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靜 楊陽
(河南省焦作市人民醫院 焦作 454001)
肺癌為目前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安全的惡性腫瘤,據相關研究數據顯示,截至2020 年,肺癌已成為臨床發病率、病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肺癌根治術是目前用于挽救肺癌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通常早期患者及時接受手術治療后,多可獲得良好預后[1]。但肺癌起病隱匿,絕大部分患者發病初期并無明顯癥狀,多數就診時病情已惡化,病灶已發生遠處轉移,均已錯失最佳治療時機,針對此類患者,臨床在為其實施根治術治療后,往往會通過化學治療延長其生存周期[2]。通過口服或靜脈注射相關化療藥物可有效殺滅分散于機體多個組織器官的癌癥細胞,但同時體內化療藥也會對正常細胞造成一定損害,因此也會導致患者面臨較高的副反應發生風險,除骨髓抑制外,胃腸道不良癥狀也是肺癌化療患者較為常見的副反應之一,而惡心嘔吐則是其最為常見的胃腸道癥狀[3]。此前針對此類患者,臨床常會在術后通過事后補救性用藥或氣味療法進行干預,但癥狀易反復,待患者出現相關癥狀再予以相關措施進行補救的效果并不理想,且大量服用止吐藥也會對患者預后產生不利影響[4]。旋覆代赭湯是目前常用于治療多種消化道不適的中藥方劑,將其輔助用于肺癌化療患者可獲得一定的預防效果。本研究探討旋覆代赭湯對預防肺癌患者化療后惡心嘔吐等胃腸道不良反應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前瞻性選取2020 年1 月至2021年10 月醫院收治的115 例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抽簽法將其隨機分為常規組(57 例)和聯合組(58例)。常規組男40 例、女17 例;年齡45~70 歲,平均(55.31±0.24)歲;肺癌病程1~4 年,平均(2.53±0.27)年;病理分期:Ⅲ期30 例、Ⅳ期27 例;疾病類型:小細胞肺癌12 例、非小細胞肺癌45 例。聯合組男42 例、女16 例;年齡47~68 歲,平均(55.45±0.31)歲;肺癌病程2~3 年,平均(2.55±0.31)年;病理分期:Ⅲ期33 例、Ⅳ期25 例;疾病類型:小細胞肺癌15 例、非小細胞肺癌43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倫理編號:W00217)。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2020 版NCCN 肺癌篩查指南解讀》[5]中肺癌的診斷要點;經臨床評估確認為Ⅲ期、Ⅳ期肺癌;符合根治術治療指征,病灶未發生遠處轉移;經臨床評估預計生存周期在1 年以上;均已清楚了解本研究相關內容,同意且自愿參與,已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病灶未發生遠處轉移,可經根治術治療的早期肺癌患者;自身存在消化功能異常者;存在其他器質性病變者;伴有精神、認知障礙性疾病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依從性差,不愿遵醫囑用藥配合研究者。
1.3 治療方法 常規組化療期間予以常規治療;聯合組化療前采用旋覆代赭湯配合治療。常規治療方法如下:(1)經全麻、腹腔鏡手術治療后,即安返病房,頭偏向一側,去枕平臥6 h,遵醫囑給予心電監護、持續鼻導管給氧,麻醉清醒后,責任護士及時向患者及家屬做好手術后的注意事項及安全方面的宣教、指導。(2)先取0.3 ml 生理鹽水滴在無紡貼布上,貼于患者前胸衣服上,6 h/次,從第二次開始,每次均需滴加0.3 ml 精油,首次治療需在安返病房后即刻實施,第二次于首次治療12 h 后開始實施,連續治療2 次(24 h),如若治療后患者仍出現明顯惡心嘔吐,則予以口服地塞米松片(國藥準字H44024618)進行止吐治療,0.75 mg/次。旋覆代赭湯方劑組成:取代赭石15 g 先煎,旋覆花15 g 包煎,人參15 g 另煎后與生姜12 g、大棗12 g、厚樸12 g、砂仁12 g、枳殼12 g,姜半夏10 g,炙甘草8 g,一同加入至500 ml 清水中,以文火慢煮至水開,去除渣滓后取濃汁250 ml 為1 劑,分早晚兩次服用。兩組持續用藥14 d 后評估療效。
1.4 觀察指標 (1)于治療前后采用惡心嘔吐干嘔癥狀評估量表(INVR)評估兩組患者胃腸道不良反應相關癥狀改善情況[6]。量表共計8 個條目,該量表選用李克特計分法,按0~4 分計分,0 分表示“完全沒有”,4 分表示“非常嚴重”,除第1、6、7 條目為反向計分外,其余條目均是正向計分。(2)采用Kolcaba 的舒適狀況量表(GCQ)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舒適度[7]。量表包括生理、心理、社會文化和環境等4 個維度,28 個條目,總分112 分,分值越高舒適度越高。(3)統計并對比兩組治療后的胃腸道不良反應發生率。主要包括惡心嘔吐、腹脹腹瀉、便秘、食欲減退等。(4)于化療后統計并對比兩組急性、遲發性、預期性惡心嘔吐發生率。化療后24 h 內發生相關癥狀稱為急性嘔吐;化療24 h 后發生相關癥狀稱為遲發性嘔吐;化療前30 min 即發生相關癥狀稱為預期性嘔吐。(5)隨訪期間,采用腫瘤病人生存質量量表[8]評估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主要包括功能狀態評分(KPS)、體力狀況評分(ZPS)、生活質量評分(QOL)等3 個子量表。其中KPS 量表滿分100分,≥70 分提示機體功能狀態正常;ZPS 量表分為5個等級,對應1~5 分,≥3 分提示體力狀況異常;QOL 量表滿分60 分,分值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的癥狀改善及舒適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癥狀積分、舒適度相近(P>0.05);治療后,聯合組的INVR 評分低于常規組,GCQ 評分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癥狀改善及舒適度比較(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癥狀改善及舒適度比較(分,)
2.2 兩組治療后的胃腸道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后,聯合組的胃腸道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62%(5/58),低于常規組的29.82%(17/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的胃腸道不良反應比較[例(%)]
2.3 兩組不同類型惡心嘔吐發生率比較 治療后,聯合組化療后急性、遲發性、預期性惡心嘔吐發生率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同類型惡心嘔吐發生率比較[例(%)]
2.4 兩組隨訪期間的生存質量比較 隨訪期間,聯合組的KPS、QOL 評分均高于常規組,ZPS 評分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隨訪期間的生存質量比較(分,)

表4 兩組隨訪期間的生存質量比較(分,)
目前臨床針對早期肺癌患者多會實施根治術治療,經手術治療后絕大部分患者可獲得良好預后,但此病起病隱匿,多數患者就診時病灶已發生遠處轉移,累及機體多組織器官,除行根治術治療原發病灶外,臨床常會通過化療對轉移性病灶進行系統治療[9]。但化療是一把雙刃劍,在殺滅大量癌細胞同時,也可對鄰近組織中的正常細胞產生一定損害作用,破壞患者機體多種功能,胃腸道不良反應則是化療藥物傷及消化系統后,所致的常見副反應[10]。此前臨床會通過補液、水電解質平衡、體征監測等方式評估患者的治療反饋,通過氣味干預及保守性用藥對存在惡心嘔吐等胃腸道不良反應的化療患者進行治療[11]。但此癥狀發生機制較為復雜,且存在急性、遲發性、預期性等多種不同類型,待其出現相關癥狀再行補救,效果欠佳,不利于患者預后。
化療藥物具有較高的器官毒性,因此極易導致機體發生應激反應、炎癥性損傷及細胞凋亡。中醫認為,化療后惡心嘔吐等胃腸道不良反應的發生機制與素體飲食、情志失調、寒氣入胃、胃氣不降反上逆等相關,和胃降逆、益氣健脾為此類患者的主要治法[12]。旋覆代赭湯最早見于《傷寒論》,此方由旋覆花、代赭石等多種中藥制成,上述兩味中藥為君藥,旋覆花歸肺、脾、胃、大腸經,可用于降氣、止嘔、行水;代赭石歸肝、胃、心經,可重鎮降逆,平肝潛陽。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在化療應用此方治療后,INVR 評分低于常規組,提示其嘔吐相關癥狀改善情況較常規組更佳,臨床醫學認為,旋覆代赭湯可有效抑制腸道黏膜增生,對改善黏膜屏障功能、增強脾胃運化能力有重要意義,可顯著提升患者的生理舒適度[13]。故聯合組治療后的GCQ 評分高于常規組(P<0.05)。同時,旋覆代赭湯還可通過調節胃腸激素改善胃腸動力,進而產生止吐效果,對緩解其他胃腸道不良反應也有重要意義,故聯合組治療后的腸道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62%(5/58),低于常規組的29.82%(17/57)(P<0.05)。從止吐效果來說,旋覆代赭湯也凸顯出較大優勢,現代藥理學證實,旋覆花可對組胺產生一定拮抗作用,可顯著緩解胃腸道痙攣,而代赭石可直接作用于人體中樞神經,通過興奮腸管而促進腸道蠕動,進而改善消化功能[14]。故聯合組化療后急性、遲發性、預期性惡心嘔吐發生率均低于常規組(P<0.05)。此前臨床認為,旋覆代赭湯中旋覆花、代赭石在鎮痛、抗腫瘤、提升機體免疫力方面具有較高價值。從藥物成分來說,旋覆花內含有大量倍半萜內酯,可有效抑制癌癥細胞毒性,對抑制癌細胞生長、侵襲或轉移均有積極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癌細胞凋亡,產生顯著抗腫瘤效果[15]。應用此藥提升肺癌患者機體免疫力、抵抗力后也可顯著提升其對化療副反應的耐受性,對確保機體功能、提升遠期生存質量也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通過對兩組患者開展為期1 年的隨訪后,結果顯示,聯合組的KPS、QOL 評分高于常規組,ZPS 評分低于常規組(P<0.05)。可見旋覆代赭湯既可對肺癌化療相關胃腸道不良反應進行有效防治,還可顯著提升患者生存質量、改善其預后。綜上所述,采用旋覆代赭湯輔助化療可有效降低化療相關胃腸道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提升患者舒適度、降低以惡心嘔吐為主的化療副反應風險,并提升患者遠期生存質量以改善其預后均有積極作用,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