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妹
摘要:農民是鄉村振興的參與主體、受益主體和評價主體。農民主體地位不突出、作用發揮不充分、權益保障不強等在不同程度制約著鄉村振興的進程和效果,為此保障和提升農民主體地位,全面調動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是當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亟須解決的關鍵問題。廣西作為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全面鄉村振興的形勢更加復雜和嚴峻,提升農民主體地位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和更為緊迫性。面對農民經濟權益保障不強、參與鄉村公共事務治理度不高、農民參與鄉村振興政策制定程度低、農民仍然處于社會弱勢地位等實際,廣西提升農民主體地位以賦能鄉村振興,重點是要提高農民福祉保障水平、確立農民在鄉村治理中的主體地位、保障和發揮好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各種權利、提升農民綜合素質和組織管理能力。
關鍵詞:農民;鄉村振興;主體地位;共同富裕
中圖分類號:D422.6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3-4374(2023)02-0007-06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Promoting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Farmers in Guangxi
under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ang Ya-mei
(Guangxi Sericulture Technology Promotion Station, Nanning, Guangxi 530007, China)
Abstract: Farmers are the participants, beneficiaries and evaluation subject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process and effect of rural vitalization are restricted to varying degrees by farmers' down dominant position, inadequate role play and weak protection of their rights and interests. Therefore, ensuring and improving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farmers and fully mobilizing the enthusiasm,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of farmers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are the key issue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urgently in the current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s an economically underdeveloped area in China, the situation of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Guangxi is more complex and severe, and it is of mor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urgency to enhance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farmers. In the face of the practical issues including the unsound protection of farmers' economic rights and interests, the low degree of participation in rural public affairs governance, the inadequate participation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policy formulation, and still stay in a weak social position, Guangxi has enhanced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farmers to enabl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focus i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farmers well-being protection, establish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farmers in rural governance, ensure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ights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ability.
Key words: farmers,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dominant position, common prosperity
1 問題的提出及文獻綜述
當前,我國已經邁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農村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實踐證明,農業農村發展必須以農民為主體,這決定了我國農業發展特點和規律。堅持農民主體地位,發揮好農民作用,維護好農民利益,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強國建設需要解決好的重點問題,是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目前,學術界關于鄉村振興中的農民主體地位的研究已經取得一定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鄉村振興中農民主體地位的主要表現。有學者認為,農民的主體地位主要集中在政治、經濟、生存保障和發展等方面[1],他們是農村發展或鄉村振興的主要參與者、主要受益者、主要評價者[2]、主要治理主體[3]。第二,堅持農民主體地位與鄉村振興的關系。認為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戶和土地的關系、農民在農業農村發展中的實際需要[4]、中國鄉村振興的本質特征[5]所決定的,是回應鄉村振興的時代要求、解決鄉村振興的實踐要求、闡述鄉村振興的理論要求[6]。第三,堅持農民主體地位的主要困境。主要表現在:鄉村振興法律規范有待進一步完善、部分農民鄉村治理參與度低、實現農民主體地位的平臺虛化;農民社會主體意識、主體權利、主體能力缺失[7];農民主體文化意識、主體生態意識、主體創新意識、參與基層治理意識不到位和農村人才流失嚴重[8];農民的經濟權利不足、政治民主權利實現不充分、合作能力弱化、綜合技能低下、文化選擇能力不強[9]。第四,農民主體地位的實現路徑。主要是要激發農民主體意識、發揮組織振興帶動力、發揮產業振興基礎力、發揮人才振興吸引力、發揮內外保障影響力;提升農民對鄉村振興的認知度、鄉村振興政策的制定及實施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尊重農民的創新精神、加強農民教育培訓、農民主體能力建設[10];完善村民自治組織、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1];強化鄉村振興認同、吸引農民返鄉建設、構建新型鄉村文化體系、實現農民再組織化;保護和實現農民財產權利、保障農民政治民主權利、提升農民合作能力、提高農民的技能水平、增強農民的文化選擇能力。
由此可見,學術界對于鄉村振興中堅持農民主體地位的研究涉及多個方面,也取得了相關成果,彰顯出了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從現有研究成果來看,關于廣西鄉村振興中農民主體地位的研究還不夠充分,成果不多。面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個別地方出現的鄉村振興“樣板化”、建設主體“錯位”、農民主體作用發揮不充分、農民權利和權益保障不足等偏差現象,我們應該反思,這些問題是否符合黨和國家倡導的戰略要求?是否符合農民的期望?是否符合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導向?是否能保障農業、農村、農民的可持續發展?廣西作為欠發達地區,我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然包括全國各地區的鄉村振興,基于這一邏輯和目標導向,文章以廣西作為切入點,以分別位于廣西東部、南部、西部和北部地區的四個村莊作為典型案例,圍繞當前鄉村振興中廣西農民主體地位的現狀,重點探究這一過程中農民主體性實現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困境,以喚醒農民主體意識、提升農民主體地位、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增強農民權益保障,進而為推進廣西全面鄉村振興和促進農村農民共同富裕提供啟發和借鑒。
2 鄉村振興戰略下提升農民主體地位的內涵
在農業農村發展過程中,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具有很強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為此,堅持農村主體地位是全面推進鄉村的必然選擇,是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具體體現,是保障好、維護好和落實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礎前提。
從農民在推動歷史發展進步以及農民與鄉村振興的邏輯關系來看,堅持農民主體地位關鍵是要把農民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主體、受益主體和評價主體,既要把農民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建設者,尊重農民意愿,反映農民訴求、發揮農民智慧,讓廣大農民主動自覺地參與到鄉村建設的全過程、全領域,為農民建設鄉村振興提供有利條件和基本保障,鄉村振興的成效要以農民作為評價主體,又要讓廣大農民在更大范圍、更深程度和更可持續地享受鄉村振興發展成果。
2.1 農民是鄉村振興的建設主體
農民是農村的主人,是推動鄉村振興的動力來源,是鄉村振興發展歷史的推動者和實踐者。從歷史發展的維度來看,不管是土地革命時期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還是改革開放后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沒有農民的積極參與和作用的發揮,我國不可能取得土地改革、脫貧攻堅等重大勝利。同樣,在推動鄉村振興過程中,農民依然是也必須占主體地位的,我國的鄉村振興是一個時間周期長、任務艱巨繁重的巨大工程,農業生產、鄉村治理、生態環境整治、鄉村文化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等都需要農民,農民不但不能缺位,而且必須依靠農民,必須保證農民深度參與到上述各領域、各環節,并發揮好農民的作用。
2.2 農民是鄉村振興的受益主體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最終目的是要通過推進改造農業生產、發展現代農業,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生產生活環境、鄉村人文環境、社會環境、經濟環境[12],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擴大農村公共服務供給和提供服務質量,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等,拓寬農民就業渠道、增加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益,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城鄉公共文化差距,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多元的需求,提升農民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最終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不僅是經濟問題、社會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和民生問題,所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是讓最廣大農民最大程度享受鄉村振興的成果,讓鄉村振興服務于農民物質財富的富裕和精神文化的富足,讓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期望變成現實。
2.3 農民是鄉村振興的評價主體
農民是鄉村振興的參與主體和受益主體,決定了鄉村振興的成效必須由農民來監督和評估。農民作為農村的“主人”,對農業農村的資源、條件、規律的了解和掌握是最全面、最準確的,規劃的設計、政策的制定、推進的方式是否符合農業農村發展的實際、是否符合農民的意愿、是否能夠滿足農民的需求,農民最有話語權和決定權。與其相適應,鄉村振興所取得的成效,如產業發展對農民就業和受益滿意度、鄉村治理是否改善、居住環境是否宜居、文化需求是否滿足、農民參與度是否充分、農民參與鄉村振興是否自覺等不能簡單地以數據來衡量,而應以農民的評判意見和農民的切身體會以及質量的提升等來作為主要標準。這種標準才是最全面、最真實的,也是最能反映農民意愿和需要的,所取得的效果也才是最有效、最可靠、最持久的。
3 當前廣西農民主體地位缺失的主要特征和原因分析
3.1 農民經濟權益保障不強
經濟權益是農民主體地位的重要體現,也是實現農民主體地位的重要保障。長期以來,由于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不充分,農戶與經營主體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部分地區農戶特別是小農戶與經營主體之間主要是簡單地保持產品或者要素買賣的關系,沒有簽訂相互之間的合作、分工、利益分配、風險分擔等協議[13],導致農民增收手段單一,收益權得不到保障。如河池市宜州區洛西鎮洛富村桑蠶及水果種植戶多以小農為主,市場競爭力較弱。經營主體和農戶的利益連接機制松散,帶動能力不強,合作社組織成員僅能獲得統購統銷等初級服務,出現組織內部個人產權不明晰、普通成員獲得盈余分配比例較低等現象。玉林市福綿區福綿鎮船埠村農民主要通過種植糧食和特色蔬菜、中藥材以及養豬養雞,或利用農閑時間進城務工、打零工、進行土地流轉來實現增收。由于增收路徑仍比較單一,收入增長緩慢,人均可支配收入遠遠落后于其他村莊,難以調動農民參與鄉村發展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
3.2 參與鄉村公共事務治理度不高
農民參與鄉村公共事務治理度不高是廣大農村鄉村振興中存在的普遍問題,是農民主體地位缺失的具體表現。一是一些鄉村在鄉村振興中主要實行的還是傳統的治理模式,沒有建立完善的民主管理制度,政策的制定和項目的實施等主要沿襲的是自上而下的模式,沒有充分征求和尊重農民的意見,大部分農民被排除在管理和決策之外。二是由于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流向城市,留守農村的主要是老人、婦女和兒童,這些群體受教育水平偏低、思想比較封閉保留、觀念比較落后,缺乏參與鄉村事務管理的動力和積極性,更多的是處于被動地位。如公平村80%以上的青壯年勞動力在市區務工,村中青壯年為謀生計大多選擇外出務工或長期落戶在城市,村民的政治參與度大大降低,全村人口中,60歲以上老人463人,占總人口比例的15.32%。其中80歲以上老人59人,五保戶27人,老齡化程度較高,全村常住人口中老年人居多,“空心化”現象比較突出,指望這些老人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治理是不現實的。三是農民參與鄉村事務治理的意識和精神比較淡薄,他們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才是鄉村振興的主體,自己在鄉村振興中是具有充分的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評價權和收益權。思想觀念的偏差、自身定位的失衡導致了旁觀者的錯誤認知,主要是聽從和服務甚至是屈從于有關部門的既定安排。如船埠村,日常村務主要由村干部負責,村民不參與、不知情、不關心。這種“過度管”“過度放”和“為民做主”的村莊治理模式,忽視了鄉村內生發展資源的重要性。
3.3 農民參與鄉村振興政策制定程度低
當前農民對鄉村振興政策關心甚少,政策認知水平普遍偏低,主要是村級公共事務協商、決策制度不夠完善,農民被排除在鄉村政策制定環節之外,無法將自己的利益訴求直接轉化為決策參考。如玉林市福綿區福綿鎮船埠村,受長期的管控式社會管理模式的影響,當前一些基層政府部門還是習慣唱“獨角戲”,“我說你做”“我決定你執行”依然是慣用的思維模式和行為邏輯。農民群體主體意識欠缺,主體地位異化為依附客體,大多只專注自家經濟發展,對于村莊建設和發展沒有太大期待,更沒有認識到自己才是鄉村建設中的決策者和建設者,甚至完全游離于之外而成為“局外人”“旁觀者”。在村莊環境整治中,基層組織沒有充分征求、聽取群眾意見,主導制定的一些衛生管理制度得不到群眾認可,部分群眾隨意堆放農作物秸稈、在公共區域曬中藥材等行為,形成了“你說你的”“我干我的”現象,造成干部和群眾關系緊張,工作難以開展。
3.4 農民仍然處于社會弱勢地位
進入城鎮化發展時期,農民應作為主體充分發揮作用,但在我國長期“以工補農”政策的影響下,城市資本控制了大量農村賴以發展的資源,城鄉二元結構束縛使農民長期處于社會發展的弱勢地位,在城鎮化發展中被逐漸邊緣化,農民在城鎮化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長期缺失。政府的強勢化主導使農民的主體地位處于虛置的狀態,農民既沒有參與感和獲得感,也缺少發言權和收益權。另一方面,農民未能享受到本該享受的自身權益。新型城鎮化進程中,不管是進入城市發展的農民,還是在農村致力于推動農村現代化建設的農民,均為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作用,理應得到公平公正的對待和權益,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使農民群體一直處于社會發展的弱勢地位。如在農民的文化需求滿足方面,河池市宜州區洛西鎮洛富村、桂林市靈川縣公平鄉公平村、玉林市福綿區福綿鎮船埠村,主要集中于硬件基礎娛樂設施的建設,面向村民需求的文娛節目明顯過少,沒有調動起農民群眾參與文化創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4 提升廣西農民主體地位的有效路徑
4.1 增強農民福祉保障
要保障農民在鄉村振興的主體地位,首先要增強農民福祉保障水平。一是建立健全農民的優先就業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在推進鄉村振興中,要堅持農民優先就業、就近就業、本土就業等原則,把新增崗位優先安排給地方農民,特別是家庭勞動力比較缺乏的農民。同時,要完善鄉村振興參與主體的利益協調機制,加大對土地、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投入的支持力度[14],鼓勵和支持農戶特別是小農戶通過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形式參與經濟合作和利益分配。同時,建立健全經營主體與農民(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利潤分配機制、風險共擔機制,讓農民更多地分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增強農戶利益和增收保障。二是改善農村教育現狀,擴大人力資源儲備。目前,無論是在基礎教育設施,還是人才師資方面,廣西的農村都遠遠落后于城市和其他大部分省份的農村。要加大對農村教育的資金、政策等支持力度,擴大農村教育公共服務供給和提高供給水平;要完善農村教育幫扶機制,整合教育資源,擴大農村教育幫扶的覆蓋面和幫扶內容,不斷提高農村教育發展水平。三是推進醫療體制改革,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優化籌資機制,加大農村醫療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力度,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著力解決好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四是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緩解農村養老壓力。應通過政府扶持、企業支持、社會參與等方式,拓寬農村養老服務籌資渠道,解決好農村養老服務資金瓶頸難題;要完善農村養老服務引流機制,引導、鼓勵和支持城市養老資源流向農村,促進農村養老服務內容豐富化、水平提升化,最大程度滿足農村老人多元化的養老需求。五是構建鄉村宜居之“形”,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是提檔升級村屯道路,有計劃、有步驟地抓好村屯主干道、農村資源路、產業路、旅游路建設;要切實抓好水利保障,加強生活用水設施建設管理,實施規?;┧こ探ㄔO和改造,科學規劃和建設現代化農田水利設施;著力提高基層電力服務能力,特別要解決石漠化地區用電難題;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提升村鎮的信息化水平。
4.2 確立農民在鄉村治理中的主體地位
一是以法治構建農民主體地位的基礎。搭建鄉村法治的基本框架。完善基層司法所、人民法庭、派出所等基層法律服務機構。加強對農民的法律援助,增強法律保障,化解農民在參與社會生產活動中遇到的難題。依法治村,確保農民在鄉村治理中的權利表達。規范村務公開、村務管理等活動,保障農民參與權、表達權、選舉權、投票權等,讓最終的決策代表大多數農民的意愿,讓村民的民主權利真正落實到位。二是創新制度,為農民主體性建構制度平臺。完善農民自治制度,依托村民代表會議、村民議事會等,形成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自治格局,調節和彌補政府在調控中的不足。制定公平資源配置制度。推進教育公平,保障農村學生和城市學生有共同的教育起點,保障教育的起點公平;實行優秀教師資源均等化,保障教育過程公平。擴大城鄉居民醫療覆蓋面和提高醫保報銷水平、促進報銷比率均等化,著力解決城鄉醫療資源的配置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讓農民有更多的獲得感。
4.3 保障和發揮好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各種權利
其一,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尊重農民意愿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基礎,也是保障農民權益的前提條件。要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推進鄉村振興的全過程,在制定重大決策前特別是與農民切身利益相關的就業問題、增收問題、民生問題、生態問題、土地改革問題等,要以農民的意愿和需要為根本出發點,以順應農民新期待、關注農民新要求、提升農民獲得感等為目標,而不是單純從政府或者相關部門的“利益點”出發,更不能將其建立在完成政府或者相關部門的考核任務的基礎之上,而應堅持農民利益至上、眼睛向下,通過深入全面開展調查研究,真正了解和掌握大部分農民的意見,讓農民意見、農民訴求、農民期待高度融入政策決策的內容和過程當中,確保政府所制定的政策高度體現農民意愿和滿足農民需要。
其二,充分保證農民對鄉村振興的參與權與評價權。在現有基礎上,政府部門和鄉村基層黨組織要進一步完善鄉村振興或者鄉村治理的民主管理制度。重點是要對農民進行增權賦能,建立健全村民代表大會、村民理事會、村民議事會、村民監事會等機構,在鄉村發展規劃、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鄉村產業發展、鄉村文化建設、鄉村生態環境治理、鄉村人才培養、鄉村資源開發與利用等方面,要運用網絡、大眾傳媒等媒介不斷拓寬農民政治參與的渠道,推進村民自治制度的創新與完善[15],不僅要在政策制定或者項目實施之前要通過多種途徑征求農民意見,而且還要發揮好上述機構的作用,讓農民能夠真正參與到上述鄉村事務政策制定、實施監督、效果評價等過程,充分表達農民聲音、充分反映農民意愿、充分彰顯農民智慧、充分體現農民貢獻,以充分調動農民參與推動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對于政策的執行效果和項目的實施成效,也要充分發揮好農民的作用,堅持農民事農民議、農民定,農民事農民辦、農民評的原則,賦予農民一定的評價權,不能簡單地以數字考核和數據評價作為唯一指標,要以農民高不高興、滿不滿意等作為根本準繩,以保證鄉村振興最大程度上保障農民利益。
其三,充分保證農民對鄉村振興的共享權。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農民的參與、評價是手段和過程,最終要落實到發展成果的共享層面上。為此,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民主管理、鄉村文化建設等,不能只是追求規模的擴大、表面工程的亮化、制度的完善程度和文化基礎設施的完善,更應將重點落腳于農民對上述項目成果的共享面、共享度和共享的可持續性,如在產業發展中,產業發展帶動了多少農民就業、增收多少、收入穩定保障情況、農民收入與投資者收入的合理性;在文化公共服務建設中,農民享受公共服務的便捷性、有效性如何等。只有切實保障農民對鄉村振興的共享權,享受鄉村振興發展成果的農民群體越大、享受程度越高、共享可持續性越強,農民才會越高興、越滿意,農民的主體地位才體現得更加充分。
4.4 加強培養培訓,提升農民綜合素質和組織管理能力
其一,加強學歷教育。學歷教育中有通識課程、專業課程,為提高農民在實際生產中及在擴大生產中遇到的組織管理問題,要加強農民學歷教育,通過高職擴招農民工再次進入學校進行學習,提升農民的實際生產技能,讓身處農村一線的農民可以通過學歷教育的方式學習到實用的農業技術、畜牧養殖技術等。同時,要在通識課中加入管理課程,增強農民協調關系的能力、溝通能力、執行能力;積極開展實踐學習,培養農民在實踐中靈活運用各種方法,動員各種力量并有效組織管理其他人的能力。
其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職業農民不同于普通農民,核心內容是為其提供有效的職業教育和培訓服務,就業部門必須加強培訓,開展因地制宜的培訓促使農戶掌握現代農業科技知識,促使農民職業化身份的轉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必須堅持扶志、扶智的雙重任務[16],因地制宜地制定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課程計劃、實訓操作計劃、職業能力考核等,培訓方式可采用農民接受程度最高實習基地現場授課。同時,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還要注重發揮好新型職業農民對普通農民的帶動引領作用,通過課程指導、實踐指導、課程作業、積極反饋等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協調組織能力,增強其在參與農村生產生活實踐中對普通農民的組織管理能力。
參考文獻:
[1]程子文,金玉.《鄉村振興促進法》實施背景下農民主體地位的保障與優化[J].百色學院學報,2022,35(3):98-103.
[2]徐頑強,王文彬.重塑農民主體自覺:推進鄉村振興之路[J].長白學刊,2021(2):109-115,2.
[3]孫守相,李秋儀.擠出與回歸:鄉村振興戰略中農民地位及權益保障研究[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21(4):31-36.
[4]岳秀紅.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民主體地位的有效實現途徑研究[J].農業經濟,2021,412(8):74-76.
[5]王曉毅.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是實現高質量鄉村振興的保障[J].人民論壇,2022,(5):44-46.
[6]陳澤慧.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農民主體地位實現的路徑探析[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3(2):35-39,47.
[7]郭新平,張杰.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在農業產業發展中的主體地位研究:基于山西農村的考察[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6(6):77-81.
[8]門文華.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主體地位培育的困境及路徑探析[J].現代農機,2023,171(1):19-24.
[9]陳曉莉,吳海燕.增權賦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農民主體性重塑[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9,32(6):26-33.
[10]岳秀紅.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民主體地位的有效實現途徑研究[J].農業經濟,2021,412(8):74-76.
[11]季雨亭,鄭興明.淺論新時代鄉村治理中的農民主體作用[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1,15(3):117-122.
[12]張兆成.論新鄉賢出場的法治基礎、治理體系與運作過程:一種法社會學視閾下的鄉村治理新路徑探微[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7(4):100-115,124.
[13]王政武,郭雅玲,陳春潮.以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邏輯內涵、現實困境與政策框架[J].南寧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2):12-25.
[14]周平,渠濤.鄉村振興下返鄉勞動力及其收入影響:一個文獻綜述視角[J].改革與戰略,2022,38(2):44-58.
[15]張鵬,劉承.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邏輯機理與實現路徑[J].改革與戰略,2021,37(7):88-97.
[16]李曉夏,趙秀鳳.基于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后脫貧時代貧困治理研究[J].改革與戰略,2020,36(6):86-95.
(責任編輯:陳潔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