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簡介】
胡敏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社長,南京審計大學客座教授。2019年入選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著有《循著改革的邏輯》《循著發展的邏輯》等專著。
習近平總書記6月2日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從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歷史深度、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全面分析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鮮明指出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個“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明確提出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新的文化使命。其中,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兩個結合”的重要思想特別是圍繞“第二個結合”所作的系統闡述,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我們要結合當前正在開展的主題教育,更加深刻領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髓要義和豐富內涵,更加自覺地推進“兩個結合”,以不斷發展的黨的創新理論指導中國式現代化新的偉大實踐。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功實踐根本在于其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
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發展史。上世紀初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像一盞明燈,給苦苦探尋救亡圖存出路的中國人民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全新選擇,從此也深刻地改變了中國。在風云變幻的歷史大潮中,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一個勇擔民族復興歷史大任、一個必將帶領中國人民創造人間奇跡的馬克思主義先進政黨——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馬克思主義寫在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旗幟上,成為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實踐的理論,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為人類指明了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的途徑,為人民指明了實現自由和解放的正確道路。但馬克思主義不是書齋里的學問,而是為了改變人民歷史命運而創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實踐中形成、豐富和發展的,為人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馬克思主義學說之所以能為中國先進政黨所接受、為中國人民大眾所認同,除了無產階級政黨順應時代需要大力傳播并身體力行,根本還在于其三大組成部分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思想天然地與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蘊積而成的社會理想、社會追求和價值取向高度契合。
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有建設“大同”社會的理想和“公天下”的美好追求,中國歷代先進思想家、政治家都秉持“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精神,講求“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執政理念,強調“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行為操守。源遠流長、連綿不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成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又內化于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起來的日用而不覺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這都為馬克思主義遠大理想目標、社會矛盾運動和科學社會主義理念在古老中國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提供了豐厚的文化土壤。
在一百多年的長期奮斗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厚植文化沃土、崇尚理想信念、堅持科學真理、善于總結經驗、敢于修正謬誤,也深刻認識到,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融會貫通,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課題,才能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牢牢扎根,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才能引領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走出一條符合自己國情的正確道路。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提出以“改造中國與世界”為己任學習和接受馬克思主義。后來經受革命戰爭的洗禮,他深刻體悟到馬克思主義“本本”必須和中國實踐相結合,在全民族抗戰的重要時期對中國革命歷史經驗的總結和中國哲學思想深刻研究的基礎上,鮮明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科學命題。毛澤東指出,“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強調馬克思主義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不能把其“當作教條”,而應該當作“行動的指南”,不僅要了解其“一般規律的結論”,更要學習其“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立場和方法”。他向全黨大聲疾呼“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從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成為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理論的核心范疇。
毛澤東特別注重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提出并倡導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指出“民族的”文化是反對帝國主義壓迫,主張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獨立的,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帶有我們民族的特性。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將馬克思主義和民族的特點結合起來,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處,決不能主觀地公式地應用它。“科學的”文化是反對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張實事求是,主張客觀真理,主張理論和實踐一致的;同時強調,“中國現時的新文化也是從古代的舊文化發展而來,因此,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決不能割斷歷史”。“大眾的”文化是應為工農勞苦民眾服務,并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對于中國的優良的歷史傳統,“我們是要繼承的”,對于過去時代的歷史文化形式,“我們也并不拒絕利用,但這些舊形式到了我們手里,給了改造,加進了新內容,也就變成革命的為人民服務的東西了”。據此,毛澤東倡導提高民族自信心、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那個時代的“兩個結合”為毛澤東思想的形成、發展到成熟提供了重要基礎,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為中國革命的勝利、探索和開辟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提供了科學指引。
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創立和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而貫穿其中的一個基本點就是中國的問題必須從中國國情出發,由中國人自己來解答,既不能刻舟求劍、封閉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完全依靠獨立自主探索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書寫了馬克思主義新的中國篇章,又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深厚的歷史底蘊,從而極大激發了中國人民偉大夢想精神和變革開放精神,彰顯出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以改革開放的新姿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中國人民以寬廣的胸襟融入世界文明發展進程,推進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這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為在更高水平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為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奠定了更為堅實的基礎、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兩個結合”的新的成功典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應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統籌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基于厚重的中華優秀文化積淀,以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使命擔當,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雄才偉略對關系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進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學判斷,科學回答了一系列重大時代課題,以全新視野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境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也成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新的成功典范。
對于“第一個結合”的成功實踐,已經為我們黨百年奮斗取得偉大成就的光輝歷程所寫就。我們黨能夠領導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開拓中創造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就在于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自覺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去射中國之“的”,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作出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的正確回答,得出符合客觀規律的科學認識,形成與時俱進的理論成果指導中國實踐。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正是因為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科學指引,確保了黨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革命性鍛造中更加堅強有力,中國人民的前進動力更加強大、奮斗精神更加昂揚、必勝信心更加堅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
對于“第二個結合”的深遠內涵,我們黨百年奮斗已經取得基本認知,在此基礎上未來必將更加彰顯其磅礴的精神文化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斷。在這次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全面、完整地闡釋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并作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我們黨又一次的思想解放這一重大論斷,極具深厚的思想意蘊和深遠的戰略意義,深刻道出了中華民族的自信之源,需要我們深刻領悟和深入把握。
當年馬克思、恩格斯高度肯定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進步的貢獻,科學預見了“中國社會主義”的出現。馬克思主義傳到中國后,激活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使馬克思主義獲得了豐富的文化滋養,讓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在這次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鮮明提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的認識,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習近平總書記用“彼此契合、互相成就、筑牢道路根基、打開創新空間、鞏固文化”五個方面環環相扣,深刻揭示了“只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馬克思主義理論“必須中國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的基本道理。這不僅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而且也為我們打開了全新的文化視野,為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增添了極為厚實的文化底氣。
在今年以來的幾次重要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分別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黨的二十大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重大成果。”“黨的二十大以來在闡述黨的二十大精神過程中又提出了一些新觀點,特別是提出并系統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這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一步豐富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方面的學習貫徹才剛剛開始。”這次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人民必須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只有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才能更好拓展中國式現代化,更好地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這必將是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黨的理論創新的精彩續章,也為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提供了廣闊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