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希
黨的二十大提出: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隨著北京奧運會、北京冬奧會相繼成功舉辦,群眾對體育運動的熱情高漲,體育從業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漸增多。通過查詢中國教育在線平臺,有138所高職院校開設了社會體育專業,由此可見,該專業已發展成為體育類專業中的一個重要專業。將成果導向教育融入到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中,可高效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效果,利于學生快速地掌握專業知識與崗位技能,因此,探索基于OBE理念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對社會體育專業的發展意義重大。
2021年在國務院印發的《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中的發展目標提到,到2025年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2.16名,因此,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需求和缺口將會越來越大。但對培養目標局限在小學體育教師,指向性偏窄,導致學生就業面狹窄,就業率偏低。
由于體育類專業對實踐類課程需求較大,在設置課程時,會加大對術科類課程的占比,對不同培養方向的專業理論課的區別不大,更沒有結合區域優勢、新興體育項目進行動態調整,開展個性化培養。
在進行課程設置時,對于術科類課程學分不夠、學時不夠,最終導致教師為教學主體,學生為學習主體地位體現極不明顯。
職稱、年齡結構合理的師資團隊是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保障。社會體育專業師資隊伍主要由公共體育課程教師轉崗、退役運動員轉型構成,這使得專業教師對企業、行業的認知不足,致使部分專業核心課程與企業、行業脫節嚴重。
突出“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OBE教育理念,對培養高素質的社會體育專業應用型人才有重要意義。
將傳統的教師主體轉變為教師主導,學生被動接受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以提升學生專業學習的獲得感和滿足感。只有提升學生對專業學習的獲得感和滿足感,讓學生以主人角度在課堂教學中習得知識、技能,才能切實增強學生的實際獲得感和滿足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通過社會需求,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并根據社會需求動態調整培養目標;結合學生崗位目標特點,確定學生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素質,將應用型人才作為培養方向,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社會需求的人才。
通過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對課程標準進行完善、對教學內容進行反思,對在校生、畢業生、用人單位、同類院校等進行調研等方式,全過程全方位地對社會體育專業進行評價、反饋,最終提升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設置將專業課程標準與專業技能標準、1+X標準相融合,將社會體育指導員、運動營養咨詢與指導、各運動項目教練員/裁判員的課程相結合,將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滲透的、立體的、“崗課賽證”融通的課程結構。根據學生特點和興趣,結合市場調研情況,開設學生喜聞樂見的體育項目,以此培養學生以某個職業領域為專長,對多個體育項目有突出技能的一專多能的應用型人才。
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不少專家學者提出了社會體育專業識崗、試崗、輪崗、頂崗、上崗的“五崗貫通”的實踐教學培養體系。通過對學生職業領域和社會人才需求,學校有針對性地與相關企業、行業、社區等開展校企合作,讓學生能在學校識崗、試崗、輪崗期間的認知,與就業前后的頂崗、上崗保持高度一致,形成連續性、循環性的實踐教學過程,從而讓學生以最好的狀態適應崗位,體驗從學生到員工的角色轉變。
社會體育專業學生需要對體育運動技能、體能訓練、賽事管理、產業運營等多方面進行專業學習,因此,需要引進體育相關企業、行業的管理人才到校兼課,進行專業課程教學。在配齊配足兼職教師的同時,專業教師也需要加強知識結構和專業技能學習,根據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需要,加強全方位的自我能力和專業技能提升。
專業建設、課程設置、教學團隊、教學方式等是否成功,需要創建科學、合理、有效的評價體系來得到反饋,而反饋主體則是用人單位、畢業生、家長等多方主體。加強與合作企業的溝通,定期與畢業生進行調研,強化與學生家長的聯系,多方互通的評價模式,才能培養出社會需要、學生喜歡、家長放心的應用型專業學生。
定期通過在校生座談會、畢業生返校論壇、同類院校走訪、用人單位拜訪的方式,對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建設進行意見收集,通過反饋結果,形成論證報告,不斷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合理性和及時性的評估和修訂,實現人才培養方案的不斷優化和革新。
(作者單位:重慶經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