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蓓蓓 李斌 劉朝霞 劉紅霞 張連云
(新疆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皮膚科 烏魯木齊 830000)
銀屑病是以紅斑、丘疹、斑塊及銀白色鱗屑為主要表現的炎癥性、免疫性、系統性疾病。中醫學稱之為“干癬、松皮癬、白疕”。國外一項調查研究顯示,成人銀屑病患病率為0.51%~11.43%[1],涉及全球人口約1.25 億[2],表明銀屑病患病率呈上升趨勢[3]。銀屑病的病因尚不明確,通常與遺傳、自身免疫、生活及社會環境、心理壓力、飲食等因素有關[4]。其中斑塊狀銀屑病占銀屑病的80%~90%[2],常見臨床表現為皮損肥厚浸潤,易融合成大斑片,上覆銀白色鱗屑,伴劇烈瘙癢,經久不愈,復發率極高[5],給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生活質量帶來嚴重影響[6]。目前對銀屑病的治療,中醫藥療法優勢明顯,其中走罐療法對銀屑病肥厚型皮損的改善明顯。作為中醫傳統特色療法,走罐療法是借助負壓吸附于皮損上,在皮損處快速吸、拔、推、拉,使局部血液運行加速,以達到行氣活血、疏通化瘀的作用,從而改善皮損。走罐療法受到廣大患者及同行的認可,并被納入2017 年尋常型銀屑病中醫特色外治療法專家共識[7]。目前對走罐治療銀屑病的研究較多,但僅局限于療效研究,對走罐時罐內壓力及摩擦次數的研究缺乏。為了探索最佳的走罐負壓及摩擦次數,本研究對脾虛濕盛型斑塊狀銀屑病患者采用不同負壓及摩擦次數的走罐后進行療效觀察,以探索最佳走罐負壓及摩擦次數的組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12 月于新疆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住院治療的128 例銀屑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成四組,每組32 例。采用析因設計,兩因素兩水平分別為:走罐負壓0.01~0.02 MPa、0.03~0.04 MPa;摩擦次數20 次或30 次。四組患者年齡、病程、性別、民族、婚姻狀況、職業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經新疆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倫理號:2019XE0100-1)。
表1 四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表1 四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注:*表示校正卡方。
1.2 入組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銀屑病診療指南(2018 完整版)》[2]制定。中醫診斷標準:參照《皮膚科分會銀屑病中醫治療專家共識(2017 年版)》[8]制定。納入標準:年齡18~65 歲;西醫診斷符合斑塊狀銀屑病診斷標準;中醫證型符合脾虛濕盛型;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依從性好。排除標準:備孕、妊娠或哺乳期婦女;既往有心腦血管、血液系統等重癥疾病或患有精神疾病者;2 周內服用免疫抑制劑或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或1 周內服用維A 酸類藥物者;對走罐療法不能耐受或接受者。
1.3 干預方法
1.3.1 一般護理 (1)生活護理:提供溫度適宜的病房環境,囑患者注意衣物及生活用品衛生,貼身穿純棉、淺色衣物,勤剪指甲,避免搔抓及刺激皮膚。建議患者適當運動,放松心情。(2)飲食護理:銀屑病患者會有大量脫屑情況,會使皮膚的蛋白質、維生素丟失。根據患者飲食習慣制訂營養均衡、科學合理的膳食方案,多食含維生素、蛋白高的食物,以易消化、清淡飲食為主,忌食用生冷、辛辣、刺激等食物,禁煙酒。(3)情志護理:要與患者及其家屬建立良好的醫護關系,可根據患者文化水平以及家庭背景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銀屑病發病原因、治療方法、容易復發等注意事項及相關健康知識,提高患者對于疾病的正確認知,耐心指導患者保持良好心態配合治療。銀屑病往往遷延不愈,并且伴有明顯的外在全身表現,患者很容易出現自卑、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醫護人員要與患者保持積極、有效的溝通,幫助患者調節抑郁、焦慮的心情。通過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增加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4)皮損護理:指導患者按時涂抹藥膏,藥浴、走罐都有助于軟化皮損,囑咐患者不要用熱水燙洗皮膚,忌用肥皂等化學洗滌劑洗滌衣物,避免對皮膚造成刺激。可控式負壓走罐護理操作體會:罐內的壓力可以根據患者的年齡、耐受程度進行調控使患者感到舒適;避免使用明火產生的醫療安全風險,有效緩解患者見到明火產出恐懼、緊張、害怕的心理;可控式負壓罐省去傳統走罐所需棉球、止血鉗等物品,便于操作;操作時不用頻繁更換罐體。
1.3.2 中醫療法 健脾解毒湯(土茯苓30 g、綿萆薢10 g、黃柏10 g、苦參10 g、連翹15 g、薏苡仁30 g、茯苓10 g、炒白術10 g、丹參10 g、白花蛇舌草30 g),予中藥湯劑早晚飯后半小時溫服,2 次/d;藥物熏洗全身治療,30 min/次,1 次/d;普連乳膏(院內制劑批號:20190221)外用,一指尖單位藥膏量可均勻涂抹2個巴掌大小的皮損面積,2 次/d;配合走罐,1 次/d。可控負壓走罐方法:關閉門窗,病室溫度保持20~22℃;告知并協助患者取其舒適體位,仰臥或俯臥位,充分暴露實施部位,做好保暖工作;玻璃罐吸拔后,一手握住罐體,用腕部力量將罐體沿著一定經絡、穴位來回推拉,使走罐部位皮膚紫紅為度。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病灶部位,取仰臥或者俯臥位,選擇適當的腧穴即阿是穴,在皮損處涂抹普連乳膏,每日2 次均勻涂抹皮損處。將罐放于皮損處,抽吸罐內的空氣達到一定負壓(0.01~0.02 MPa、0.03~0.04 MPa),罐體就可以吸附于皮損處皮膚上,用手握著罐體在皮損上迅速由上而下、由遠到近拉動,速度為10~15 cm/s,每次移動方向保持一致,走罐到正常皮膚后借助腕部力量將罐體與皮膚分離[9]。依照此方法重復作用于皮損處20 次或30 次,每次的間歇時間不要超過10 s,吸附力以皮損處壓之褪色為度,1次/d。(3)試驗用具:采用自制可控式負壓監測拔罐裝置,已獲得實用新型專利。玻璃4 號罐,外徑56 mm,內徑38 mm(北京);壓力真空表:上海寶靈醫療設備制造經營部(滬制01130036)。
1.4 觀察指標 使用銀屑病皮損面積和嚴重程度指數(PASI)對研究對象治療前后的皮損進行評分,對比評分變化。患者復發情況[10]:由2 名主治醫師以上職稱的人員,根據PASI 評價,患者出院后再次出現皮損面積>30%判定為復發,出現1 次及以上復發均判定為復發結果。隨訪時間:患者出院后3 個月。臨床療效依據療效指數的改善分為治愈、顯效、有效及無效。療效指數(TI)的計算公式為:(干預前PASI-干預8 d 后PASI)/干預前PASI×100%。治愈:TI>90%;顯效:TI 為60%~80%;有效:TI 為20%~59%;無效:TI<20%。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AS JMP10.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如年齡、病程等)正態時采用()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如性別、民族、職業、婚姻狀況等相關指標采用絕對數和%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本研究所得的定量指標PASI 評分采用析因設計的方差分析。檢驗水準為雙側α=0.05。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四組方案干預前后PASI 評分比較 四組方案在干預前后PASI 評分比較(P<0.05)。見表2。
表2 四組方案干預前后PASI 評分比較(分,)

表2 四組方案干預前后PASI 評分比較(分,)
2.2 走罐負壓與摩擦次數對銀屑病PASI 評分影響的分析結果 走罐負壓與摩擦次數的交互作用分析,不同負壓及不同摩擦次數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走罐負壓、摩擦次數與銀屑病PASI 評分的交互分析(分,)

表3 走罐負壓、摩擦次數與銀屑病PASI 評分的交互分析(分,)
注:*表示主效應的F 統計量和P 值,#表示交互效應的F 統計量和P 值。
2.3 四組走罐負壓與摩擦次數療效分布情況比較四組走罐方案療效均以顯效為主,四組間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975,P=0.396)。見表4。

表4 四組走罐負壓與摩擦次數療效分布情況比較[例(%)]
2.4 四組滿意度及復發情況比較 四組滿意度比較,兩組(0.03~0.04,20、0.03~0.04,30)滿意度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四組復發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四組滿意度及復發情況比較[例(%)]
銀屑病是皮膚科常見的慢性、炎癥性、免疫性、系統性疾病[11],其中斑塊狀銀屑病在臨床上較難治愈,病程長,且復發率極高,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中醫拔罐療法歷史悠久,是從砭法逐漸演變而來的一種外治方法,起初的拔罐器具多為獸角,之后陸續發展成為金屬罐、竹筒罐、陶罐,近代以后被玻璃罐所替代。走罐療法屬于中醫自然療法,在改善斑塊狀銀屑病皮損、總有效率及降低復發率等方面更具優勢[12~13]。作為中醫傳統特色拔罐療法之一,主要為罐體借助罐負壓吸附于皮損上,對皮損處快速吸、拔、推、拉的作用下能使局部血液運行加速,達到行氣活血、疏通化瘀的作用,治療效果顯著,其作用持續時間久、操作簡便、經濟實惠、安全有效、患者接受度高,是臨床上有效可行、容易開展的一種中醫外治療法[14~15]。
現在許多學者都在關注走罐療法的作用機制,新疆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皮膚科團隊,使走罐療法應用于臨床治療斑塊狀銀屑病已有數10 年經驗,分別對走罐的臨床療效、安全性、頻次等進行了一系列的臨床研究[16~17]。此外,走罐療法聯合其他中醫方法(內服中藥、中藥藥浴、針灸等)可增強療效,更快地促進皮損消退。應用走罐療法治療斑塊狀銀屑病的整個療程中,患者的依從性及滿意度均較高,加上個性化的中醫特色護理,對患者的生活起居、飲食調護、情志調攝等方面進行全面護理,也有利于鞏固療效。目前,臨床走罐護理操作中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護理人員在走罐操作時,根據自己的手法和經驗來判斷罐內負壓的情況,達不到統一標準。本研究通過對不同負壓及摩擦次數的走罐方式對脾虛濕盛證斑塊狀銀屑病PASI 評分及復發次數的影響為切入點,客觀的獲得如下結果:走罐負壓在(0.03~0.04 MPa)及摩擦次數(20 次或30 次)的交互作用對斑塊狀銀屑病PASI 改善優于走罐負壓在(0.01~0.02 MPa)及摩擦次數(20 次或30 次),走罐負壓在(0.03~0.04 MPa)及摩擦次數(20 次或30 次)的交互作用、患者的滿意度也優于走罐負壓在(0.01~0.03 MPa)及摩擦次數(20 次或30 次)。綜上所述,走罐負壓及摩擦次數對其生物微觀影響的研究,為走罐負壓及摩擦次數治療銀屑病提供一個精準、有效的循證依據。但由于本研究的樣本量以及設計中存在的不足,需日后進行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