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崢
(北京市普仁醫院放療科 北京 100062)
乳腺癌為常見的惡性病變,發病率有明顯升高趨勢,對女性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不良影響,應積極展開治療[1]。目前臨床治療乳腺癌以根治性手術為主,通過切除病灶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治療效果確切,但術后有一定的復發風險,影響患者預后效果。為提高手術效果,降低復發率,臨床主張在術后輔以放療,隨著醫學技術不斷進步,乳腺癌術后放療效果有所提高,明顯延長了患者生存期,降低了復發率[2~3]。放療過程中放射線除殺滅癌細胞外,還會對正常組織造成損傷,誘發一系列并發癥,影響放療效果[4]。放射性皮膚損傷為常見的放療并發癥,主要是射線直接或間接對皮下血管內皮細胞、上皮的生發層細胞造成損傷,誘發無菌性炎癥反應,患者常伴有濕性脫皮、紅斑、潰瘍、疼痛等癥狀,癥狀嚴重時需停止放療,對放療效果產生影響[5]。臨床治療放射性皮膚損傷多使用藥膏外涂,比亞芬為常用藥膏,使用后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價格高、不良反應多,臨床應用存在局限性[6]。濕潤燒傷膏由多味中藥材制成,具有止痛生肌、清熱解毒的效果,在各類燙傷、燒傷中均適用。本研究旨在探討濕潤燒傷膏外涂對乳腺癌術后放療患者放射性皮膚損傷的防治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 年6 月至2022 年6 月于醫院進行放療的140 例乳腺癌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0 例。觀察組年齡38~73 歲,平均年齡(56.97±5.48)歲;體質量41~76 kg,平均體質量(59.89±5.67)kg;腫瘤分期:22 例Ⅰ期,39 例Ⅱ期,9 例Ⅲa 期;分化情況:29 例高分化,33 例中分化,8 例低分化;卡氏評分(KPS)65~85分,平均(72.38±3.10)分。對照組年齡36~72 歲,平均年齡(56.62±5.85)歲;體質量41~76 kg,平均體質量(59.76±5.92)kg;腫瘤分期:21 例Ⅰ期,41 例Ⅱ期,8 例Ⅲa 期;分化情況:30 例高分化,34 例中分化,6 例低分化;KPS 評分67~84 分,平均(72.40±3.05)分。兩組年齡、體質量、分期、分化程度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審批號:20200601002)。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女性,經病理明確診斷,且符合手術指征;行保乳切除術或改良根治術,且術后進行輔助放療;放療前皮膚完整,無皮膚感染、破損情況;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無法耐受本研究治療方案;伴有其他惡性病變;并發結締組織疾病;易過敏體質;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衰竭;伴認知障礙或精神疾病,無法與之交流。
1.3 治療方法 兩組放療方案相同,術后1~6 個月進行放療,具體方案:保乳術后,切口需完全愈合后使用6 MV-X 線調強技術放療,全乳照射2 Gy/次,5 次/周,持續治療5 周,總劑量為50 Gy;瘤床局部同步推量2.4 Gy/次,5 次/周,持續治療5 周,總劑量為60 Gy。改良根治術后切口需完全愈合后使用6 MV-X 線調強技術放療,照射胸壁野+鎖骨上下淋巴引流區野,2 Gy/次,5 次/周,持續治療5 周,總劑量為50 Gy,皮膚表面加組織補償膜。對照組放療后使用三乙醇胺乳膏(比亞芬,注冊證號H20120425)。取適量藥膏均勻涂抹于照射野及其周圍1 cm 處皮膚,2 次/d,每次放療后使用。觀察組放療后使用濕潤燒傷膏(國藥準字Z20000004)。取適量藥膏均勻涂抹于照射野及其周圍1 cm 處皮膚,2次/d,每次放療后使用。兩組均嚴格按照要求做好皮膚清潔后涂抹藥膏,保持局部皮膚清潔、干燥,切勿摩擦、抓撓,若出現Ⅱ級及以上皮膚損傷應給予清創換藥,再使用上述藥膏。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放射性皮膚損傷發生情況、生活質量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1)放射性皮膚損傷發生情況。皮膚損傷分級標準參考美國腫瘤放射治療協作組(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RTOG)[7]制定的內容進行劃分:照射野皮膚完整無損,肉眼觀察無明顯異常變化為0 級;照射野皮膚出現干性脫皮、毛發脫落,出汗減少,伴暗色淡紅斑或小水皰為Ⅰ級;照射野皮膚出現中度水腫,片狀濕性脫皮,伴有觸痛性或鮮紅色紅斑為Ⅱ級;照射野皮膚出現濕性融合性脫皮,伴有凹陷性水腫為Ⅲ級;照射野皮膚以及周圍皮膚出現潰瘍、壞死或出血為Ⅳ級。(2)生活質量。分別于治療前、治療5 周后比較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估量表為乳腺癌患者生命質量測定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FACT-B)[8],包括社會/家庭狀況(28 分)、情感狀況(24 分)、功能狀況(28 分)、生理狀況(28分)、乳腺癌的附加關注(36 分),量表共計144 分,評分與乳腺癌患者生活質量呈正比。(3)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兩組不良反應,包括涂抹部位出現接觸性皮炎、瘙癢、發紅等。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兩組治療前社會/家庭狀況、情感狀況、功能狀況、生理狀況、乳腺癌的附加關注及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社會/家庭狀況、情感狀況、功能狀況、生理狀況、乳腺癌的附加關注及總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以上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2.2 兩組放射性皮膚損傷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放射性皮膚損傷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放射性皮膚損傷發生情況對比[例(%)]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43%(1/70),低于對照組的11.43%(8/7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例(%)]
乳腺癌患者經手術切除可明顯縮小病灶,減少腫瘤數目,利于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提高生存率,但由于無法徹底清除病灶,殘留的癌細胞組織會再次增生,導致復發[9]。臨床為降低復發率、改善患者預后,多在術后予以輔助性治療措施,胸壁放療能有效降低局部復發率,提升患者生存率。乳腺癌放療過程中放射性皮膚損傷是無法避免的并發癥,因乳腺處于胸大肌筋膜表面,位置淺表,加之放療照射劑量較高,皮膚照射5 Gy 便會出現紅斑,反復多次照射易導致上皮脫落或潰瘍發生,嚴重者不得不中斷放療,影響治療效果[10~11]。
放射性皮膚損傷形成機制較為復雜,多因局部毛細血管收縮,使得局部微循環出現障礙,加劇炎癥反應,形成微血栓,此處皮膚上皮細胞與基底細胞會出現缺血、變性,甚至壞死。另外,隨著放療次數不斷增多,放療劑量增加,反復多次進行放療后,上皮細胞不斷丟失,無法及時生成新的上皮細胞,導致局部皮損越來越嚴重,為患者帶來較大痛苦,因此予以積極有效的防治措施有重要意義[12]。目前臨床對于放射性皮膚損傷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除重視基礎護理外,使用外用藥物是患者的重要選擇,比亞芬乳膏、中成藥藥膏、激素乳膏均為常用藥物,不同藥物帶來的效果存在較大差異[13]。比亞芬乳膏是一種復合制劑,三乙醇胺是其主要成分,涂抹于皮膚可保護創面,提供良好的修復環境,使用方法簡便,涂抹后無油膩感,易清潔,患者接受度高。但比亞芬乳膏成本較高,長時間、大量使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經濟壓力。中醫學認為,放射性的致病特點為“火熱毒邪”,以熱殺傷物質,熱可化火,灼津耗氣,治療應遵循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原則[1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43%(1/70),低于對照組的11.43%(8/70)。兩組治療后社會/家庭狀況、情感狀況、功能狀況、生理狀況、乳腺癌的附加關注及總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以上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乳腺癌術后放療患者外涂濕潤燒傷膏可預防放射性皮膚損傷發生,起到較好的防治作用,可減輕放射性皮膚損傷程度,提升患者生活質量,且藥物安全性較高,臨床應用安全可靠。分析其原因為,濕潤燒傷膏為中藥制劑,由黃柏、黃連、罌粟殼、地龍、黃芩等多味中藥材制成,黃柏、黃芩消腫止痛、清熱燥濕,黃連清熱瀉火涼血,地龍通經活絡、清熱定驚。上述藥材聯用可起到涼血活血、清熱解毒、散瘀通絡之效,涂抹于照射野皮膚,利于皮膚修復,促進肉芽組織生長,應用效果較好[15]。濕潤燒傷膏作為中成藥制劑,其安全性更高,不會引起明顯的瘙癢、皮膚發紅等不良反應,臨床應用安全可靠。
綜上所述,乳腺癌術后放療患者外涂濕潤燒傷膏可預防放射性皮膚損傷發生,起到較好的防治作用,減輕放射性皮膚損傷程度,提升患者生活質量,且藥物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