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紅 卓秀建 肖燕平
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江西省贛州市 341000
肩手綜合征是腦卒中常見的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術后肢體功能鍛煉[1-4]。針對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臨床常采用抬高患肢,向心性纏繞手指或四肢,冰療、肩部和手指被動運動、局部手法治療等康復措施進行治療[5],但起效緩慢,整體療效欠佳。嶺南火針是特色中醫療法之一,源于《內經》,臨床常用于治療痛證、痹癥,療效顯著[6]。貼扎技術是應用肌內效貼直接作用于組織局部,常用于各種疼痛、肢體腫脹的治療,發揮改善局部循環、改善組織水腫、緩解疼痛癥狀的作用[7]。嶺南火針聯合貼扎療法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或可發揮協同治療的優勢。因此,本研究收集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60例,研究嶺南火針聯合貼扎療法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21年1月—2022年1月我院康復科及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就診的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60例開展研究,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齡18~75歲,平均年齡(63.14±3.15)歲。治療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齡18~75歲,平均年齡(63.22±3.19)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腦卒中早期康復治療指南》中關于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臨床診斷標準[8]者;(2)病程≥1個月者;(3)肩手綜合征分期為Ⅰ期者;(4)符合嶺南火針、貼扎療法適應證者;(5)配合治療者。排除標準:(1)精神病者;(2)伴有肩關節脫位、頸椎病、風濕性關節病者;(3)伴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方案:常規康復療法治療。包括采取正確的體位擺放、坐位及臥位抬高患肢、向心性纏繞手指或四肢、冰療、肩部和手指被動運動、局部手法治療等康復措施。共治療2周。
1.2.2 治療組方案: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嶺南火針聯合貼扎療法治療。(1)嶺南火針療法:協助患者取側臥體位,根據患者的具體疼痛部位,從肩髃穴、肩前穴、肩貞穴、肩井穴、肩后穴等主穴中選擇2~4個穴位,并在選中穴位上涂抹萬花油,將細火針燒至白亮后,迅速對穴位進行穿刺,深處以2~5分為宜,并快速拔針,后再次涂抹萬花油,之后協助患者進行上肢關節被動活動,治療頻率為3次/周,共治療2周。(2)貼扎療法:采用嶺南火針療法治療后,協助患者對帖扎部位進行清潔,沿著肌肉走向,選擇肌內效貼布進行貼扎。對于手指腫脹癥狀明顯的患者,首選爪形貼布。腕部可采用Ⅰ形貼布進行固定。更換頻率為3次/周,共治療2周。
1.3 觀察指標 (1)觀察治療前、治療2周后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分。VAS量表[9]最高分10分,分值越高,說明疼痛感越重。(2)觀察治療前、治療2周后患手體積值、上肢肌圍度值。患手體積測量方法:選擇含有體積刻度的量杯,置入適量的水,以能沒過腕橫紋為度,記錄刻度值。指導患者將患手置于水中,患手腕橫紋保持與水平面持平,再次記錄刻度值,對操作前后增加的水體積進行計算。上肢肌圍度值測量方法:指導患者保持上肢下垂放松狀態,測量肱二頭肌肌腹處、前臂最粗處圍度值,取平均值。(3)觀察治療2周后臨床病情控制有效率。采用偏癱上肢功能七級評估分級表[10]進行評價。評價指標包括:痊愈:上肢功能評分減少≥95%,關節活動正常;顯效:上肢功能評分減少≥70%且<95%,關節活動不受限;有效:上肢功能評分減少≥30%且<70%,關節活動有所改善;無效:上肢功能評分減少<30%,關節活動無變化。

2.1 兩組治療前、治療2周后VAS評分對比 治療2周后,治療組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治療2周的VAS評分對比分)
2.2 兩組治療前、治療2周后患手體積值、上肢肌圍度值對比 治療2周后,治療組的患手體積值、上肢肌圍度值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治療2周后患手體積值、上肢肌圍度值對比
2.3 兩組治療2周后臨床病情控制有效率對比 治療2周后,治療組的臨床病情控制有效率高于對照組(χ2=5.455,P=0.019<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2周后臨床病情控制有效率對比[n(%)]
臨床研究表明[11],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病情較為嚴重,患者多伴隨疼痛、肌肉水腫、肌肉萎縮等癥狀,若不及時治療,將導致肩、腕和手指關節的活動進一步受限,影響患者肢體運動功能,造成生活質量下降[12]。如何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法,緩解疼痛、腫脹等癥,提高上肢肢體功能,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發病機制與創傷、腦或心肌血液循環障礙存在密切聯系。針對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臨床常采用抬高患肢,向心性纏繞手指或四肢,冰療、肩部和手指被動運動、局部手法治療等康復措施進行治療,但起效緩慢,取得的效果欠佳[10]。我國傳統中醫認為,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隸屬于中醫“痹癥”“痛證”范疇,氣血瘀滯、脈道不利、絡阻不通,是導致發病的重要病因[13]。治則當以益氣活血、通絡止痛為主。嶺南火針、貼扎療法作為現代康復的治療方法,均具有活血、消腫、止痛等此類功效,且在“痹癥”“痛證”方面的治療效果顯著。因此,本文開展一項研究,研究嶺南火針聯合貼扎療法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臨床效果,以明確更佳的治療方案,有效解決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引起的疼痛、功能活動障礙。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嶺南火針聯合貼扎療法治療后,患者VAS量表評分、患手體積值、上肢肌圍度值均低于單純康復治療(P<0.05);臨床病情控制有效率高于單純康復治療(P<0.05)。證明,嶺南火針聯合貼扎療法在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應用效果更加顯著,可有效減少疼痛,改善腫脹癥狀,提高治療效果。這主要是因為,嶺南火針以“溫熱”調動陽氣,發揮氣化溫通、利水祛濕作用,起到消腫、止痛的治療效果[14]。貼扎技術是應用肌內效貼直接作用于組織局部,促使氣血運行,改善局部循環,加快淋巴回流,改善組織水腫,緩解肢體腫脹、疼痛癥狀[15]。常規康復治療基礎上與嶺南火針及貼扎技術治療相結合,使得傳統針灸治療與現代康復治療技術相互補充,刺激、疏通患者的經脈,促使腫脹癥狀消退,更有效減輕疼痛感受,促使病情向好的方向發展,提高整體療效。
綜上所述,嶺南火針聯合貼扎療法在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應用效果更加顯著,可有效減少疼痛,改善腫脹癥狀,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