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娜 王悅
(1 河南省洛陽市婦幼保健院兒童康復科 洛陽 471000;2 河南省第二兒童醫院兒童康復科 洛陽 471000;3 河南省洛陽市第五人民醫院精神十六科 洛陽 471000;4 河南省洛陽市精神衛生中心精神十六科 洛陽 471000;5 河南科技大學第五附屬醫院精神十六科 洛陽 471000)
痙攣型腦癱是臨床常見的兒科疾病,是指嬰幼兒或胎兒腦部出現非進行性損傷所導致的一種綜合征[1]。痙攣型腦癱患兒臨床以牽張反射亢進和肢體痙攣為主要表現,部分患者還會伴隨感知覺和智力缺陷,嚴重影響患兒的健康及正常發育[2~3]。臨床現階段暫無治療痙攣型偏癱患兒的特異性手段,多采用懸吊運動訓練對患兒進行干預,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兒肌肉痙攣,但由于干預周期長,恢復進展較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4]。肌電生物反饋是一項有意識、主動性強的訓練技術,能夠提升肌肉協調性和肌肉力量[5]。本研究旨在探究肌電生物反饋聯合懸吊運動訓練在痙攣型腦癱患兒中的應用效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2020 年10月至2022 年8 月醫院收治的106 例痙攣型腦癱患兒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3 例。觀察組男29 例,女24 例;年齡2~6 歲,平均年齡(3.31±0.35)歲;體質量指數17.36~22.95 kg/m2,平均(20.31±2.14)kg/m2;粗大運動功能分級:Ⅰ級11 例,Ⅱ級15 例,Ⅲ級8 例,Ⅳ級10 例,Ⅴ級9 例。對照組男28 例,女25 例;年齡2~5 歲,平均年齡(3.28±0.33)歲;體質量指數17.42~22.87 kg/m2,平均(20.35±2.17)kg/m2;粗大運動功能分級:Ⅰ級12 例,Ⅱ級14 例,Ⅲ級10 例,Ⅳ級8 例,Ⅴ級9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審批號:IISC-20200315)。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2015 年《中國腦性癱瘓康復指南(2015):第一部分》[6]中相關標準;(2)知情同意書由患兒家屬自愿簽署。排除標準:存在嚴重心、肺、肝、腎疾病者;存在癲癇者;存在視覺或聽覺障礙者;正在服用抗痙攣藥物者;存在先天性代謝性疾病者。
1.3 干預方法 對照組患兒采用懸吊運動訓練干預。(1)蹬踏訓練。將蹬踏訓練器放置在懸吊帶上,指導患兒雙手握緊懸吊帶,然后雙腳交替放于踏板上,進行蹬踏訓練。(2)分腿訓練。患兒頭部加枕,取側臥位,護師將懸吊帶分別放在患兒上側下肢膝關節和踝關節處,然后將其下側下肢進行固定,緩慢提升懸吊繩將患兒雙腿分離。(3)平衡訓練。指導患兒雙手緊握懸吊繩,雙腳站在懸吊板上與肩同寬,醫師前后擺動懸吊板,使患兒身體與懸吊板垂直。(4)屈膝訓練?;純弘p手握緊懸吊繩,將懸吊帶置于患兒健側下肢,指導其進行患側下肢伸膝和屈膝運動。(5)盆骨轉體訓練?;純喝⊙雠P位,將鋼性懸吊帶放于患兒一側膝關節下方,另一側不懸吊,并將支撐帶系在其腰部,懸吊高度需根據患兒情況進行適度調節,調節完成后指導其進行扭轉骨盆關節、伸膝、抬臂和伸髖等動作。訓練時間為30 min/次,5 次/周。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肌電生物反饋干預。具體如下:儀器采用XCH-B1 型肌電生物反饋儀,醫師根據患兒運動障礙特點,尋找相應的肌肉或肌群進行干預,主要包括豎脊肌、斜方肌、股四頭肌、橈側腕長伸肌、脛骨前肌及肱三頭肌等。以下肢脛骨前肌的刺激為例,指導患兒取坐位,采用酒精棉球對干預部位進行充分脫脂后,在患兒雙下肢脛骨前肌肌腹凸起處,分別貼上紅色和白色電極片,在肢體的其他部分別貼上灰色和綠色的電極片,在下肢處貼上黑色的電極片。指導患兒進行踝部背屈,過程中醫師需注意觀察顯示屏上的動態肌電曲線圖,囑咐患兒盡最大力量完成動作,盡可能使肌電信號閾值達到最高,將采集到的最高肌電信號作為初始值,再指導患兒進行下一次踝部背屈運動時盡力超過此次基點。干預時間為20~30 min/次,1 次/d,6 次/周。兩組連續干預3 個月。
1.4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兒粗大運動功能、精細運動功能、肌張力、平衡功能和生活質量。(1)粗大運動功能。分別于干預前后采用粗大運動功能評估量表(CMFM-88)評估患兒運動功能,包括翻身與臥位能區(17 項)、坐位能區(20 項)、跪與爬能區(14項)、站位能區(13 項)、行走與跑跳能區(24 項)等5個維度,共88 項,3 分/項,總分264 分,患兒得分越高,表明粗大運動功能越好。(2)精細運動功能。分別于干預前后采用精細運動功能評估量表(FMFM)評估兩組運動功能,包括操作能力(13 項)、抓握能力(10 項)、手眼協調(24 項)、視覺追蹤(5 項)、上肢關節活動能力(9 項)等5 個維度,共61 項,3 分/項,總分183 分,分數越高表明精細運動功能越好。(3)肌張力。分別于干預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 痙攣評定量表(MAS)評估兩組患兒肌張力,包括肘屈肌張力和腕屈肌張力,量表中各個分級0、1、1+、2、3、4級,分別量化為0、1、2、3、4、5 分,患兒得分越低,表明肢體痙攣程度越輕。(4)平衡功能。分別于干預前后采用Berg 平衡量表(BBS)評估兩組平衡功能狀況,共包括閉目站立、坐下、站起、轉身360°、獨立站立、單腿站立和上肢前伸等14 項,4 分/項,總分56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兒平衡能力越好。(5)生活質量。分別于干預前后采用生活質量測定量表簡表(QOL-BREF)評估患兒生活質量(由家屬代填問卷),共4 個維度,包括社會、心理、環境和生理,每維度100 分,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CMFM-88 評分對比 兩組患兒干預前CMFM-88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后CMFM-88 評分均上升,且觀察組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CMFM-88 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CMFM-88 評分對比(分,)
續表

表1 兩組CMFM-88 評分對比(分,)
2.2 兩組FMFM 評分對比 兩組患兒干預前FMFM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后FMFM 評分均上升,且觀察組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FMFM 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FMFM 評分對比(分,)
2.3 兩組MAS、BBS 評分對比 兩組干預前MAS、BB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后肘屈肌張力、腕屈肌張力評分降低,BBS 評分升高,且觀察組BBS 評分高于對照組,肘屈肌張力、腕屈肌張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MAS、BBS 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MAS、BBS 評分對比(分,)
2.4 兩組QOL-BREF 評分對比 兩組干預前QOL-BREF 評分對比(P>0.05);兩組干預后QOL-BREF 評分均上升,且觀察組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QOL-BREF 評分對比(分,)

表4 兩組QOL-BREF 評分對比(分,)
痙攣型偏癱是腦癱患兒常見類型,是由于缺氧、感染或創傷造成大腦損傷所致[7]。痙攣型偏癱患兒的病變主要累及錐體束,會使患者出現肢體痙攣,而長期痙攣會形成固定化的姿勢異常,進而導致其出現平衡功能障礙和運動功能障礙,影響患兒生長發育,降低其生存質量[8~9]。因此,尋找有效的干預方案,降低患兒肌張力,提升患兒平衡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懸吊運動訓練是將部分身體或全部身體進行懸吊,使患兒身體處于不穩定的身體狀態下,對其核心肌群實施訓練,通過加強對軀干肌肉與多個肌群間神經肌肉協調性的刺激,提高患兒對肌肉的控制力,從而抑制肌張力,改善患兒肌肉痙攣狀態,提升平衡能力[10~11]。但該訓練需長期堅持,患兒由于年齡較小,主動性較差,難以長期堅持,導致干預效果難以達到預期。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CMFM-88、FMFM、BBS、QOL-BREF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肘屈肌張力、腕屈肌張力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痙攣型腦癱患兒應用肌電生物反饋聯合懸吊運動訓練干預,可有效提升粗大運動功能和精細運動功能,減輕肌張力,改善平衡功能和生活質量。肌電生物反饋是通過刺激肌肉,使患兒肌肉在短時間內出現多次收縮,并利用肌電接收器收集患兒相關肌電信號,醫師根據顯示的信號對患兒訓練動作進行指導,以提升患兒康復訓練的客觀性,幫助其重新建立運動神經網絡,加強神經整體性調控能力,增加肌肉穩定性,改善其平衡功能[12~13]。肌電生物反饋與懸吊運動聯合應用,使患兒能夠在反復訓練中掌握肌肉運動記憶,從而增強其肢體運動能力,幫助其準確掌握行走、站立、翻身等運動技巧,促進肢體功能恢復,提高其生活質量[14~15]。
綜上所述,痙攣型腦癱患兒應用肌電生物反饋聯合懸吊運動訓練干預,可有效提升粗大運動功能和精細運動功能,降低肌張力,改善平衡功能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