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歆 袁曉輝 周紅
(1 河南省平頂山市湛河區人民醫院中醫耳鼻喉科 平頂山 467000;2 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平頂山 467021)
季節性變應性鼻炎(Seasonal Allergic Rhinitis,SAR)以噴嚏頻發、鼻癢鼻塞、眼癢及流清涕為主要臨床癥狀,呈現出秋季反復發作的季節性高發特征,是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導對變應原產生的鼻黏膜慢性炎癥反應性疾病[1]。SAR 發病率近年來不斷上升,我國成人患病率高達20%左右,如治療不徹底會導致鼻腔鼻竇息肉、支氣管哮喘等一系列并發癥,是哮喘的重要危險因素,目前治療主要以抗組胺、抗白三烯及局部應用糖皮質激素等為主,均能有效緩解癥狀。但SAR 屬于變態反應性免疫疾病,容易受變應原反復刺激,故目前普遍一線用藥對減少發作頻率效果不甚理想,進一步提升機體免疫功能、減少甚至徹底治愈是目前治療的重點與難點[2]。中醫藥在治療SAR 上具有整體針對體質調節、多靶向、療效穩定等獨特優勢,在預防及治療SAR 領域有重要意義。中醫主張“天人一體”的整體觀念,五臟與自然界四時陰陽相通,肺主秋,與秋氣相應,肺氣應秋而旺,制約收斂之力漸強,宣發衛氣津液至體表之力減弱,腠理不固而正氣弱,故最易受秋季之邪氣侵襲,又肺主鼻,鼻病從肺論治,這也體現了五臟與五官的整體性,鼻鼽多發于秋季,故從“肺應秋”天人相應整體觀來論治季節性多發鼻部疾病不失為很好的臨床思路[3]。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20 年3 月至2022 年9 月醫院收治的80 例季節性變應性鼻炎(肺脾氣虛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 例。對照組年齡20~64 歲,平均(46.89±8.78)歲;男23 例,女17 例;病程0.6~5 年,平均(2.89±1.03)年。觀察組年齡19~65 歲,平均(48.76±9.12)歲;男24 例,女16 例;病程0.7~5 年,平均(2.91±1.1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審批號:20200309)。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季節性變應性鼻炎西醫診斷標準[4];符合中醫鼻鼽肺脾氣虛證的診斷標準[5](主癥為噴嚏連發,伴清涕,鼻癢,鼻塞,嗅覺減弱;次癥為鼻黏膜腫脹,色淡或蒼白,神疲聲低,倦怠乏力,易感冒,納差便溏,常有咳嗽咳痰;舌象為舌質淡胖,伴齒痕,苔白;脈象緩或濡。以上滿足主癥2項和/ 或次癥3 項及以上,結合舌象與脈象可診斷);年齡在18~65 歲;入組前至少1 個月未服用過影響結果的藥物;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患有或既往有慢性鼻竇炎、哮喘、慢阻肺等病史者;合并感染性疾病者;伴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及造血系統疾病者;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口服氯雷他定片(國藥準字H20070030)治療。10 mg/次,1 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聯合服用自擬止鼽玉屏湯治療。方藥組成:麻黃9 g,桂枝10 g,生黃芪20 g,細辛6 g,干姜6 g,白術10 g,白芍10 g,五味子6 g,防風10 g,法半夏10 g,炙甘草6 g;脾胃虛弱較甚者加黃芪至30 g;頭痛甚者加川芎10 g、白芷10 g;鼻塞噴嚏甚者加辛夷10 g、蒼耳子15 g。水煎200 ml,1 劑/次,2 次/d,早晚兩次溫服。兩組患者均治療4 周。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治療前后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進行評估。中醫證候積分變化=治療前后總分差值/治療前總積分×100%。顯效:中醫證候總積分下降>65%;有效:25%<中醫證候總積分下降≤65%;無效:中醫證候總積分≤25%。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2)鼻炎癥狀積分。于治療前、后分別評估兩組患者鼻塞、鼻癢、噴嚏及清涕等四項癥狀評分,癥狀由輕到重分別計0、2、4、6 分。(3)鼻腔生理功能。于治療前、后分別檢測鼻腔阻力(NR)水平,采用糖精清除實驗檢測兩組鼻黏膜纖毛清除率(MCR)及鼻黏膜纖毛傳輸時間(MTT)。(4)致炎因子水平。治療前后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兩組患者血清致炎因子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8(IL-8)及白細胞介素-10(IL-10)水平。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6.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性別、有效率等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積分、實驗室指標等計量資料以()表示,根據符合正態分布與否分別采用t檢驗、非參數檢驗。P<0.05 為差異具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2.50%,高于對照組的75.00%(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鼻炎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鼻塞、鼻癢、噴嚏及清涕積分水平均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鼻炎癥狀積分比較(分,)

表2 兩組鼻炎癥狀積分比較(分,)
2.3 兩組鼻腔生理功能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鼻腔生理功能各項指標水平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鼻腔生理功能比較()

表3 兩組鼻腔生理功能比較()
2.4 兩組致炎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致炎因子水平改善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致炎因子水平比較(ng/L,)

表4 兩組致炎因子水平比較(ng/L,)
《黃帝內經》倡導“天人相應”一體觀,變應性鼻炎呈現明顯的時間節律性,患者多具有定時擇時發病的特點,與季節交替有密切關聯,《素問》有云:“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肺和秋氣相通應,五行均屬金,肺乃嬌臟,容易受外界邪氣侵擾,秋季陰氣始出,初寒、涼燥之邪襲肺,導致肺宣降失司,津液輸布不利,飲停于肺,肺開竅在鼻,故出現鼻癢、鼻塞等癥。中醫理論的特點即是“天人一體”的整體觀,因時制宜,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轉歸均與四時節律、自然規律有密不可分的聯系,臨床用藥不應局限于疾病本身,遣方用藥應多考慮整體[6]。
肺通于鼻,在體合皮,鼻黏膜與外界直接接觸,也歸屬于“皮”,肺喜潤而惡燥,秋季以燥邪當令,初秋承夏季之火熱尚未全息,燥熱傷津,無法濡潤鼻竅黏膜,致使人體之屏障減弱,易感外邪,深秋日漸轉涼,肺氣日趨收引,肌膚腠理衛外,驅邪外出之力下降,肺氣不足,肅降失司,故初秋多以鼻癢、黏膜紅腫、噴嚏頻發為主要癥狀,深秋寒邪漸盛,水液凝滯,陽氣不化,可見鼻塞、噴嚏遇冷加重及流清涕等癥狀[7]。本研究中,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臨床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表明觀察組聯合用藥能有效減輕患者鼻炎癥狀,提高臨床療效,效果優于單純服用氯雷他定。氯雷他定是抗組胺類藥物,能通過與外周H1受體競爭性結合抑制其數量,從而發揮抗過敏作用,抑制變態反應,減輕臨床癥狀[8]。自擬止鼽玉屏湯是在中醫“天人合一”整體理念指導下,結合肺-秋與鼻炎的特征擬定,本方中君以麻黃、桂枝相須為用,宣肺降氣散寒以解表邪,前者宣肺利氣,后者還能化氣行水以解內飲;黃芪擅補脾肺之氣,益氣固表;臣以細辛散寒通竅,又能助麻桂解表驅邪,肺感外寒,水液輸布失調,可見津液外滲鼻腔;干姜溫肺化飲,增強桂枝化里飲之功;白術健脾取“培土生金”功,合用黃芪加強固表之力,氣旺表實,邪無所侵;秋氣轉涼,陰氣漸盛,雖有夏日余炎溫熱,但不可過用寒涼,需以收斂之品以顧護陰液肺氣,故佐以白芍和營養血,有斂陰之力;五味子斂肺氣,與辛散之藥同用,散中寓收,防辛溫之品過度耗傷肺氣,驅邪但不傷正,防風走表,可祛風散邪,與黃芪合用意為祛風不傷正而固表不留邪;法半夏燥濕化痰,可增強化痰飲之力,使以炙甘草調和諸辛散酸收之品,又能助補氣健脾之藥益氣和中,全方共奏解表驅邪,固表實衛,溫肺化飲,宣肺通竅之功[9]。
癥狀改善主要以患者主觀感受為主,對評價療效來說客觀性不足,鼻腔阻力是呼吸時鼻腔對空氣的阻力大小,能客觀反映鼻塞程度;MCR 以及MTT是反映鼻黏膜纖維傳輸功能的指標,能客觀評價鼻黏膜的防御系統功能[10];IL-6 能誘導IgE 合成,促進中性粒細胞堆積于炎癥部位,中性粒細胞介導的IL-8 是呼吸道損傷的關鍵因素,能激活炎癥細胞在氣道黏膜處聚集,引起變態反應與炎癥反應;IL-10則是可以拮抗炎癥反應遞質的抑炎因子,可以減少中性粒細胞,減輕炎癥反應[11]。觀察組鼻腔生理功能及炎癥指標改善均優于對照組,表明觀察組能有效改善炎癥反應程度,提高鼻腔及鼻黏膜生理功能,效果優于采用單純氯雷他定片治療。氯雷他定是第二代抗組胺藥,會選擇性阻斷外周組胺H1受體,減少細胞黏附分子及抗原細胞表達水平,嗜酸性粒細胞及中性粒細胞趨化性隨之減弱,其釋放炎癥介質的機能被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血管及平滑肌收縮恢復正常,腺體分泌減少,可有效改善炎癥反應、鼻腔及鼻黏膜生理功能[12]。肖閣敏等[13]在一項臨床研究中發現,以麻黃、桂枝、芍藥、干姜等為主藥的小青龍湯煎劑能通過刺激Treg 細胞增殖促進其分泌IL-10因子,IL-10 能抑制Th2 細胞活性與數量,降低以Th2 為主的免疫炎癥反應,降低血清IgE 水平,有效改善鼻黏膜過度免疫反應癥狀。麻黃、桂枝及白芍的共有成分兒茶素能抗組胺H1受體,發揮與抗組胺藥作用相似的抗組胺、抗炎作用;五味子有效成分五味子醇甲能抑制脂多糖誘導的相關細胞分泌IL-6 等致炎因子,從而減弱細胞膜上的TOLL 樣受體4 表達活性,有效抑制炎癥反應,改善鼻腔及鼻黏膜生理功能,但目前所知導致變應性鼻炎產生的因素除了炎癥介質因素外,還有免疫、環境、遺傳、腸道菌群等多種因素,本研究僅簡單地從幾個致炎因子角度分析其機制深入性不足,日后研究可以深入探究其炎癥機制或從其他領域入手[14]。
綜上所述,在“肺應秋”天人相應整體觀念指導下應用自擬止鼽玉屏湯聯合氯雷他定常規治療對季節性變應性鼻炎患者臨床治療效果佳,能通過減少IL-6 及IL-8 等促炎因子的釋放,升高IL-10 等抑炎因子水平,有效減輕炎癥反應水平,改善鼻腔及鼻黏膜生理功能,減輕鼻炎相關癥狀,值得進一步研究和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