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曉甜
摘 要:凱綏·珂勒惠支,是德國20世紀影響力較大的藝術家之一,她有著一般人不曾擁有的博大胸懷和對藝術的獨特見解,她從自己生活經歷出發,逐漸走到時代發展的前沿。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闡述她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當時的學習經歷;第二部分論述珂勒惠支作品的創作風格和特點;第三部分論述珂勒惠支對中國版畫創作的影響及興起原因。
關鍵詞:珂勒惠支;版畫;藝術風格
一、凱綏·珂勒惠支的生活背景
(一)凱綏·珂勒惠支所處的時代背景
珂勒惠支出生于1867年7月8日,于1945年4月26日去世,是德國表現主義版畫家和雕塑家,其作品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代表作有《磨鐮刀》《母與子》《自畫像》等,影響廣而久遠。
珂勒惠支受寬松自由的家庭教育影響,個性自由,不受世俗左右。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婚后家庭美滿幸福,還堅持著藝術創作,在藝術的道路上也取得一定的成果。中年時期她的丈夫、小兒子以及她的孫子相繼過世,從珂勒惠支后續的作品中不難看出她對生命的格外珍視和對愛新的定義。
(二)凱綏·珂勒惠支的學習背景
珂勒惠支從小開始學習繪畫,起初學習繪畫與雕塑,之后也學習過銅版畫,因此她有著十分扎實的繪畫基礎。在學習期間她受到了戈雅等人的影響,開始借用藝術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戈雅是浪漫主義的先驅,他的作品凝結了現實主義特點和浪漫主義激情,這些內容不光表現在他的油畫作品中,也出現在不少銅版畫作品中,都具有諷刺、暗喻的含義。在珂勒惠支身上能看到有關表現主義象征手法的運用,珂勒惠支以自己獨特的視角進行創作,塑造了很多堅韌不屈的藝術形象,與她自身的柔弱形成強烈反差,企圖用充滿激情的畫作去喚醒人們。
在與丈夫卡爾·珂勒惠支結婚后,她對工人生活的理解也受到了在柏林工人區工作的丈夫的影響。在貧困地區生活時,她刻起了版畫,深入了解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態,將創作和生活經歷相結合。她處在德國印象主義過渡到表現主義的時期,在用自己的藝術作品反映著這個時代的同時,用真切的情感和精神激勵著人民,帶給他們希望。
二、凱綏·珂勒惠支的藝術風格
(一)凱綏·珂勒惠支的創作風格
凱綏·珂勒惠支的作品主要以母愛為主題,以極具個性的獨立個體的角度進行創作。珂勒惠支之所以能把作品富有的感情傳達得如此淋漓盡致,與當時她所處的社會環境密不可分。她的作品就是當時社會的縮影,在特定年代和特定環境下才能感受到其深層次的內涵。珂勒惠支的作品曾被稱為現代德國最偉大的詩歌。
珂勒惠支早期的繪畫以銅版和石版為主,后期以木刻和雕塑為主。早期作品大多以人民為創作主題,在中年失去至親后開始以母愛和現實題材為主題,后期開始嘗試雕塑創作。
珂勒惠支善于用線條塑造畫面情感,將素描形象轉化成以版畫語言、三維為特征的雕塑形象,用版畫的手法去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征、情感。珂勒惠支的版畫作品整體風格粗獷且線條細膩有力,畫面構圖簡潔,情感豐富且極具感染力。
珂勒惠支有著十分扎實的素描基礎,線條在其作品畫面上表現得至關重要。她強調線條本身的形式語言與畫面內容的結合,早期注重輪廓、光影結構的線條,中期她畫的線條變得粗獷有力,具有強烈的表現性,到后期線條變得精簡醇厚。她通過線條疏密、交錯、排列、組合等不同的形式,以及運用黑白灰關系,將整個畫面表達得準確、生動、形象。人物形象的刻畫不光注意到人物典型的外貌特征,更抓住了人物的內在精神、氣質以及畫面內容需要的情感。
雖然珂勒惠支一生過得很貧苦,但她從未放棄創作,用奔放的線條、極具特色的黑白表現手法和強烈的視覺效果沖擊力,塑造一幅又一幅精彩的畫面。珂勒惠支還運用她獨特的版畫語言去塑造雕塑作品,其中有受到羅丹的影響。《陣亡兒子的雙親》這件作品描繪了一對中年喪子的夫妻,他們采取跪地、閉眼、彎腰、弓背的姿勢,作品給人的整體感覺非常沉重,能夠很好地突出主題。另外,她的雕塑作品透露出簡約但厚重、實在的藝術語言。她的作品側重于人物形象上的刻畫,每一個都是生動形象又具有典型代表性特征的人物。
(二)創作特點
她所具有的獨特精神,在筆者看來是非常寶貴的,特別是在當代,依然很值得我們去學習。以下將從珂勒惠支的母性、自畫像這兩個方面,來論述其作品的創作風格和特點。她的繪畫語言形式由具有雕塑感的人物造型、有力量感的黑白構圖以及豐富有韻味的刀法線條構成,清晰地表現出其精神內涵。
1.母性
作為一位母親,珂勒惠支深愛著自己的家庭,她有著慈善和柔軟的內心,她身上的母性是偉大且具有無私奉獻精神的,因此,她對藝術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其作品通過簡潔的線條勾勒出人物的五官輪廓,將畫面散發的母愛體現得淋漓盡致。題材情節性和細節的流露,激起觀者對畫面“母親”的愛憐之情。珂勒惠支把感性的愛放置于母親形象的客體中,從而使人物形象的外在形態與內在情感相統一。
作品中光影的運用也恰到好處,強烈的光感被概括在黑白對比之外,以此將空間情緒融入畫面,觀眾能感受到她對畫面動態的掌握極其熟練、精準。(圖1、圖2)
2.自畫像
珂勒惠支一生畫過諸多自畫像,分布于她的不同時期,同時也代表著無數母親的形象。她從自身出發,時時刻刻關注著整個社會發生的變化,她疼愛著自己的孩子,也心系社會上所有孩子的命運,她所散發出的是大愛。自畫像貫穿著她的一生,就像是她的一部自述史。
她的自畫像是隨著其心理變化而調整的,觀眾通過自畫像能更好地認識畫家本身。她的自畫像又有著自己對生活現狀的理解,珂勒惠支的作品個人風格明顯,側重于對人物形象上的刻畫,具有社會典型性,強調刻畫人物內心的情感表達。她還運用了主觀夸張的表現形式,強化表現的效果,將夸張的表現形式與細節的刻畫相結合。(圖3)
三、凱綏·珂勒惠支對中國版畫的影響
(一)凱綏·珂勒惠支版畫在中國的興起
我國版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雕刻,到秦漢的畫像石,通常采用線刻與雕刻兩種造型方式,內容豐富多彩。版畫有著復制和創作兩個時期,我國現存最早的版畫作品為唐咸通九年(868)的《金剛般若經》。現代版畫興起于20世紀30年代初期,由魯迅先生所提創,他晚年為中國新興版畫運動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魯迅是第一個把珂勒惠支介紹到中國的人,她的作品為中國藝術起到很大的精神支撐作用,對當時的中國有劃時代的意義。珂勒惠支超前的思想、嚴謹的創作態度以及優秀的版畫技術使我國的木刻青年深受她的影響,在當時的情況下,版畫制作簡單、快捷,價格便宜,深受大家的喜愛。這是木刻版畫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吸收西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木刻版畫的發展。
(二)凱綏·珂勒惠支對中國版畫的深遠影響
凱綏·珂勒惠支的作品從題材到畫面的表現力,都獲得了魯迅的推崇。在其作品被魯迅引進中國之后,創作型版畫由此拉開帷幕,先進青年在思想上有了新高度的認識,開始不斷去探索,去思考,用版畫語言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思想,用筆、刀大膽地進行創作。
通過學習和吸收珂勒惠支作品的優秀之處,筆者創作出《人-couple》與《自畫像》,通過畫面黑白對比形成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作品所表現的不僅是個人情緒的流露,還代表著深層次的社會內容和精神內涵。作品對人物五官的描繪運用了一種不追求細節的表達形式,將人物最本質的特征釋放出來。筆者還學習了珂勒惠支對于作品整體感的把握,緊扣主題,將畫面中的情感提煉出來,進一步表現個人形象,通過對個體的其他特征的描繪來表達個體當下的狀態以及內心情感。
珂勒惠支的作品緊扣時代主題,藝術語言充分反映和描繪了當時社會環境,將社會所遺留的現象展現出來。她的藝術是真正能夠在社會中起到推動進步作用的,現在仍具有積極意義。
四、結 語
凱綏·珂勒惠支是德國偉大的藝術家之一,她善于用她獨特的視角來表現作品的內在情感。在藝術多元化的今天,我們不能丟棄傳統文化,要吸取前人的優秀成果,創新尋求新的時代文化。在當下,我們的藝術作品應發揮積極作用,促進當代社會的發展,作為美術工作者,我們要用自己手里的畫筆,譜寫更美好的明天。
(西安美術學院版畫系)
參考文獻
[1] 趙研.黑白的力量:凱綏·珂勒惠支版畫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6.
[2] 王永續.淺析凱綏·珂勒惠支的版畫創作風格[J].藝術評鑒,2019(16):46-47.
[3] 汪晟,何建波.探究凱綏·珂勒惠支藝術作品中獨特的女性視角[J].普洱學院學報,2018,34(2):78-79.
[4] 李冬玉.版畫的發展及其重要代表人物珂勒惠支述評[J].雞西大學學報,2011,11(9):155-156.
[5] 劉詩源.繪時代之英雄:珂勒惠支作品中的精神世界[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7,2(3):114-116.
[6] 杜永強.從“拿來”到揚棄:珂勒惠支版畫與中國早期木刻[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