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良 楊柳青 曹忠魯
摘 要:對照“捕、訴、監、防、教”一體推進的工作要求,當前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存在社會調查不夠規范、矯正方法不夠專業、社會力量參與不夠充分、家庭學校融入不夠深入等問題,且檢察監督工作本身仍有監督理念不明晰、監督力量薄弱和質效不高等現象。對此,一方面要針對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本身,提出更為具體的監督意見;另一方面要針對檢察監督本身,堅持“分類管理、個別化矯正”原則,優化監督理念,堅持內外協作強化工作機制,以“走出去”的方式提升監督質效,全方位加強未成年人社區矯正檢察監督。
關鍵詞:未成年人 社區矯正 檢察監督 刑事執行
2018年1月,最高檢印發了《關于開展未成年人刑事執行檢察、民事行政檢察業務統一集中辦理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集中辦理通知”),未成年人檢察部門成為未成年人社區矯正檢察監督的主力軍。為此,重慶市S區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S區院”)[1]組織力量,對2017至2022年間本區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進行深入調研。通過查閱社區矯正執行檔案、與該時間段內34名在矯未成年人一對一訪談、與司法矯正工作人員座談、開展司法所巡查等方式,了解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情況,梳理存在的主要問題,以更有針對性地履行檢察監督職責,提升監督效果。
一、S區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現狀及遇到的問題
(一)在矯未成年人和矯正工作人員情況
1.在矯未成年人基本情況。年齡方面,入矯時16周歲以下2人,16至18周歲20人,18周歲以上12人;解矯時未滿18周歲的6人,已滿18周歲的28人。罪名和刑罰方面,犯盜竊罪11人,故意傷害罪8人,聚眾斗毆罪5人,其他類型犯罪10人,且均系宣告緩刑后接受社區矯正。身份特征方面,男性29人,女性5人;無業人員14人,學生13人,打工7人。
2.社區矯正工作人員基本情況。在人員數量上,S區共有22個司法所、37名社區矯正專門工作人員,另有司法協管員14人。在人員配備上,大多數司法所為“1名專門工作人員+1名司法協管員”具體負責社區矯正工作。在專業素養上,大多數矯正工作人員不具有教育學、法學、心理學等專業背景。
3.矯正小組的情況。此次調研的34名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除1人檔案中無矯正小組成員內容外,另33人的矯正小組均由2-4名成員組成。各組組成人員差別較大,雖然均由司法所工作人員擔任組長,但僅有3個小組將教師、監護人納入矯正小組,1個小組將社會志愿者納入幫教小組,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婦聯等兒童工作相關人員幾無參與。
(二)矯正工作開展情況
2020年7月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以下簡稱《社區矯正法》)設“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特別規定”專章,要求對未成年人的社區矯正與成年人分別進行,采取針對性的矯正措施,保障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完成義務教育以及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在復學、升學、就業等方面依法享有與其他未成年人同等的權利。但相關規定較為原則,S區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開展情況差別較大。
1.矯正措施情況。在常規矯正措施方面,均為每日手機打卡,每周、月按時報到、定期參與勞動和學習、撰寫思想匯報。在特色矯正措施方面,2018年12月,S區司法局委托心理咨詢機構開展“螢火微光,正新計劃”社區矯正對象心理矯治項目。社區矯正人員入矯后,直接在司法局做SCL-90、社會支持量表以及“房樹人”投射測試進行初篩,若其存在抑郁和焦慮癥狀,再用SDS、SAS進一步篩查。[2]由心理咨詢師對上述量表結果進行分析,提出矯正建議。若發現心理不健康未成年矯正對象,再根據問題的嚴重程度開展個別心理咨詢或團體心理輔導等。另外,針對未成年人還會在初次面談后提供1-2次生涯規劃咨詢。
2.學習教育情況。在學習內容上,34名未成年矯正對象主要學習法律知識,2020年增加疫情防控相關內容。通過訪談了解到,在矯人員學習的法律知識主要集中在刑法、《社區矯正法》《重慶市社區矯正實施細則》、愛國主義教育等。雖然學習面較廣,但與其所涉犯罪、青少年相關犯罪相結合的內容不夠豐富。在學習時間上,矯正對象每月集中學習8小時。在學習效果上,大多數矯正對象認為這種被動式法律知識學習效果不佳,認為照本宣科式的學習教育過于枯燥、容易走神、學不進去。
3.勞動教育情況。查閱34人檔案發現,采用打掃衛生完成勞動的有24人,除雜草2人,清除道路“牛皮癬”3人,撕亂張貼、斑馬線安全指導員各1人。開展勞動的地點也不盡相同,有社區街道、司法所、農貿市場、未成年人自己家等。經了解,各司法所之所以沒有組織大規模矯正對象勞動,主要是出于人身安全、疫情防控的考慮。同時,調研發現近1年來這一情況有所改變。已有部分司法所組織矯正對象走上街頭,以志愿者的身份開展普法宣傳,或以“青少年普法宣傳”活動為平臺,組織在矯未成年人到場協助簽到、維護秩序。
4.落實分別矯正情況。調研發現分別矯正情況并不樂觀。在學習方面,34人中僅有12人為個別教育;勞動方面,僅有8人采用個別勞動。另外,從座談的6名在矯人員情況看,5人受邀加入了所在司法所社區矯正人員微信群,而微信群成員同時包括了在矯成年人和未成年人。
(三)矯正中存在的問題
1.社會調查工作亟待改善。一是社會調查報告內容簡單、質量不高。2022年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印發了《重慶市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會調查暫行辦法》(以下簡稱《社會調查辦法》),該文件附件中社會調查報告內容的要求較為詳實,列舉了家庭情況、成長經歷、性格特點、社會交往等多個項目。但司法部“社區矯正執法格式文書”中的《社會調查評估意見書》內容較為簡單。實踐中出于便利考慮,社會調查員常會選擇使用司法部的格式文書。由此引發了《調查評估意見書》格式不統一、內容簡單、質量不高問題。二是社會調查員未認清社會調查報告的功能定位,亦未將其作為制定矯正方案的依據。調研中發現,司法所工作人員認為社會調查僅是法院判處緩刑的參考,故部分社會調查既未留存也不歸檔,更沒有作為制定矯正方案的依據。
2.矯正工作專業化還需加強。對于基層社區矯正機構而言,人力不足、工作不專的情況現實存在。[3]矯正工作人員數量較少,身兼多職,精力和專業能力均有不足。S區22個司法所工作人員普遍在1至2人,未有司法所安排專門人員具體負責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更有一些司法所長時間甚至從未接收過未成年矯正對象,故不僅人手緊張、專業知識缺乏,且實踐機會極少。同時,由于社區矯正專業化程度低,導致未成年人社區矯正方式、項目與成年人沒有實質性區別,未能有效體現《社區矯正法》關于“分類管理、個別化矯正”的要求。另外,矯正項目缺乏針對性、吸引力,很難調動未成年矯正對象的積極性。如與在矯人員王某某座談時,談到對社區矯正的感受,王某某回答,“社區矯正就是在熬時間,把判決書上的時間熬完了,我就解脫了”。
3.社會力量參與度不高。在法律層面,隨著未成年人保護法、《社區矯正法》等法律法規的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護法律體系日趨完善,并特別強調了對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的社會力量參與,穩步推進社會力量參與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具有強大的后盾支持。[4]但由于對志愿者并沒有明確定義,導致各社區矯正機構對志愿者存在不同理解而影響工作開展。S區司法局雖然推行了“螢火微光 正新計劃”項目,但由于社工組織主要在司法局開展工作,與各司法所相隔較遠、交流不多,加上心理評估相關資料歸入“矯正執行檔案”而非司法所的“矯正工作檔案”,故社工的前期工作并未被司法所有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出現脫節。
4.家庭、學校的融入度不夠。針對未成年人的社區矯正,應更加注重組織適應其身心特點,有針對性的教育矯治。矯正過程中,家庭成員、學校的參與極為重要。但在實踐中,除了個別家長和學校老師被納入未成年人矯正小組外,大多數情況下家庭和學校的功能缺位。調研中,僅有少數矯正方案提及“督促家屬發揮一線監督幫教作用”等內容,且檔案中亦未反應出家庭成員對矯正的具體作用。另外,通過座談發現,在讀的矯正對象擔心影響學校生活,并不愿意將自己被判處刑罰的情況告知學校,這也是學校參與度不高的原因之一。
二、S區未成人社區矯正檢察監督現狀及遇到的問題
(一)工作開展情況
1.監督主體。S區院是統一集中模式試點院之一,未成年人檢察部門主動介入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監督,與刑事執行檢察部門共同開展監督工作。但由于未檢人員大多對刑事執行檢察業務不夠熟悉,加之“捕、訴、監、防、教”一體化模式下工作內容繁雜,故目前未成年人檢察部門工作仍以跟蹤幫教為主,以監督執行為輔。
2.監督方法。通過設在S區司法局的社區矯正大數據應用系統,檢察機關已能夠實時查看轄區各司法所矯正情況。為便于檢察監督工作的開展,S區院在區司法局專門設置了社區矯正檢察官辦公室,可以查閱社區矯正相關信息。但目前辦公室實際運行不充分,仍然主要通過查詢司法行政部門工作臺賬、檔案、與刑事執行部門聯合巡查司法所、與社區矯正人員個別談話等方式開展監督。
3.監督手段。S區院未檢部門主要采取“事后監督”和“事中介入”兩種方式開展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事后監督”即傳統的監督方式,主要針對社區矯正機構的違法行為,通過口頭糾正、制發糾正違法通知書的形式進行監督,如針對社區矯正機構對未成年人未落實分別矯正情況制發糾正違法通知書。“事中介入”即檢察機關采取與社區矯正機構共同開展社區矯正的方式進行事中監督。如針對因犯盜竊罪由本院起訴后判處緩刑的陳某某,未檢部門與司法所共同制定矯正方案,將其監護人納入幫教小組,組織其參加“莎姐”進社區普法活動,并作為志愿者輔助檢察官開展活動。
(二)監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監督理念不明晰。針對未成年人的社區矯正,應當凸顯個別化、精準化,這就意味著檢察機關首先要在理念上認識到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監督工作有別于成年人。要做好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的檢察監督,必須充分把握未成年人社區矯正本身的意義,即通過實施幫教和個性化矯治,幫助其真誠悔改、順利回歸社會,而非是為了監督而監督。目前不僅司法行政機關對這一理念的重要性認識不夠,部分檢察人員也認識不深刻。
2.監督力量薄弱。由未檢部門進行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監督工作,雖有信息上更為全面、理念上更為契合、幫教上更為專業等各方面優勢,但與刑事執行檢察部門相比,對社區矯正的熟悉度、與司法行政部門溝通的順暢度等方面的差距明顯。且未檢部門職能龐雜、人員有限,深度介入未成年人社區矯正教育活動顯得心有余力不足。
3.事后監督為主,監督質效欠佳。一是監督時間滯后。檢察機關在社會調查和裁判環節無法直接介入,在交付執行、變更執行、終止執行等關鍵環節,只能通過事后抄送文書或通過設在司法行政機關的社區矯正工作信息管理系統,來查閱社區矯正工作檔案、執行檔案,或隨機查看在矯未成年人學習情況,聽取工作人員的情況介紹等,這些均為事后監督。二是監督流于形式。針對社區矯正機構違法行為,主要通過發送糾正違法通知書或檢察建議書等形式進行監督,缺乏具有強制性的約束力和執行力。實踐中已經存在就相同問題反復糾違,但對于糾違后的整改效果缺乏監督和跟蹤,下次仍就同一問題繼續糾違的情況。三是監督重程序輕實效。目前社區矯正監督多見于對執行過程中的程序性事項監督,較少對社區矯正具體活動內容和實際效果開展監督。這種以程序瑕疵為依據的事后追懲式處罰,與未成年人社區矯正落實特殊矯正措施的事中監督本義相差甚遠,難以完全體現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監督的價值和目的。
三、完善未成年人社區矯正檢察監督的具體思路
(一)針對矯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檢察監督意見
對于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中社會調查不夠規范、矯正方法不夠專業、社會力量參與不夠充分、家庭學校融入不夠深入等問題,檢察機關應注重提高監督意見的針對性,以切實提升監督效果。
1.關于完善社會調查報告制度。一是要明確應當由司法行政機關的調查人員負責收集相關背景材料。鑒于社區矯正工作人員事務繁重,大多也不具備相關專業知識,可由社會調查員進行相關材料收集并提交司法機關。二是明確由社會調查員與社工共同制作社會調查報告。目前大多數司法行政機關購買了社工服務,為社區矯正人員開展入矯心理測評,可考慮在社會調查員將上述基礎材料收集完畢后,與社工一同制作社會調查報告。社工中的心理咨詢師可從專業角度分析未成年人人格情況,提出更高質量的處遇建議。三是社會調查報告可分階段完成。即在偵查階段需完成客觀材料的收集;在審查起訴階段完成主觀性較強、制作難度較高的社會調查報告。在材料形式上,客觀材料要來源合法、收集程序正當,能夠保證公訴人在法庭上舉示并接受質證;而專業的社會調查報告應按照專門的格式制作,其內容限制公開,可作為檢察機關、審判機關進行處遇的參考,也是為后續社區矯正方案制作奠定基礎。
2.關于加強社區矯正工作專業化。一是要實現矯正項目的特殊化。結合未成年人的年齡、成長經歷、家庭監護教育條件等情況,同時尊重被矯正對象的意愿,由專業社工參與其中來設計矯正項目,確保更加契合未成年矯正對象的實際需求,符合其身心特點。二是創新矯正活動形式。避免單純的講述式教育和法條灌輸,采取以案釋法、情景模擬、趣味互動等方式來組織學習,更加有效提高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參與矯正活動的主觀意愿。
3.關于提升社會力量參與度。采取切實措施有效增強社會力量特別是社工的參與度。除了專業社工外,社區矯正機構還可以通過與本區高校對接,吸收社工、心理學、教育學等專業的學生參與社區矯正活動,為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注入新鮮血液。
4.關于促進家庭和學校參與。社區矯正機構在制定矯正工作方案和確定矯正小組成員之前,即應結合社會調查報告或通過電話、當面談話等方式,全面了解未成年人的家庭及就學等情況,以及監護人、學校對社區矯正工作和矯正對象的態度,盡量將矯正對象的監護人或老師納入社區矯正小組,并在矯正方案中明確其需要承擔的具體任務。對于監護人不愿意參與社區矯正活動或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問題的,可以聘請專門的心理咨詢師或社工介入,通過心理疏導、親職教育等方式對矯正對象和監護人的關系進行調整和改善,強化矯正效果。
(二)針對檢察監督本身存在的問題進行完善
1.堅持“分類管理、個別化矯正”原則優化監督理念。在探討未成年人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工作之前,應當厘清其與傳統成年人刑事執行監督的區別,明晰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的特殊理念。一是由“常規矯正”向“專業矯正”轉變。《社區矯正法》第52條,要求社區矯正機構在充分掌握未成年人情況的前提下,加強矯正機構工作人員的專業化培訓、分類化管理等各項工作,并且有條件地把具有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專業背景的社會力量吸收進矯正隊伍,以開展專業化矯正。這也要求檢察機關要提高自身專業化水平,形成與之匹配的監督能力。二是由單純“監督”向“監督+保護”轉變。未檢部門應當轉變“監督與被監督”這樣博弈的觀念,切實以“監督+保護”理念為指導,與社區矯正機構共同推進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健康發展。這也與學界所提倡的未成年社區服刑人員矯正理念需映射“社會關系與規制懲罰”相輔相成的雙重屬性相吻合。[5]
2.構建內外協作工作機制加強監督力量。一是加強檢察機關內部協作,尤其是未檢部門與刑事執行檢察部門的協作。對于刑事執行檢察部門在日常監管中發現未成年人社區矯正檢察監督線索的,要及時移送未檢部門做相應處理。二是加強檢察機關與其他相關單位的外部協作。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涉及公、檢、法、司等多個單位,要做好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監督工作,必須盡早全面掌握社區矯正對象的信息,這就離不開各單位之間的信息共享機制。應當進一步完善內部聯網的社區矯正信息共享平臺,確保各單位能夠實時掌握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的完整信息;建立聯席會議制度,通過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對各單位發現的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存在的問題及時通報,共同分析研究,推動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良性發展。
3.采用“走出去”的方式提升監督質效。檢察人員要主動走出去,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定期與在矯人員進行溝通,實地走訪未成年在矯人員家庭、學校、社區等生活和學習場所,與未成年人父母、親屬進行溝通交流。通過系統化地實地走訪、查閱矯正臺賬,較為全面、客觀地審查社區矯正部門是否全面落實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特別要求,是否根據社會調查情況制定個性化矯正方案,是否發生侵害在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等不當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