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文字討好癥”,顧名思義,就是人們在線上用文字聊天時,會精心選擇詞匯,習慣性地加一些語氣詞,顯示出自己的熱情和誠意,讓對方感覺到一種輕松愉悅的舒適感。作為社會交往的一種隱性行為,曾因某脫口秀演員的一句“你們有沒有‘微信文字討好癥,比如我會把‘來了改為‘來啦”,讓這個詞沖上了熱搜。群眾的熱議讓不少人如夢方醒:“難道我平平常常的說話中夾雜著討好他人的心態?”
適用主題:表達方式不需要標簽化;要防止“刻意”,展現真誠……
運用示例:在各種“癥候”層出不窮的當代社會,這樣的詞匯已經脫離病理癥狀的文字起源,變成了對一類社會現象和社會心理的抽象化概括。但不管怎么樣,不管對“文字討好癥”的態度如何,當你在聊天框輸入的文字,讓屏幕前的自己感到不適或自問意義幾何的時候,或許應該停下來反思并調整文字輸出。畢竟,溝通過程中信息接受者的舒適度考慮到了,信息傳播者的感受也得照顧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