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
隨著機器人市場規模快速擴大,與之相關的新型職業需求缺口也逐漸增多。去年,人社部發布的全國“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里,計算機網絡工程技術人員、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等職業缺工程度加大。其中,機器人操作系統、多模態機器人等核心領域更是處于人才緊缺狀態,亟需具備機器人操作、安裝、調試、編程、維護能力的綜合人才。
機器人行業人才缺口大,很大程度是由于行業的復合屬性。在學科上,機器人需要結合機械、電子、控制、計算機、傳感器、人工智能等多種學科于一體,并且需要大量實踐操作經驗,對人才的綜合能力要求較高。培養一名優秀工程師,既需要專業理論又需要時間積累,這就造成從業者數量始終難以快速增長。
機器人企業人才競爭激烈。企業需要對應屆畢業生進行長時間培訓,人才培養成熟后還可能會遭遇“被挖角”的風險。因而,整個行業的人才儲備、培養、發展路徑急需找到平衡點,人才缺口要盡快補齊。
一方面,要創新教育體系,加強機器人相關專業的學科建設,尤其是加強職業教育人才輸送力度,暢通職業人才渠道。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一項調研結果顯示,一個工業機器人生產與應用的崗位假如需要100個人,那么中職層次占31人、高職39人、應用本科30人。機器人崗位尤其是其中的生產、應用等崗位并非只需要尖端人才。因此,要進一步引導職業院校開設相關專業,加大招生力度,培育基礎應用人才。
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提升“產學研”能力,構建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模式,并通過職業培訓、職業資格制度培養具有實際操作能力的人才。企業處于產業最前沿,了解客戶需求及產業升級方向,因而能夠根據人才需求的變化設立相應的合作培訓項目,為院校人才培養提供指導,從項目需求出發培養各類應用型人才。教育部門也要從側重培養綜合型、應用型人才的角度入手,鼓勵校企聯合開展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同時,要加快職業資格標準、資格認證體系建設,為院校及社會培訓機構推進相關課程建設,提供基礎性標準支持。
在人才供求市場關系失衡的狀態下,需要教育部門、學校、企業攜起手來,共同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新路徑,合力破解機器人應用人才結構性矛盾和人才缺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