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愉 陳有國
(西南大學心理學部,西南大學時間心理學研究中心,重慶 400715)
時間洞察力(time perspective, TP)是個體無意識之中把個人與社會經驗劃分為過去、 現在和未來的過程, 這給事件賦予順序、 連貫性和意義(Zimbardo & Boyd, 1999)。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時間洞察力與個體態度、屬性和行為有關。例如個體對于過去負性事件的關注與個體對疼痛的敏感性呈現顯著相關關系(Gács et al., 2020);而過去消極時間洞察力還會導致個體更高的拒絕敏感性, 從而對個體的社交產生負性影響 (Bernstein & Benfield,2013)。陶安琪(2015)發現,與未來取向組相比,現在享樂取向組的延遲折扣率更高。還有研究表明,時間洞察力也會影響生活滿意度, 那些在過去積極和現在享樂主義分量表上得分高的人對他們的生活更滿意(Zhang & Howell,2011)。
津巴多認為時間洞察力由個體所接觸的文化、教育、宗教、社會階層和家庭模式等共同決定,同時在一定時間內保持相對穩定。有研究指出,中國比加拿大人更加關注過去的信息, 說明個體在感知以及表達時間信息方面存在文化差異(Ji et al., 2009)。而在相同的文化之下, 不同性別不同年齡個體的時間洞察力也有很大差異。例如,男性關注未來時間的長度要顯著高于女性(陳永進,1998)。 D’Alessio 等人(2003)通過調查1507個被試發現,女性更傾向于宿命論而男性更傾向于享樂主義。 研究者們也發現了時間洞察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的證據,例如, 青少年在未來取向上弱于16 歲及以上的個體(Steinberg et al., 2009);28~40 歲的個體比16~27歲的個體更面向未來(D’Alessio et al., 2003)。 呂厚超(2004)認為除了年齡和性別,一些其他因素(比如,人格特征、社會角色、價值觀等)也會對個體時間洞察力產生影響。
津巴多時間洞察力量表 (Zimbardo time perspective inventory, ZTPI) 由 Zimbardo 和 Boyd(1999)開發。量表建立在時間洞察力五因素模型上,包括過去消極(past negative)、過去積極(past positive)、現在享樂(present hedonistic)、現在宿命(present fatalistic) 和未來 (future) 五個獨立的因素(Zimbardo & Boyd, 1999)。過去消極反映了個體對過去的消極的看法; 過去積極反映了對過去積極的態度;現在享樂展現了一種傾向于享受當下的快樂,而不考慮未來后果的態度; 現在宿命則揭示了對未來和生活的宿命論、無助和無望的態度;未來時間洞察力則反映了個體以實現未來目標為導向的態度。到目前為止,ZTPI 已經在多個國家進行了修訂,適用于不同國家的ZTPI 的題項數目以及具體內容各有不同。 例如,36 項 (Sircova et al., 2014)、25 項(Wakefield et al., 2010; Worrell et al., 2018)、20項 (Orkibi, 2015; Przepiorka et al., 2016)、15 項(Kost'ál et al., 2015; Zhang et al., 2013)。 Wang(2015) 采用驗證性因素分析比較了不同版本ZTPI在中國大學生樣本中數據擬合度,證明了ZTPI 五因素結構的穩定性,發現Orkibi(2015)版本——20 項短版津巴多量表具有更好的結構效度, 并具有較高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因此Orkibi(2015)的修訂版最適合測量中國大學生的時間洞察力。
已有研究將ZTPI 應用于測量老年人的時間洞察力, 但尚未見研究檢驗該量表是否適合于老年人群體。 Desmyter 等人(2012)通過調查149 名年齡在65 歲到96 歲之間的老年人, 發現五個時間洞察力維度與主觀幸福感的四個具體方面(積極情感、消極情感、生活滿意度和抑郁)相關。 這個研究結果強調了時間洞察力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相關性, 給研究老年人的幸福感提供了新的思路。Wang 等人(2015)證實20 題項短版津巴多時間洞察力量表適合于測量中國大學生的時間洞察力。Chen 等人(2016)運用該20 題量表測量了兒童(9~11 歲)、青少年(12~18歲)、年輕人(19~40 歲)、中年人(41~64 歲)和老年人(65 歲以上)的時間洞察力發展軌跡,然而此研究并沒有檢驗20 題的ZTPI 是否適用于測量老年人的時間洞察力。以往研究表明,津巴多時間洞察力量表的研究大多針對的是中學生以及大學生, 應用于老年人的研究較少。 因此本研究通過比較不同數目題項版本(56 題、37 題、36 題、25 題、20 題、17 題和15題) 的津巴多時間洞察力量表來檢驗是否存在適用于測量中國老年人時間洞察力的量表。
本次研究調查了450 名老人,其中女性268 人,男性181 人,一人未報告性別。年齡在65 歲至92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0.93 歲(標準差為6.32)。
津巴多時間洞察力量表(Zimbardo, 1999)。 此量表一共56 題,包括5個分量表,其中過去消極時間洞察力10 題;過去積極時間洞察力9 題;現在享樂主義時間洞察力15 題;現在宿命主義時間洞察力9 題; 未來時間洞察力13 題。 該量表采用Likert 5點評分。該量表的過去消極、過去積極、現在享樂、現在宿命、 未來分量表的克倫巴赫α 系數分別是:0.82,0.80,0.79,0.74,0.77(Zimbardo, 1999)。
老年人抑郁量表 (Brink et al., 1982)。 共30題, 老年人根據當天之前一周的感覺評估是否有空虛、擔心未來、哭泣、無望感等情感與行為方面的抑郁癥狀,對題項回答“是”或“否”,分別記1,0 分,總分0~10 分為正常,11~20 分為輕度抑郁,21~30 分則表示中或重度抑郁。 該量表在本研究中的α 系數為0.82。
UCLA 孤獨量表(Hays, 1987)。 共20 題。 該量表評價由于對社會交往的渴望與實際水平的差距而產生的孤獨。采用Likert 4 點評分:4“我常常有此感覺”;3“我有時有此感覺”;2“我很少有此感覺”;1“我從未有此感覺”。 該量表在本研究中的α 系數為0.85。
使用數據分析軟件SPSS 21 和jamovi 1.0.1.0(https://www.jamovi.org/)對數據進行分析。 對450名被試的數據進行初步處理,首先對ZTPI 量表的第9,24,25,41,56 題進行反向計分, 用平均值代替缺失值。 然后, 驗證性因素分析考察ZTPI 完整量表(ZTPI-56)以及影響較大的10個簡短版本量表對中國老年人數據的擬合情況。 模型擬合度參照卡方(χ2)、卡方自由度比(χ2/df)、比較擬合指數(CFI)、克路易斯指數(TLI)和近似均方根誤差(RMSEA)。 由于χ2受樣本量影響較大, 所以在比較時使用χ2/df,一般認為χ2/df 越小越接近1 則模型擬合程度越好,其值在2.0~5.0 之間時模型擬合可以接受(侯杰泰,2004)。 而CFI 和TLI 的值在0~1 之間,越接近1 說明模型擬合越好,并且需要大于0.90,而當大于0.95時模型適應良好;近似誤差均方根(RMSEA)一般小于0.08, 小于0.06 說明模型擬合很好 (Hu &Bentler, 1999)。
研究調查了450 名老人, 女性在過去消極和現在宿命分量表上平均得分略微高于男性, 男性在過去積極分量表上的平均得分略微高于女性。 而在現在享樂和未來分量表上, 女性與男性得分幾乎沒有差別。 各個分量表具體得分情況如表1 所示。

表1 450 名被試的完整版ZTPI 分量表得分情況
表2 顯示了不同版本ZTPI 量表在老年人樣本中的擬合指數。 結果表明Zhang(2013)的15 題短版時間洞察力量表擬合指數最佳,模型擬合更好,其中χ2=155, χ2/df=1.94, p<0.001, CFI=0.92, TLI=0.90,RMSEA=0.05<0.06。 其他版本以及完整版ZTPI-56在本研究樣本中擬合情況不佳。

表2 不同版本ZTPI 量表的擬合指數
基于老年人樣本,對15 題簡短量表(ZTPI-15,Zhang et al., 2013)和完整版量表(ZTPI-56)進行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 分別計算各個分量表以及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克隆巴赫α 系數。 其中ZTPI-15總量表的α 系數為0.73,其分量表的α 系數為0.25~0.70;ZTPI-56 的總量表α 系數為0.85, 其分量表α系數為0.60~0.73。 無論總量表還是各個分量表,ZTPI-56 的α 系數均大于ZTPI-15。 具體結果見表3。

表3 ZTPI-15 與ZTPI-56 的內部一致性系數
采用抑郁量表和孤獨量表對15 題(ZTPI-15)以及56 題(ZTPI-56)津巴多時間洞察力量表進行效標效度分析。 結果見表4。

表4 ZTPI-15 與ZTPI-56 的效標關聯效度分析
對于ZTPI-15, 抑郁程度與過去消極以及現在宿命呈顯著正相關(p<0.05),而與過去積極呈顯著負相關(p<0.05);孤獨得分與過去消極、現在享樂以及現在宿命呈顯著正相關(p<0.05),與過去積極和未來呈顯著負相關(p<0.05)。 對于ZTPI-56,抑郁與過去消極和現在宿命呈顯著正相關(p<0.05),而與過去積極呈顯著負相關(p<0.05);孤獨與過去消極呈顯著正相關(p<0.05),而與過去積極和未來呈顯著負相關(p<0.05)。
本研究收集中國老年人數據來檢驗不同版本的津巴多時間洞察力量表的結構效度, 結果顯示Zhang(2013)的15 題短版量表(ZTPI-15)擬合指數良好, 擬合情況在所有量表中最佳。 計算ZTPI-56和ZTPI-15 的內部一致性系數, 結果發現ZTPI-56的總量表以及各個分量表的α 系數均大于ZTPI-15。 效標效度分析發現,孤獨與ZTPI-15 的現在享樂和現在宿命顯著正相關,而與ZTPI-56 的這兩個維度的相關系數并不顯著;其余相關分析結果,ZTPI-56 和ZTPI-15 是一致的。
結果發現五因素結構模型在老年人樣本中擬合良好,這與大多數研究的結果一致(Anagnostopoulos& Griva, 2012; Cretu et al., 2013; Liniauskaite et al., 2009; Milfont et al., 2008; Orkibi, 2015;Worrell & Mello, 2007)。 除了五因素結構,部分學者還報告了其他不同的結構。例如,過去、現在、未來三因素結構(Corral-Verdugo et al., 2006),現在宿命、現在享樂、未來三因素結構(D’Alessio et al.,2003),過去積極、過去消極、現在享樂、未來四因素結構(Przepiorka et al., 2016)。 但是在一項全球的研究中, 研究者收集了12200 名被試的數據, 涵蓋24個國家的26個樣本, 對量表數據進行因子分析后,研究者同樣得出了過去積極、過去消極、現在享樂、現在宿命和未來時間洞察力五因素模型。這驗證了五因素結構跨文化的穩定性, 即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個體的時間洞察力可以從五個維度進行測量研究。在中國背景下,五因素結構的適用性在大學生群體中也得到了證實(Wang et al. , 2015)。
正如結果所示, 研究中比較的不同版本的津巴多時間洞察力量表, 都曾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群體中得到驗證, 而中國老年人的數據顯示只有Zhang(2013)的15 題量表(ZTPI-15)驗證性因素分析指標良好。其中Orkibi(2015)的20 題短版津巴多量表在2015年被Wang 等人(2015)驗證適用于中國的大學生,但是在本研究的中國老年人群體中,無法接受該20 題量表的驗證性因素指標。 所以,測量青少年和老年人的時間洞察力量表題項可能組成不同。 這可能是因為隨著年齡增長, 成人各項認知能力呈下降趨勢(申繼亮等, 2000)。個體經驗的不斷累積會讓個體對于事件的解釋看法發生改變, 使得個體進入老年之后時間洞察力取向發生變化。 Laureiro-Martine 等人(2017)利用元分析技術分析多項研究,發現現在享樂和過去消極時間洞察力與年齡呈負相關,老年人會更少地帶著遺憾回憶過去。因此同一文化背景下, 時間洞察力量表的題項組成可能具有跨年齡的差異。
本研究對ZTPI-15 和ZTPI-56 與老年人抑郁量表以及UCLA 孤獨量表進行相關分析, 檢驗效標關聯效度。 結果顯示,對于ZTPI-15 和ZTPI-56,抑郁與過去消極、現在宿命時間洞察力顯著正相關,與過去積極時間洞察力顯著負相關; 孤獨與過去消極顯著正相關,與過去積極、未來時間洞察力顯著負相關。這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過去消極和現在宿命得分越高, 過去積極得分越低的個體, 其抑郁程度越高。 即對過去普遍呈消極認知的個體較少地發現他們生活中令人愉快的事情, 而現在宿命得分高的個體認為自己無法改變未來的生活, 所以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較為不好,更傾向于抑郁。未來得分高的個體傾向于關注自身的健康, 擁有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Anagnostopoulos & Griva, 2012; Sircova et al., 2014; Zimbardo & Boyd, 1999)。 孤獨僅與ZTPI-15 量表的現在享樂和現在宿命時間洞察力顯著正相關,與對應的ZTPI-56 量表的現在享樂和現在宿命時間洞察力相關不顯著,因此ZTPI-15 相較于完整版量表(ZTPI-56)來說校標關聯效度更好。
本研究發現ZTPI-56 總量表的信度較好,為0.85。 過去消極、過去積極、現在享樂、現在宿命、未來分量表的α 系數分別為0.71,0.73,0.73,0.60,0.66。 現在宿命分量表的α 系數略低于0.6。 對于ZTPI-15,其整體α 系數為0.73,分量表的α 系數在0.25~0.70 之間。 Cortina(1993)指出,量表的題項數量越少,α 系數會越小,所以ZTPI-56 總量表與各個分量表的α 系數均大于ZTPI-15。 本研究發現ZTPI-15 的現在宿命分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過低,僅為0.25。 這個結果與已有研究一致,在驗證一個36項短版津巴多時間洞察力量表時,研究者用英國、美國、澳大利亞三個國家的樣本獨立進行檢驗,結果表明:現在享樂、過去積極、過去消極和未來的α 系數均大于0.5,只有現在宿命在0.21~0.48 之間(Mckay et al. , 2015)。 Przepiorka 等人(2016)總結了多個研究者針對不同國家不同群體修訂的津巴多時間洞察力量表, 結果發現許多研究中的現在宿命量表的可靠性較低。 他們認為現在宿命論可能具有與其它時間洞察力不同的性質, 因此在開發波蘭版本津巴多時間洞察力量表時, 研究者直接刪去了現在宿命這個維度, 得出一個四因素結構的波蘭簡短版時間洞察力量表。
本研究存在以下的不足:首先,本研究只考察了影響較大的11個版本的津巴多時間洞察力量表,并進行了驗證性因素分析,如果檢驗所有版本的ZPTI量表的信效度,則未來需要采用系統綜述(systematic review)收集所有版本;其次,本研究調查了450名老年人,他們大多來自川渝地區,中國其他地區的個體較少, 未來的研究可以以中國其他地區的老年人為研究對象。
Zhang(2013)的15 題短版津巴多時間洞察力量表(ZTPI-15)對中國老年人數據的結構效度指數最好;完整版(ZTPI-56)的總量表與各個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α 系數均高于15 題縮簡版 (ZTPI-15),ZTPI-15 的現在宿命時間洞察力α 系數過低;ZTPI-15可以用于考察老年人的時間洞察力與其它心理量(如抑郁、焦慮)的相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