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宇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入
在人類思想史上,馬克思主義所達到的高度,具備的科學性和影響力是其他任何理論都無法比擬的。作為高校政治理論課中的必修科目,“馬原”課立足于讓學生明白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了解基本觀點,掌握基本方法,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分析解決學習工作中面對的現實問題,堅定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和信仰。
相比其他政治理論課,“原理”課的理論性、抽象性和系統性都更強,學生理解起來更加困難,學習過程更加晦澀。教學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就理論講理論,只重視原理和原著的精讀精講,忽視理論與現實問題的結合。面對這種情況,在推進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入”的過程中要更加注重“守正創新”,避免成為一個單純的理論傳遞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授課人不能僅立足教材,也要理論聯系實際,與時俱進,注重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以通俗易懂的授課語言讓學生對理論學習產生親切感,實現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真信真學真用。
目前,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2023年版)已經上市,各高校也已經在第一時間投入使用新教材,新教材共包含緒論和7個章節。下面,筆者將從每個章節內容入手,對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教學內容的具體措施和結合要點進行一個初步梳理,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內容:
在緒論部分,可以將緒論第二節“馬克思主義的創立與發展”與報告中第二部分“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相結合,在回望馬克思主義創立過程的同時,進一步聚焦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特性;將報告中“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這個論斷貫穿緒論第四節“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部分,在對報告的解讀中激發學生的思考,加深學生的感悟。
第一章部分,闡釋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時可以嘗試加入“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以此加深學生對物質與意識關系的理解;運用矛盾的對立統一關系以及矛盾的無處不在原理,進一步闡釋為什么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通過梳理“系統觀念”“底線思維”等辯證思維方法,提升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第三章部分,以“人民至上”的立場和觀點全面闡釋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所發揮的無可替代作用,進一步理解中國為什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通過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將教育、科技和人才作為生產力的重要因素以及對文化自信自強、全面依法治國等上層建筑領域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深化對社會發展基本規律的理解。
第四章部分,結合“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當家做主”等思想,在講解“資本主義政治制度部分”過程中將兩個制度形成對比,進一步凸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優越性。
第六章部分,通過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何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前進。
第七章部分,將堅持共產主義理想、社會主義信念融入第三節“共同理想與遠大理想等部分”,結合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當代青年的時代選擇深化學生對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認識,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
在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馬原”課的過程中,授課教師要把握好以下原則。第一,授課教師對黨的二十大精神要做到深入學習和準確寶物內涵,理解不能浮于表面,在備課過程中要多學、多思、多悟、多拓展,吃透報告的精神實質。第二,要把學習成果有機融入到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堅持教學改革,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教學水平,努力實現有機融入、深度融入、創新性融入。第三,根據不同的授課對象,結合學生特點和學情“對癥下藥”采取對應的授課策略,實現授課效果最大化。
作為一名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堅持守正創新,既要講明基本原理,又要理論聯系實際,為“原理”課注入靈魂,使其具備真正的穿透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劉瑩.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教學的探索[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6(01):13-15.DOI:10.13766/j.bhsk.1008-2204.2022.1677.
(作者單位:陸軍邊海防學院基礎部政理與政工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