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昕芳 郭敏
(1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婦科 洛陽 471003;2 河南省洛陽市中醫院婦科 洛陽 471000)
盆腔炎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女性生殖道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由感染、病理改變、免疫和年齡等因素導致女性盆腔腹膜、生殖器內及其周圍結締組織出現的慢性炎癥[1]。盆腔炎臨床以月經紊亂、白帶增多和腹部壓痛等癥狀為主要表現,若未能積極給予有效的治療,可引發異位妊娠、不孕等后遺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臨床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療慢性盆腔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患者病情發展,但長期效果不佳,容易使病原菌產生耐藥性且復發率較高,不利于患者預后[3]。慢性盆腔炎屬中醫“癥瘕、月經不調”等范疇,胞脈空虛,血運不暢,血熱相博是其主要病機,因此治療需注重清熱除濕、益氣化瘀[4~5]。當歸芍藥散具有養血調肝、活血化瘀和健脾利濕之功效,主治肝脾兩虛之證[6]。本研究旨在探究加味當歸芍藥散聯合甲硝唑在盆腔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9 月至2022 年3 月醫院收治的76 例盆腔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8 例。觀察組病程2~5 年,平均病程(3.36±0.35)年;年齡21~58歲,平均年齡(36.37±3.74)歲。對照組病程2~6 年,平均病程(3.38±0.37)年;年齡32~75 歲,平均年齡(36.39±3.71)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審批號:IISC-201977569)。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西醫診斷符合《盆腔炎癥性疾病診治規范(修訂版)》[7]中相關診斷標準;中醫診斷符合《中醫婦科學》[8]中相關診斷標準,主癥見下腹疼痛、神疲乏力、腰骶疼痛、帶下量多,色白質稀,次癥見腹部壓痛、月經失調、形寒肢冷;舌質淡暗,苔白厚或膩,脈沉弦或弦緊。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肝、脾、心、肺等嚴重功能障礙者;存在消化系統手術史者;存在精神或認知障礙者;存在其他婦科炎癥、子宮肌瘤、子宮或附件惡性腫瘤者;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口服甲硝唑片(國藥準字H61020335),2 片/次,2 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加味當歸芍藥散治療。方藥組成:白芍24 g、澤瀉24 g、路路通15 g、川芎15 g、威靈仙15 g、茯苓12 g、白術12 g、艾葉10 g、桑寄生10 g、黨參片10 g、山藥10 g、蒼術10 g、蒲公英10 g、當歸9 g、甘草片6 g。氣滯血瘀者加丹參30 g、莪術10 g、三棱10 g 和桃仁10 g;濕熱郁結者加生地12 g 和丹皮10 g。上述藥材加入500 ml 清水進行煎煮,留藥汁300 ml,1 劑/d,分早晚兩次服用。兩組連續治療1 個月。
1.4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中醫證候積分、致炎因子水平、血液流變學指標、不良反應發生情況。(1)臨床療效。治愈:患者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下降90%以上,腰酸和下腹部疼痛等癥狀完全消失;顯效:患者治療后腰酸和下腹部疼痛等癥狀明顯減輕,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下降70%~90%;有效:患者治療后腰酸和下腹部疼痛等癥狀有所減輕,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下降50%~69%;無效:患者治療后未達上述標準。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2)中醫證候積分。分別于治療前后評估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包括神疲乏力、帶下量多、下腹疼痛、腰骶疼痛、形寒肢冷和腹部壓痛,27分/項,無癥狀計0 分;癥狀輕微計0~9 分;癥狀明顯計10~18 分;癥狀嚴重計19~27 分,得分越高表示臨床癥狀越明顯。(3)致炎因子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兩組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β(IL-1β)、白細胞介素-4(IL-4)、C 反應蛋白(CRP)水平。(4)血液流變學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全自動血液流變分析儀檢測兩組全血黏度、血漿黏度和纖維蛋白原水平。(5)統計兩組治療期間腹瀉、惡心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 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對比 兩組治療前中醫證候積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對比(分,)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對比(分,)
2.3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對比 兩組治療血液流變學指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血液流變學指標均降低,且觀察組指標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對比()

表3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對比()
2.4 兩組致炎因子水平對比 兩組治療前致炎因子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IL-4 水平升高,IL-1β、IL-6、TNF-α、CRP 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IL-4 水平高于對照組,IL-1β、IL-6、TNF-α、CRP 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致炎因子水平對比()

表4 兩組致炎因子水平對比()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盆腔炎是育齡期女性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多為淋病奈瑟菌和衣原體等感染導致女性結締組織、生殖器官及周圍盆腔腹膜等發生的慢性炎癥改變,可累及多個部位病變[9]。盆腔炎主要以腰骶部酸痛、腹部疼痛、腹部墜脹及月經異常等癥狀為主,若未得到及時有效治療,易造成患者不孕,影響患者生殖和身心健康。甲硝唑屬于抗厭氧菌藥物,能夠抑制革蘭氏陰性厭氧桿菌和部分陽性厭氧球菌活性,具有較好的殺菌作用[10]。但長期應用易產生菌株耐藥性,還會出現惡心、頭痛等不良反應,導致疾病復發率上升,臨床療效難以達到預期。因此,尋找安全有效的藥物與甲硝唑聯合應用,對提升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中醫認為,盆腔炎病位在脾、肝,其主要病因在于濕毒或濕熱入侵,水濕與氣血互結,蘊積胞脈,氣滯血瘀,不通則痛,久則內結成瘕。IL-4 屬于抗炎因子,其水平上升利于抑制炎癥細胞的分泌;IL-1β 是由巨噬細胞分泌的炎癥細胞因子,其水平升高會加重炎癥反應;TNF-α 能夠促進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的聚集,加快致炎因子的釋放,誘導炎癥損傷;CRP 是一種急性時相蛋白,其水平變化與機體炎癥程度呈正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總有效率、IL-4 水平更高,中醫證候積分、血液流變學指標、IL-1β、IL-6、TNF-α、CRP 水平更低(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加味當歸芍藥散聯合甲硝唑治療盆腔炎患者效果顯著,利于改善臨床癥狀和血液流變學指標,減輕炎癥反應,且治療中未明顯增加不良反應,安全性高。當歸芍藥散出自《金匱要略》下卷,方中白芍具有緩中止痛、養血柔肝之效;澤瀉具有利水滲濕之效;路路通具有通經、祛風活絡之效;川芎具有活血行氣之效;威靈仙具有通絡止痛之效;茯苓具有健脾利濕之效;白術具有健脾燥濕之效;艾葉具有散寒止痛之效;桑寄生具有益肝腎和強筋骨之效;黨參片具有補血益氣之效;山藥具有滋養強壯之效;蒼術具有祛風散寒之效;蒲公英具有利尿散結、清濕熱之效;當歸具有調經止痛、補血活血之效;甘草片具有緩急止痛之效。諸藥合用可共奏健脾益氣、活血散結和清熱解毒之效[11~12]。現代藥理學表明,當歸芍藥散中白術、茯苓和澤瀉能夠促進機體抑炎因子釋放,加快患者機體內炎癥消散,從而可減輕患者炎癥[13]。同時,當歸芍藥散中白芍、川芎和當歸能夠抑制血小板聚集,促進機體造血功能,增大微小靜脈口徑,從而增加血流量,改善機體微循環障礙,降低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14~15]。此外,當歸芍藥散能夠促進雌激素分泌和子宮發育,降低子宮平滑肌張力,從而有效緩解患者腰骶疼痛和腹部疼痛,改善臨床癥狀。
綜上所述,甲硝唑聯合加味當歸芍藥散治療盆腔炎患者效果明顯,利于改善臨床癥狀和血液流變學指標,減輕炎癥反應,且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