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三千孤兒入內蒙”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啟示

2023-07-13 03:03:42譚淳月
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 2023年4期
關鍵詞:國家教育

譚淳月

摘 要:中國共產黨解決民族問題的創舉有力地推進和拓展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論和內涵,確立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和民族工作主線的戰略地位。“三千孤兒入內蒙”是中國共產黨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決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保障,是中華各民族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精神內涵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在特定實踐場域的現實形態和具體表達。新時代民族教育工作的精神主線是圍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展開教育的培養模式。“三千孤兒入內蒙”的歷史佳話啟示了共生的歷史觀、共情的民族觀、共榮的文化觀、共建的國家觀,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價值取向。

關鍵詞:三千孤兒入內蒙;民族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

中圖分類號:D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 - 621X(2023)04 - 0014 - 09

一、問題的提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力培育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19年,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講話中第一次把其概括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了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黨的民族工作主線的定位,并且將這一主線確定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要求所有工作都要向其聚焦。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以下簡稱“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有了這個明確的界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四個與共”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這個重大的原創性論斷,進一步豐富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和意義,是新時代民族理論創新發展的具體體現。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廣泛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民族教育高質量發展應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以下簡稱“鑄牢”教育)是新時代民族教育的關鍵一環。

近年來,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的研究逐漸成為社會科學領域關注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當下教育學視角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探討建立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的基礎上,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鑄牢”教育的時代價值。在現實性上,與民族精神相系的時代精神、與“三個離不開”相連的時代指向、與“身份意識—凝聚意識—利益意識”相鏈接的時代要義,構成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時代意蘊1。第二,“鑄牢”教育的理論關照和研究范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概念內涵之核心在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自覺意識,讓民族團結理念內化于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理論內涵包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民族工作理論和國家治理現代化教育理論,重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話語意識,讓民族團結有理有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實踐內涵在于通過民族團結教育、國家統一教育、民族復興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團結共同體意識,讓民族團結理念外顯于行2。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成民族教育理論范式的邏輯體系,民族教育理論范式則貫穿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使命3。第三,“鑄牢”教育知識和內容的選擇。以大量的史實材料作為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的支撐材料,根據不同德育主體,需要從不同角度闡發、講解其中所蘊含的共同情感、共同價值和共同信念,突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共同性4。“鑄牢”教育內容應包含中華民族多元一體身份歸屬的教育,中華民族文化共生凝聚意識的教育,中華民族命運與共利益意識的教育內容5。第四,“鑄牢”教育的實踐路徑與經驗反思。通過民族地區“鑄牢”教育的實踐調研,把握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學校具有的獨特性,在教育目標上,切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在內容上,激發民族文化傳承特殊功能;在教育方法上,建立愛國主義教育聯動體系;在教學評價上,完善評價監督體系6。

當前,“鑄牢”教育的學術研究成果從理論到實踐已基本覆蓋。整體表現為理論研究偏多,研究對象的地域性分布特征明顯,多以民族地區和民族院校為主。實際上,“鑄牢”教育不但要關注民族地區,也要關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的“民漢”二元結構特征。結合我國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史實,中華民族交往交融交流各類史籍有大量的記載,尤其是地方史志、非漢文史籍也有很多,只是比較分散。今天的人們了解到的往往都是漢族融合少數民族的歷史,而對少數民族融合漢族、少數民族互相融合的大量史實,以及各民族互相融合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與發展所起的積極作用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知7。這也是部分民族成員在交往中仍存在刻板印象的根源之一。筆者認為“鑄牢”教育需要回顧歷史,在梳理各民族交往交融交流史過程中加深文化認知,挖掘情感共鳴,感悟中華民族精神。“鑄牢”教育的落腳點在于“意識”,生動的歷史經驗對當今“鑄牢”教育有啟示作用,為“鑄牢”教育價值觀樹立指明方向。

2021年3月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提到內蒙古創造了“三千孤兒入內蒙”的歷史佳話。“三千孤兒入內蒙”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所產生的具有典型性的體現漢族融入少數民族生活的史實,是特定歷史背景下牽動億萬人心靈的故事。中華民族同胞危難之際,孤兒們得到妥善安置,民族團結一家親,跨越地域、跨越民族、跨越血緣,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四個與共”的強有力的歷史呈現。“三千孤兒入內蒙”反映了各民族群眾深刻的國家認同、中華民族認同、中華文化認同、中國共產黨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三千孤兒入內蒙”見證了中國廣袤土地和資源是中華民族的物質保障,中國多元的文化場域是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的堅強后盾。本文旨在從中華民族共同體視角解讀“三千孤兒入內蒙”歷史佳話的時代精神內涵,并從民族教育學視角分析“三千孤兒入內蒙”歷史佳話對“鑄牢”教育的啟示。

二、“三千孤兒入內蒙”歷史佳話凸顯“四個與共”的精神內涵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四個與共”全面概括了中華各民族在生活、情感、意志、倫理上的親密無間和密不可分。“三千孤兒入內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凸顯中華民族情勝于血“四個與共”的歷史佳話,是在中華大地跨越千山萬水的“上海孤兒”和“草原父母”雙向奔赴的人間大愛。

(一)休戚與共:牽動人心的“上海孤兒”

休,歡樂、喜悅;戚,憂愁、悲傷。休戚與共,最早出自先秦·左丘明《國語·周語》:“晉國有憂未嘗不戚,有慶未嘗不怡。”1意指,中華各民族人民有福同享,有難同當。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我國遭受了三年嚴重的自然災害,全國糧食短缺乏。1959年,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婦女聯合會副主席的康克清在江南各地考察,看到很多孩子因饑荒而失去了父母,幼小多病、骨瘦如柴。孤兒院、育嬰堂已難以為孩子們提供足夠的牛奶和食物。此事讓康克清感到極為憂慮,夜不能寐。她找到時任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主席的烏蘭夫,提出給江南幾個城市孤兒院的孩子們提供一些奶粉的請求。烏蘭夫爽快地答應,并說:“送些奶粉不成問題,但能解決孩子們多長時間的問題呢?最好的辦法是把孩子送給牧民撫養。牧民喜歡孩子,現在很多人沒有孩子。送給他們撫養,既能妥善安排這些孤兒,又能解決牧民需要子女的問題,這是兩全其美的辦法。”21960年1月,烏蘭夫把和康克清同志商量的意見和內蒙古接受、安排的設想及準備情況向周總理作了匯報。周總理表示:“這很好!內蒙古地廣人稀,特別是牧區缺少孩子,牧民又很喜歡,多收養南方孤兒幫助解決燃眉之急,并且對發展牧區人口和生產建設是有好處的,符合人畜兩旺的要求。但注意要把工作組織好,把孩子們安排好。”1在黨和國家的組織和計劃下,三千余名從四個月到六七歲的江南兒童在醫務、保教人員護送下,千里迢迢一批批從上海、安徽、常州等地進入內蒙古。這些幼小的生命,從長江之南,來到了塞外草原。在全國艱難與饑荒的搏斗的時刻,這奇跡般的南北大跨越,是共和國母親對下一代的呵護,是內蒙古各民族勝似親生骨肉的哺育,是中華民族心連心對災難的跨越。

(二)榮辱與共:接運與安置的艱巨任務

榮,光榮;辱,恥辱;榮辱與共,意指各族人民光榮共同分享,恥辱共同承擔。接運和安置南方孤兒到內蒙古任務之艱巨難以想象。從江南到內蒙古前后需要10余天之久,路途遙遠,交通工具只能從火車到汽車,再到馬車、駱駝車、勒勒車。當時江南各地的孤兒年齡小、人數多、身體狀況很差,沿途氣候溫差變化大,又引起孩子們不同程度地感染肺炎、腹瀉等疾病。接運的工作人員都時刻精神緊繃,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十分的疲憊。保育員景秀英到南方出現嚴重水土不服,極度疲勞,仍然隱瞞身體不適堅持日夜照顧孩子們,到達目的地后下車就休克暈倒在地。醒后還說:“都怪我身體不爭氣,沒有完成好黨和國家交給我的任務。”2轉運人員心中牢記這是黨和國家交給的任務,克服了種種困難,經歷數個晝夜,將孩子們安全送達目的地。為了保證這些孩子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長,抵達內蒙古后,大一點的孩子直接送去牧區,由牧民撫養。小的或弱的專門為他們設立育嬰院,先集中撫養,待身體強壯了再進行下一步安置。在那個困難的年代,貧困和饑餓席卷全國,牧區缺醫乏藥,內蒙古各盟市想盡辦法優先保障育嬰院。育嬰員馬玉珍寧可餓著自己的孩子也要給“國家的孩子”喂母乳;很多育嬰員給重病的孩子們獻血,分秒必爭與“死神”拔河;年僅19歲未婚的都貴瑪是眾多“臨時媽媽”中的一員,成了28名孩子的額吉(蒙語“媽媽”的意思)。她向國家履行了“接一個,活一個;養一個,壯一個”的承諾,經過500多個日日夜夜,都貴瑪創造了一個奇跡。28名孤兒沒有一個因病致殘,更沒有一個夭折。都貴瑪說:“我這輩子做這些事,都是我應該做的。人的一生有忙不完的事,只要身體允許,我還會用自己的能力幫助更多的人,這些孩子是草原的希望,是國家的希望。”3

在那個時代,接運員們齊心協力,咬牙堅持完成了接運任務,把孩子安全送到草原,他們肩負國家責任,不敢懈怠,這個責任就是光榮。育嬰院的保育員奉獻乳汁、奉獻鮮血、奉獻青春只為孩子們有生存的希望,她們舍己為人只為心中使命、只為國家的希望,“人民楷模”當之無愧。

(三)生死與共:傾其所有的親情

“生死與共”意指各民族人民共生共死,利益相關,相濡以沫,忠誠依存。草原人民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具有非常強烈的生命觀和生態觀。他們認為一切生靈都是平等的,任何動物都一樣。因而在草原上經常聽到這樣的一句話:“狼也可憐,羊也可憐。”蒙古族有一句諺語“鳥兒被鷂子趕到草叢中,草叢還要救他”。正是因為草原人民淳樸而善良的文化心理,他們對于弱小的貧困的群體毫不猶豫地慷慨地奉獻自己無私的愛。“國家的孩子”是內蒙古人民對這些孤兒的親切稱呼,他們認為這些孩子屬于國家,照顧他們是自己的使命,是最光榮的事。孩子們在育嬰院一天天身體強壯了,符合領養條件的內蒙古牧民們積極響應,騎馬而來,趕勒勒車而來,準備好新衣裳來,帶上牛奶來,爭先恐后地想要養一個“國家的孩子”。這些“國家的孩子”從此走進了不同的民族家庭,和他們共同生活共同勞動,緊緊地融合在一起。草原父母給這些孩子們取了祝福寓意的民族特色名字,并且這些孩子或姓黨或姓國,體現了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國家的認同。

張鳳仙是一個普通的蒙古族婦女,她一次領養了6個孤兒。她說:“國家信任把他們交給我,只要有我一口吃的,就餓不著孩子!”張鳳仙對孩子們說:“你們是國家的人,我只是草原上普普通通的人。國家把你們交給了我,我再苦再累,也要把你們養大成人。你們有親生父母,等將來長大了,回上海去找你們的親媽媽。說就草原上有你們的親戚,一個阿姨,將來多走動走動,多回來看看我就行了。”1這些樸實的牧民,心中的愛早已經超出了母愛這種血親之愛,而是上升為對國家、對中華民族同胞的大愛。張鳳仙過世后,領養的六個孩子在錫林郭勒草原上為母親立了一尊獨特的墓碑,祭文寫道。

媽媽,您是比我們生身母親還親的媽媽,我們曾叫您為“阿姨”,但您這位“阿姨”在我們心中早已演化成了媽媽。據說,我們與您沒有血緣關系,但我們血液中流淌著您的汗水。蒙古族對先人是不立碑的,但您早已是我們心中的一塊高聳的石碑,我們永遠、永遠是您孝順的孩子。為了我們的后代,為了草原上的人們永遠記住您這位媽媽,我們還是破例立碑了。石碑也許會被歲月埋沒,但您在我們心中永遠也不會被埋沒……2

孩子們用漢文化的方式表達對草原母親的最高敬意,用飽含深情的漢字書寫了這位偉大草原母親的榮耀。這座石碑見證了中華民族無私的大愛,見證了中華民族感恩懷德,也見證了草原民族的文化與漢族文化刻骨銘心的深情交融。

(四)命運與共:“國家的孩子”情系草原

“命運與共”意為中華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國家的命運把握在中華民族的手中,國家的未來需要中華民族共同創造。在國家的幫助下,被收養的孩子們在內蒙古的各族家庭中健康成長。他們不僅在養父母那里得到的生活保障,也傳承了草原民族的精神文化,并用各種方式回報少數民族父母、回報草原、回報國家。有的成為守護草原的牧民,有的成為各行各業的優秀的人才。他們表達了許多肺腑之言。

其實,我這輩子最不愿聽的詞就是上海孤兒。因為,從懂事到現在60歲,我從來沒感覺到自己是個孤兒。是這片草原養育了我,是養父母給了我幸福的人生,是黨的好政策讓我的生活甜如蜜。只有祖國強盛了,才有我們老百姓的好日子。如果說感謝的話,是草原給了我們第二次生命,是改革開放讓我們享受到了美滿的生活,是黨的好政策給了我們幸福一生。我要衷心祝愿偉大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3。

我爸媽都是領導干部,家教嚴格,我的父母給我起名溫都蘇,漢語里是‘根的意思。我清楚地記得爸爸對我說要好好學習,長大了要有出息,要扎根草原,為人民服務。我小的時候并不知道自己是孤兒,我父母從沒和我提過這個事情,后來逐漸長大了,社會上開始關注這件事,我才知道,當時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感恩我的父母,感恩黨,感恩這片草原1。

61歲的梁引梅和她的91名兄弟姐妹以“國家的孩子”的名義為抗擊疫情捐款。他們說:“60年前,國家給我第二次生命,草原撫育我成長。疫情當前,應盡微薄之力,回報祖國母親。”2曾經的孤兒,在黨和國家的關系和愛護下得到了奇跡般命運的轉變。現在他們在用自己的智慧、力量乃至生命努力守護草原、回饋社會、建設祖國。他們傳奇的生命之旅,對草原的深情、對黨的擁護、對國家的熱愛是刻骨銘心的。作為這段歷史佳話的親歷者,他們的故事和精神將會在下一代傳承和發揚。

三、“鑄牢”教育應遵循“四觀”的精神價值取向

“鑄牢”教育的本質在于受教育者外在的文化認知和實踐,在于受教育者內在心靈深處的情感歸屬。通過理論與實踐,通過理解與情感,“鑄牢”教育的目標在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價值觀的樹立,共生的歷史觀、共榮的文化觀,共情的民族觀、共建的國家觀,是“鑄牢”教育的精神取向。

(一)共生的歷史觀教育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于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共同生活基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共享中國廣闊土地獨特的自然天地系統。各民族基于各種不同自然地理環境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文環境,各民族在長期的交疊、融合、升華中生成了穩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百余年來,各民族在抵御帝國主義列強侵略,追求中華民族解放與獨立,推動王朝中國向現代國家轉型的過程中,結成了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中國共產黨在探索解決國內民族問題的過程中,始終把民族團結、民族平等寫在自己的旗幟上。今天,在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道路上,只有不斷地把漢族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各自的優勢和長處結合起來,取長補短,加強合作,才能更好地加快國家現代化建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一部厚重的中國史,即是一部中華各民族在誕育、分化、聚合及不斷交融中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及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走向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歷史。完整意義上的中華民族史,應該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更是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這樣的歷史紀要記載了漢族融合少數民族,也記載了少數民族融合漢族,以及少數民族之間的相互融合,還記載了各民族在互相融合中不斷走向一體、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中華民族“休戚與共”的歷史觀,是對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幸福與同憂患客觀史實的認同。

回顧中華民族關系發展史,可以說“三千孤兒入內蒙”是少數民族融合漢族,蘊含“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典型事件。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各民族在困難時期唇齒相依,體現了我國各民族同甘共苦、互幫互助、和諧共生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三千孤兒入內蒙”讓失去原生家庭的孩子們擁有了疼愛自己的少數民族父母,有了民族包容文化包容的溫暖家庭。這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下才能實現的幸福場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就要以中華民族史為歷史主體,不僅關注漢族,也要關注少數民族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貢獻,用好少數民族地區紅色歷史文化資源。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既要反對大漢族主義,也要反對地方民族主義。漢族和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共生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是“鑄牢”教育的前提。

(二)共榮的文化觀教育

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共存共榮,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實現了文化的互鑒、交融和共生,形成彼此互嵌的共生格局。各民族“榮辱與共”的文化觀,是以中華文化認同為基礎,對中華傳統文化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物質根源和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在時代發展中不斷繼承創新,成為中華民族共享的價值觀念和共通的心靈旨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需要充分發揮文化的作用。一方面,中華文化作為歷史發展的產物,是對特定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反映,承載共同體價值觀念和中華民族精神,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提供精神力量。另一方面,中華文化認同能夠整合價值觀念,凝聚各族人民的力量,指引人們的共同行動,產生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

文化的取向影響教育的價值觀,講好少數民族教育故事能夠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和影響力。近年,以“三千孤兒入內蒙”史實為背景的電影和電視劇得到了觀眾的一致好評,很多影評中寫到被這段民族交融史所觸動,被中華民族血肉相親的歷史感動。大眾傳媒在鞏固和提升國家軟實力,引導和塑造社會意識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早已被致力于現代民族國家建構的政治力量及相關學者認可。所以,把握好信息化社會和全媒體時代知識、觀念傳播的規律,把那些各民族交融匯聚史上具有典型意義的歷史佳話通過不同形式轉變為易于大眾傳播、易于被公眾接受的文學作品、劇本,拍成電影、電視劇,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廣播電視節目中播放,可制作成易傳播、低成本的微視頻等進行快速而廣泛傳播,使之在全社會產生共鳴,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作用于社會層面的有效途徑,“榮辱與共”的中華文化觀能充分發揮社會教育價值。

文化的價值取向影響教育的價值觀。各級各類學校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主陣地,應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適當選擇我國各民族交融匯聚具有典型意義的歷史佳話納入課程教材之中。中華民族文化鑄造了中國教育,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呈現形態影響著“鑄牢”教育的內容、方法和組織形式。共榮的文化觀教育是“鑄牢”教育的認知基礎。

(三)共情的民族觀教育

中華民族觀的前提是中華民族認同,中華民族認同是從整體對中華民族以及各組成部分的各民族相互關系的認同。中華民族觀在歷史演進中呈現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古代中國“天下觀”的中華民族觀。中國歷史上的多民族社會實現和政治上的“大一統”思想已經演變為中華文明的重要傳統和思想基礎;第二個階段是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中華民族觀。當中華民族“大一統”的局面在近代遭遇嚴峻的挑戰,鴉片戰爭爆發,中國作為中央之國的信念、知識、理論逐步發生動搖。以梁啟超為代表的文化人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開啟了由“天下觀”到“民族國家觀”的演變歷程。孫中山先生進一步提出要打造中華民族為國民身份認同的現代主權國家;第三個階段是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華民族觀。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的民族理論與中國多民族國情相結合,探索形成了解決民族問題的新理論新道路1。各民族“生死與共”的民族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各民族把中華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實現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整體利益進程中實現好各民族具體利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將本民族利益內存于中華民族、將本民族利益納于中華民族利益之下,將幸福生活的獲得置于共同團結奮斗之中”2。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指出,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是“最高利益”,將其重要性比擬為“眼睛”和“生命”。“生死與共”的民族觀堅定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團結事關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和民族復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對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重大理論創新。

“三千孤兒入內蒙”歷史佳話里的轉運人員和育嬰員,都有著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國家責任。為了完成國家的托付,為了這群孩子的幸福未來,他們甘愿吃苦,用民族的情懷與孤兒們情感交融。正是因為有像都貴瑪一樣的這些黨員和群眾,堅持理想信念,肩負國家重托,共同創造了“三千孤兒入內蒙”的各民族共榮奇跡。“三千孤兒入內蒙”體現了一切言行都要從人民的利益出發、以人民的利益為宗旨,又充分肯定在正確處理個人、集體、社會利益關系基礎上的個人正當利益的滿足。因而,“鑄牢”教育應弘揚以中華民族共同發展的利益、國家利益為中心的價值選擇,教育人們正確處理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關系,在為社會利益、為人民服務中實現個人利益,又以個人的發展和完善去促進社會的發展。“三千孤兒入內蒙”是艱苦與快樂相伴而行的奇跡,是“甘愿個人苦幸福千萬人”的崇高品質的現實反映,共情的民族觀是“鑄牢”教育的情感基礎。

(四)共建的國家觀教育

國家觀屬于國家意識范疇,是在世界大環境中個人對祖國的基本態度和行為,是我國建設和諧美好家園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中華文明具有強大的包容性。中華文明體系既可包容內部的文化多樣性,也同樣可以包容外部文化,堅守“和而不同”和“有教無類”的精神。在今天的國際交往中,中華文明與外部文明即政體交往中遵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求同存異”的基本思路,構成了中國外交活動的文化底色,使其具有不同于歐美國家外交的文化風格,贏得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真誠友誼,也為21世紀的國際關系大格局注入新的元素3。但是,長久以來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意識形態上不斷惡意攻擊和企圖滲透中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屢見不鮮地對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發起打壓和阻撓。“命運與共”的國家觀是在當前形勢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中樹立的堅定愛國之情,是面對外來惡意的文化滲透和價值觀交鋒中捍衛祖國的精神信仰。個人與國家命運與共,個人夢想與中國夢是和諧統一的,個人幸福與國家富強是相輔相成的。當年面臨自然災害的新中國,失去原生家庭,他們的命運與國家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在草原母親的撫育下,克服重重困難,闖過艱難險阻,“三千孤兒”找到了屬于他們的幸福人生。在口述史中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心懷對祖國的感激,滿腔熱血想要回報祖國、回報草原家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只有強化自身的使命與擔當,才能肩負強國使命,國強才能民安。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決維護國家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保持社會大局穩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長治久安與民族團結的精神基礎,是體現國家凝聚力的精神之魂。“鑄牢”教育要緊緊圍繞愛國主義這個核心,以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利益和發展為主要內容。國家觀教育是培養能真正深刻地認識和感受到個人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命運與共”。“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中國國家概念具有高度吻合性,共建的國家觀教育是“鑄牢”教育的精神基礎。

四、結語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三千孤兒入內蒙”的歷史佳話中蘊含中國特色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國家觀,具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時代價值。“三千孤兒入內蒙”是中國共產黨解決民族問題的經典案例,是中國式處理民族關系的大國智慧,是黨和國家為人民過上好日子,無論面臨多大挑戰和壓力,無論付出多大犧牲和代價,矢志不渝、毫不動搖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體現。“三千孤兒入內蒙”展現了中華民族淳樸、真誠、無私、知恩圖報的血脈親情,驗證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要從中華民族發展史中走來,喚醒各民族“休戚與共”的歷史記憶,在以漢族為主線闡述中華民族發展史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少數民族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史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要確立中華民族身份認同,聯結各民族“生死與共”的民族情感,明白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深刻含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應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激發各民族“榮辱與共”的文化保護本能,使得中華優秀文化得以延續,不容許任何國家和個人侮辱和搶奪中華文化傳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重在扎根中國大地,認識中國國情,理解中國共產黨的理想和目標,振奮各民族“命運與共”的愛國主義精神,把握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

[責任編輯:曾祥慧]

猜你喜歡
國家教育
國家公祭日
環球時報(2022-12-14)2022-12-14 16:46:27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軟件工程教育與教學改革
軟件導刊(2022年3期)2022-03-25 04:44:48
“雙減”如劍,“體外教育”何去何從?
當代陜西(2021年15期)2021-10-14 08:24:24
國家
學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52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91九色视频网|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久久第一次| 国产男女XX00免费观看| 最新国产你懂的在线网址|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免费va国产在线观看|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波多野结衣视频网站|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国产激情第一页|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 国产一级视频久久|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 午夜欧美在线|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免费毛片| 色噜噜久久| 性喷潮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国产农村精品一级毛片视频| 婷婷六月在线|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五月综合色婷婷|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色综合天天娱乐综合网| 国产午夜小视频|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久久精品亚洲专区| 国产福利观看| 538国产在线| 国产 在线视频无码| 57pao国产成视频免费播放| 日韩视频免费| 特黄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高清码无在线看| 久久亚洲黄色视频|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国产白浆视频| 91亚洲精选| 激情视频综合网|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国产三级韩国三级理| 国产在线精品美女观看|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 免费福利视频网站| 亚洲视频无码| 国产1区2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日韩丝袜一区|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亚洲欧美天堂网| 亚洲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 欧美激情第一区|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国产伦片中文免费观看| 538国产视频| 茄子视频毛片免费观看|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亚洲专区第19页|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天堂亚洲网| 亚洲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内99精品激情视频精品| 91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精品片911|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国产免费观看av大片的网站| 久久免费视频播放|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亚洲一区免费看|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一级毛片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