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陟 邵雅芳 程玉婷 劉光華 童朝亮 李潤東 金連登
關鍵詞:有機稻米;全產業鏈;創新模式;配套舉措
我國有機稻米產業自1997年起步,已經過了20多年的發展。2021年全國經認證種植的面積已達38.1萬公頃(532萬畝),生產有機稻谷為223萬噸,折合有機大米為130萬噸左右。我國有機稻生產與認證總量已居全球前列,亞洲第一。自2017年起,廣東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仲愷農業工程學院、鹽城生物工程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聯合中國水稻研究所針對我國有機稻米全產業鏈進行了長期的跟蹤調研發現:我國有機稻米產業的生產規模雖持續增大,但市場銷量不斷減少、經濟效益普遍下降。目前,全國從事生產有機稻米生產的3000多個實體中,有顯著經濟效益的僅占100%-15%;保本經營的約在15%-30%,連年虧損的占50%。其根本原因為:未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生產存在盲目擴張;產業經營模式傳統且單一;延伸產業鏈的新模式對接動能不足。因此,探究我國有機稻米全產業鏈創新發展的新模式顯得尤為急迫與必要,以便于更好地指導或引導生產經營實體轉型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
一、我國有機稻米產業生產模式現狀
我國有機稻米產業隨著有機農業的興起而發展,特別是2015年國家標準《有機產品》及《有機產品認證實施規則》頒布實施,以及2013年農業行業標準《有機水稻生產質量控制技術規范》發布,全國有機稻米的依標依規生產與認證不斷走向規范化。但由于生產規模的持續擴大,生產實體性質不同,帶來了生產模式的不同,進而對生產效益、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極大的不穩定影Ⅱ向。前期調研發現,當前我國有機稻米產業生產模式主要有三種。
(一)小型從業主體的單一性生產模式
該模式以小規模承包戶或種糧大戶、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小型企業為主;稻田面積在幾十畝到1000畝左右;生產以勞動者自身為主,農忙時有少量雇工;生產方式以種植、收獲、出售有機稻谷,或初加工(含委托初加工)成有機大米(經認證)后經銷。這種生產模式為傳統小農生產形態,在我國有機稻米從業主體中占50%-60%。
(二)中型企業牽頭聯合體“生產+初加工”生產模式
該模式以國有或民營的中型農場、農業公司、糧食企業、銷售實體等牽頭,聯合專業合作社、村級經濟組織等組成生產聯合體或股份合作制的公司開展生產;生產面積在1000-5000畝左右;生產者以公司化安排為主;生產方式以種植收獲有機稻谷并直接配置初加工生產線而加工成有機大米(經認證)后經銷。該生產模式為組織化升級生產形態,在我國有機稻米從業主體中占比為30%-40%。
(三)大型或較大型龍頭企業牽頭產學研融合初級“全產業鏈”生產模式
該模式以龍頭企業出資并組織、融合科研教學機構參與,或吸收農田使用方加盟、或直接流轉土地后組成股份制公司開展生產;生產的面積在5000畝至幾萬畝不等;生產者以公司化安排為主并有相關科技人員支撐;生產方式涵蓋種植、收獲有機稻谷、初加工成有機大米,或開展有機米制食品研發與深加工后經銷。該生產模式集生產、初加工、深加工、產學研科技研發、經銷為一體,為初級組織化集約化轉型生產形態,在我國有機稻米從業主體中占比約10%左右。
二、有機稻米生產全產業鏈創新發展新模式探析
針對目前我國有機稻米生產總量規模和生產模式現狀,遵照國家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求和“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在有機稻米產業發展上,需把握“控規模、穩總量、轉模式、提效益”的思路,以因地制宜培育并推進全產業鏈創新發展新模式為對接點,可從4個方面進行模式創新并促進提質增效。
(一)有機稻田“寬”產品的產業鏈發展模式
該模式以有機認證的稻田生產單元為基地,在種植有機稻谷基礎上,因地制宜開展“種養結合”系列有機產品生產.如“稻鴨共育”、“稻蟹共長”、“稻蝦(小龍蝦)共養”等又如輪作生產中的“稻麥”、“稻菜”、“稻草(飼草)”、“稻豆”、“稻瓜”等,還可在休耕稻田中增加相應的護欄或保溫設施,養殖適宜的牲畜。如江蘇建湖縣福泉有機稻米專業合作社積極探索“稻前蝦”、“稻中蟹”、“稻后雞”產業鏈模式,除有機稻谷加工成有機大米銷售保本外,僅“稻中蝦”模式中產出的小龍蝦,每畝凈利可達3000-5000元,經濟效益極為可觀。
(二)有機大米初加工“多”品類的產業鏈發展模式
該模式與種植端聯動,選用多類品種的有機稻谷,生產開發除有機大米(白米)外的有機糙米、有機留胚米、有機黑米、有機紅米、有機糯米、有機紅曲米、有機粥米、有機蒸谷米和含有特殊營養成分的特種有機米(如富含鈣、鋅、鐵、硒及高蛋白、低糖類等),開展“以米拓米”的多品類延展,實現一米多元的營利方式。如吉林省梅河口吉陽種業有限公司通過自主研發,種植多品種有機稻谷,其初加工的有機糙米、有機黑米、有機糯米等銷量勝過有機大米(白米),增值效益明顯。
(三)有機稻米深加工“精”產品的產業鏈發展模式
該模式選用多品種有機稻谷、有機大米作主原料,采用深加工技術,生產高附價值的有機預制米食(營養米粉、快餐米飯、即食壽司、八寶飯、棕子等)、有機米制食品(年糕、米餅、米汁、米粥、稻米白酒、稻米油、膨化食品、米醋等)、有機稻米營養素提取(如大米蛋白、谷維素、維生素等)、有機稻米輔料綜合利用產品(稻糠有機肥、稻草制品等)、有機稻米化妝品等。該產業鏈發展模式增效的空間較大,適用于具有資源條件優勢的從業主體應用。廣東省羅定市豐智昌順科技有限公司以自身生產稻米為主原料,目前已推出有機白酒、有機米醋、有機米餅、有機休閑膨化食品等產品,有機米飲品、有機米豆腐、有機米蛋糕、有機米蛋撻等精深加工也在從實驗室向市場轉化之中,創造出高于有機大米銷售幾十倍的高附價值。廣東省金友米業有限公司是國內最早生產有機米露的企業,十多年來遠銷港澳及珠三角地區,產品附加值較高。
(四)有機稻米“全”方位拓展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
該模式生產實體以有機稻米生產為本業,融合“產加銷”、“產學研”、“農文旅”的“三產融合”,對接“鄉村振興”與“產業振興”,既有上述“1+2+3”的模式融入,又有適合有機稻米從業主體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全“方位介入,從而拓展全產業鏈發展的創新模式,實現拉動三農效益與實體經濟增長目標。如寧夏廣銀米業有限公司立足有機稻米“產加銷”一體化運行,對接“農文旅”項目開發,以“有機稻田畫“設計展示為吸引,以親子農耕文化體驗為手段,以有機大米多品類和“種養結合”多元產品及深加工米制食品為賣點,吸引了省內外眾多游客前往,其綜合收入遠超有機稻米生產收入。
三、有機稻米全產業鏈發展新模式培育路徑
由于我國從事有機稻米生產的實體眾多,其從業時間不同、規模不同、團隊人員素質不同,發展定位與目標不同,因此應因地制宜,采取適應于其現狀的路徑來培育,以增強發展動能和效益。
(一)加強宣傳鼓勵從業主體選擇適合模式
針對當前部分有機稻米從業主體存在盲從性,企業發展戰略和目標定位不清晰、對全產業鏈發展模式了解不足等問題,因進一步加大宣傳,對多類型的產業鏈發展模式進行深入了解,同時鼓勵從業主體企業為此,企業家及團隊成員應深刻及時調整理念,堅持自主性、適用性、增效性對接,選擇適宜自身發展的產業鏈發展模式。
(二)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
充分借鑒圍繞國際通行的有機農業發展做法,在有機稻米產業的推進和全產業鏈創新發展新模式的培育或采用上,加大相關政策和資金的扶持力度,農業、科技、生態環境、國土資源、財政、文旅等多個主管部門可根據各地發展有機稻米產業實際、需求與戰略規劃,在政策、項目、資金、平臺等給予扶持,進而推動當地有機稻米產業全產業鏈發展。
(三)推動社會組織服務平臺建設
當前,我國涉及有機農業、稻米產業、食品工業、科技信息、產品認證、技術推廣領域的社會組織眾多,尤其在信息交流、項目中介、技術服務、人才培養、產品推介、成果組裝、合作方式、創新研發等方面對于有機稻米從業主體具有較高的助力。同時,我國相關科研機構已形成一批適合于有機稻米全產業鏈創新發展新模式應用技術和實用成果,以社會組織為助力,加大社會組織服務平臺建設,可有效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新模式對接應用的提質增效上出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