患者主要以抗生素治療同時給予有效的退熱護理干預,其中物理降溫較為常用,但效果并不理想[6]。中醫認為該疾病因六淫邪氣侵襲或者疫毒邪氣侵襲而引起營衛失和、陰陽失調,因此需遵循心涼解表的治療原則。為了更好地退熱,可嘗試中醫刮痧技術[7]。
刮痧是較傳統的中醫技術,對經絡穴位進行刮拭刺激,借助經絡的連接作用調控各臟腑器官,平衡機體陰陽氣血,加強經絡臟腑功能,扶正祛邪、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環,廣泛用于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疾病的干預中[8-9]。本文結果顯示,與參照組相比,干預1h、2h、3h后干預組患者的降溫幅度更大(P<0.05);干預組的體溫恢復時間較參照組更短(P<0.05);干預組患者即時退熱總有效率較參照組更高(P<0.05)。說明采用中醫刮痧技術的退熱效果顯著。刮痧板使用的水牛角是一種中藥,屬于退熱藥,具有解毒消斑、清熱解毒的效果。刮痧介質選擇黃連膏配合凡士林油,其中黃連膏中的黃連和黃柏具有清熱解毒、消炎的作用,將其敷于患處,對各種炎癥以及輕度燒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可有效防止皮膚感染,促進刮痧斑點消退[10]。凡士林是常用的皮膚潤滑劑,可加速皮膚自身的修復能力。黃連膏與凡士林油配合使用可清熱解毒、潤膚,促進刮痧斑點消退。刮痧技術利用手法刺激經絡和穴位,發揮疏通經絡、清熱降溫、解毒驅邪的效果。本文結果顯示,干預后干預組C反應蛋白、血白細胞計數、降鈣素原等指標水平較參照組更低(P<0.05),說明中醫刮痧技術可降低炎癥介質,達到退熱目的。刮痧操作將患者體內的穢濁之氣聚于皮下形成痧,痧潰散的過程即引起自體溶血,促進新陳代謝,改善血液循環,從而緩解炎癥。本文結果顯示,干預組患者的護理總滿意度較參照組更高(P<0.05),說明退熱護理中給予中醫刮痧技術可提高護理滿意度,與梁洪靜[11]的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中醫刮痧技術在外感發熱患者退熱護理中可更快速幫助患者退熱,即時退熱效果理想,且能較明顯改善炎癥狀態,護理效果滿意,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