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陳嘉

平利縣老縣鎮
錦屏社區位于陜西省安康市平利縣老縣鎮,總面積1.5平方公里,現有搬遷群眾1346戶4173人,是全鎮搬遷群眾最多、規模最大的移民搬遷安置社區。
2020年4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到錦屏社區考察,調研了三秦電子、毛絨玩具等兩家社區工廠,對“山上興產業,山下建社區,社區辦工廠”發展思路給予肯定,提出了“樂業才能安居”等重要指示。
目前,錦屏社區擁有三秦電子、毛絨玩具、嘉鴻手套等5家新社區工廠,累計提供就業崗位300余個;發展茶葉、絞股藍等產業800畝,培育專業合作社和新型市場經營主體22家,發展農村淘寶網店2家、快遞公司3家,累計帶動900余戶群眾實現就近就業創業。
走還是留,如今不再是山里人的心頭之惑。
中國地圖上,一條山系橫亙于中部。這里是秦巴山區,曾是我國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陜西超過一半的貧困縣集中在此。
無數個花開的季節,人們紛紛踏上列車外出打工。外出,成了山里人唯一且無奈的選擇。
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開展以來,安康市平利縣因地制宜探索實施“搬遷建社區、社區辦工廠、工廠促就業”。商貿投資日漸活躍,走出大山的人們開始回歸。
讓群眾生活越過越好,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深切牽掛。
時光的腳步走進2020年春天。
谷雨過后,綠意萌發,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平利縣考察調研。他走進新社區工廠,了解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并指出,移得出、穩得住、住得下去,才能安居樂業。要住得下去就要靠穩定就業,務工是主要出路,并勉勵企業努力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積極拓展國內市場。他囑咐各級黨委、政府負責人要進一步做好企業的保障和服務工作,加大扶持力度,通過各種方法保障貧困群眾就業。
深情似海,厚望如山。
殷殷囑托如春風化雨,浸潤著秦巴兒女的心田,也激勵著人們繼續奮進在鄉村振興的大路上。
3年來,大大小小的安置社區星羅棋布,新社區工廠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僅在錦屏社區,新社區工廠就由2家增至5家。
依舊是花開的季節,依舊是那片綠水青山。
早年在外打拼的人們回來了,留守婦女走進了家門口的工廠,常年分隔兩地的家人團聚了……一座座社區工廠“蹚出”深山里的致富良徑,一串串歡聲笑語回蕩在群山白云間。
留下,山里人有了更多的選擇。
仲春午后,秦巴山區暖洋洋的。金燦燦的油菜花層層疊疊,白墻黑瓦的樓房映襯其中。驅車從平利縣城出發,半小時后,就到了錦屏社區。
柏油路旁的三秦電子廠門口,兩輛滿載電子元件的小型卡車整裝待發。
在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后的第一個春天,熟悉的景象正翩然回歸。
“上個月的50萬臺訂單,今天全部按期交付。我們馬上要趕下個月的單子了?!蹦克蛙囕v駛出后,負責人孫自立徑直來到質檢車間。
質檢臺上,1萬臺變壓器如小山般堆放。顧不上午休的孫自立換上工服,開始產品檢測。
“廠長還上手啊。”記者打趣道。
“開春后,我們去廣東簽下了兩個大客戶。目前還沒顧得上招人,我就和工人一起干?!睂O自立一邊說著,一邊將一臺臺變壓器推上面前的綜測機。
在深圳干了14年的孫自立,沒想過自己會回來,更沒想到回來的9年間,他的廠子從一個家庭作坊“裂變”成3家新社區工廠。
“這兩年,我們聘請了主管緊盯生產,定期對員工進行培訓,現在產品合格率達99%。”孫自立說,“質檢環節馬虎不得,最后一道關口我都要上手?!?/p>
一旁的生產車間內,30多個工人正忙碌著,其中包括孫自立的妻子陳正翠。繞線、粘貼、固定,3秒鐘,一個零件就做好了,大家動作嫻熟。
習近平總書記在平利考察新社區工廠時,對這種“樓上居住,樓下上班”的模式表示肯定。孫自立回憶,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他的企業后,詳細詢問工人收入生活情況,認真了解企業產品每道生產工序,大家感到很親切很溫暖,更激發了致富奔小康的決心和干勁。
這是贊許,也是激勵。錦屏社區被注入了新活力。
在孫自立辦公室的墻上,掛了一幅書法作品,上書:自立更生好,更生好自立。

錦屏社區工廠標準化廠房一角。圖/程曉麗
“這幅字取我名字里的‘自立二字,提醒我要自強自立,越是艱難,越要有堅持下去的勇氣和信心?!?/p>
“去年產品賣得咋樣?”
“訂單量整體穩定,就是疫情導致物流不太順暢。2022年,我們產值超200萬元,都是工人一分錢一分錢做出來的。我要給大家點個贊。”
自強自立,也“包裹”在各項措施里。疫情期間,廠子給員工發了補貼,沒活兒的時候,工人也有收入。此外,安康市給各類經營主體發放了穩崗補貼,繼續延續減免房租、水電費等政策。
自強自立,還體現在人才隊伍的探索上。在以中年女工為主的三秦電子加工廠,陳超是為數不多的男工之一。
“一直以來,社區工廠的管理人才相對缺乏。”孫自立坦言,工廠需要的管理人員除了要有專業技術,還要有管理能力。他們一般從沿海的廠里招,且多為外地人。
如今,隨著鄉村振興號角的吹響,鄉賢們紛紛返鄉創業就業,陳超就是其中一位。孫自立看中了陳超管理經驗豐富,而陳超覺得回鄉工作能更好地照顧家庭,雙方一拍即合。
“隨著工廠規模的擴大,我們將給本地的年輕人提供更多發展的平臺?!睂O自立說。
富祥盛通玩具有限公司,是三秦電子廠的“鄰居”。
在一片縫紉機“噠噠噠”的聲響中,公司負責人吳昌富對著手機大聲說:“4月中旬出貨?沒問題!”
去年,這家社區工廠同樣扛住了疫情沖擊,產值實現逆勢上揚。
“2022年,我們‘拿下了歐美客戶,做一手訂單,有了穩定的客源?!眳遣灰徽Z道破。
今年,吳昌富又迎來新機遇:4月中旬,工廠搬到了標準化廠房,占地3300平方米,設施齊全,安全性更高。
“新廠的用工量將是過去的兩倍,以后產能也將大大提升。目前,我們還在陸續招工。”吳昌富指向矗立在社區廣場一側的標準化廠房,滿眼喜悅。
3月中旬的一天,萬福山村監委會主任張運弟接到通知,要給村民辦農村養老認證。
前幾戶辦得很順利,輪到三組一個80歲高齡的老人時,麻煩來了。
老人不愿意拍照。
為啥?
一方面,老人使用電子產品吃力;另一方面,他認為拍照會減壽。
張運弟了解后,一邊跟老人拉家常,一邊給他講政策:“家有一老就是一寶。你不僅是屋里的寶,還是我們村上的福氣??!”
“拍了照,你的信息通過了,每年就有錢領了?!?/p>
……
3個多小時后,老人終于同意了。
拍完照,張運弟將老人的身體狀況、平時用藥情況一一寫在隨身攜帶的記錄本上,并留下自己的電話。
她的記錄本上,密密麻麻寫著走訪了哪些人,完成了哪些工作,群眾上門要辦什么事情等。
村民都說,張運弟是個能干的人。
這和幾年前的她形成鮮明對照。
時間撥回到2018年。彼時,張運弟是個普通的農家婦女,丈夫在外務工,她留在家照顧3個孩子和老人。
剛搬進錦屏社區不久,聽說附近開了家毛絨玩具廠,渴望就業的張運弟立即報了名,成為一名車縫工。對于她而言,因為家貧讀書少、沒學到什么本事一直是心里的遺憾。因此,她對新事物的渴望比任何人都強烈。
“剛進廠那會兒,我啥都不會,一天才掙70元,眼看別人掙100多元,我心里急得很??!”那段時間,張運弟愁得睡不著。
“工友們雖都是從大山里搬下來的,但也有姐妹曾在外務工,我必須更加努力工作?!彼底韵铝藳Q心。

搬遷群眾在新社區工廠車間操作。圖/程曉麗
秦巴兒女,肯干也執拗。
她使出了“吃奶的勁兒”,向老師傅請教,自己反復練習,直至熟練掌握。
“都是農家婦女,一開始上手都慢,可張運弟性格里就有一股子不服輸的勁兒。別人下班了就回家,她回去給老人孩子把飯做了還趕來加班。工廠剛開業那會兒,她經常加班到凌晨。”工廠負責人回憶。
“用心干、肯賣力,沒有邁不過去的坎兒?!睆堖\弟總結道。
那時,她想不到,接下來的3年里,會在新社區工廠見到敬愛的習近平總書記;她更想不到,不甘向貧困低頭的她,能“逆襲”成為村干部。
回憶起總書記來到廠里的一幕,張運弟仍激動萬分:“忘不了,一輩子都忘不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感覺像做夢一樣。”
2020年4月21日。谷雨過后,萬物復蘇。習近平總書記一行來到錦屏社區工廠。此時,身著工服、埋頭工作的張運弟和工友們既驚又喜,難掩激動,紛紛起身。
“家里有幾口人?搬遷以前居住在哪里?搬下來后生活習不習慣……”習近平總書記親切地詢問張運弟。
溫暖的話語、殷切的期望,深深激勵了張運弟。她干起活兒更賣力了。
2021年,40多歲的張運弟被選為萬福山村監委會主任,又回到了生養她的地方。每天一大早,她把家里的事情安頓好后,就開著小轎車到村委會上班。
“剛任職的時候,我其實是很緊張的,畢竟村里的行政事務我從沒有接觸過,但是大家這么支持我,不管怎樣都不能辜負大家的信任。”張運弟坦言。
“雖然是監委會主任,但村里的瑣事雜事特別多,張運弟還承擔了很多本職工作之外的工作。”萬福山村委會負責人說。
從農民到工人,再到村干部,張運弟實現了人生“三級跳”。
張運弟笑呵呵地說:“眼下我有機會服務村里,絕不能馬虎,要為鄉村振興出一份力。”
盡管已經不在新社區上班了,但張運弟一直沒有中斷和汪敏等在新社區工廠上班的姐妹們的聯系,電話聊,微信聊,偶爾還一起小聚。談收入,聊家常,話變化,感觸最多的是幸福的小日子、甜蜜的新生活。
現在,從新社區工廠走出去的婦女,有的成了村干部,有的擔任社區信息員,有的自主創業……錦屏社區的“錦”仍在續寫。
4000多人的錦屏社區,有手套、毛絨玩具、織襪等5家新社區工廠,提供300多個就業崗位。
每天8點,王國蘭和丈夫一起出門上班。她是三秦電子廠的一名工人,丈夫在鎮上的工業園區上班。下班后,夫妻倆常在小區廣場遛彎、跳舞。
這樣的生活,王國蘭盼了多年。過去,王國蘭在家照顧兒女,等把孩子拉扯大了,夫妻倆也年過半百。
“我們這個年齡出去也不好找工作。這幾年縣上辦了很多廠子,我和我丈夫都找到了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我們家也是雙職工哦!”
看了一眼身旁的老伴兒,王國蘭滿意地笑了。
同樣在家門口就業、結束兩地分居的還有社區居民萬艷夫婦。
3月24日下午,萬艷檢查完廠里的儀器設備,去停車場等丈夫陳敬波一起回家。他倆都在鎮上的安得利新材料有限公司上班。
“我倆每天一起上下班,開車只要20分鐘,回家后還能吃上婆婆做的熱乎飯?!比f艷對現在的生活挺滿意,臉上時常洋溢著滿滿的笑意。
幾年前卻是另外一番景象。
丈夫在外打工,她則留在老家。在煤礦工作的丈夫雖說收入還不錯,可她也擔心了12年。
萬艷掰著手指頭說:“現在一年有7萬元收入,在家花得也少了,更重要的是家人在一起,感覺很心安。”
感到心安的,何止王國蘭和萬艷。
以前為了生計,不少人背井離鄉外出務工,有的夫妻不得不分居兩地,還有的夫妻都外出,只有老人和小孩在家,對家庭多了虧欠,各種問題也隨之而來,不少家庭經常鬧得不可開交。如今,這些都一去不復返了。
在安康,近百萬搬遷群眾過上了好日子。他們有的去沿海地區打工,掙上了更高的工資;更多人選擇家門口就業,安居又樂業。留守兒童留住了父母,留守婦女也留住了丈夫。
去年以來,安康對實行“園區總部+新社區工廠+家庭工坊”模式的企業,給予一次性補貼。如今,1000多家新社區工廠在此拔節生長,就業人數日益增長,新社區工廠成了人們的幸福加油站。
下班路上,萬艷步履輕快,夫妻倆有說有笑。春日暖陽普照大地,眼前一片光明,周圍花開正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