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
“糖衣炮彈”一詞,大家很熟,因為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中有一段名言:“可能有這樣一些共產黨人,他們是不曾被拿槍的敵人征服過的,他們在這些敵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稱號;但是經不起人們用糖衣裹著的炮彈的攻擊,他們在糖彈面前要打敗仗。我們必須預防這種情況。”一九六四年出版的陳登科《風雷》提到“糖衣炮彈”,應即脫胎于上述講話。
這個詞從哪里來?如何演變成現在的含義?我很好奇。
英語“糖衣藥丸”(sugar-coated?pill),pill 是藥丸, 俚語可指炮彈、子彈。英國考古學家柴爾德,他的講話方式就是用“糖衣包裹”的方式,如用克羅齊的術語講唯物辯證法,用涂爾干的術語講唯物史觀。他說他不喜歡把馬克思主義的標簽掛在脖子上,因為在反共勢力強大的英國,這不但會給自己招來不必要的麻煩,還會嚇跑談虎色變的西方讀者。
日語,藥丸叫丸,炮彈、子彈也叫丸(來源是漢語的“彈丸”)。承陳力衛先生告,早在一八八一年,勝山忠雄譯《調劑要術》就已出現“糖衣丸子”一類說法,后來演變為“糖衣錠”。
電影《平原游擊隊》,日本兵厲聲喝問:“ 什么地干活?”李向陽隨聲應答:“衛生丸新交地干活。”意思是,我是給你們送子彈來的。他倆說的“協和語”(日本侵略中國時期在中國推行的日漢混合語),“衛生丸”就是指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