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 要:產量是評判玉米種植效果的重要指標,而影響玉米產量的因素多種多樣,如環境因素、種植策略等。地膜覆蓋是一種調節種植區域溫度、促進植物產量提高的種植技術,廣泛應用于玉米種植領域中?,F階段,地膜類型多種多樣,不同地膜對玉米種植的影響有所差異。為探究地膜技術在玉米種植領域中的應用效果,文章分別設立了3個試驗區和1個對照區,選擇3種不同的地膜應用于玉米種植中,并在玉米生長不同周期測定玉米各項指標,以此挑選最佳的地膜技術。
關鍵詞:玉米種植;地膜技術;產量
文章編號:1005-2690(2023)08-0121-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513? ? ? ?文獻標志碼:B
作者簡介:徐守軍(1980—),男,漢族,甘肅會寧人,本科,農藝師,研究方向為農業技術推廣。
地膜技術具有保溫、改善土壤理化性質的優勢,不僅能夠減少不利環境因素對玉米植株生長的負面影響,還能夠為玉米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提高產量。為進一步發揮地膜技術的應用價值,需要對市場中常見的地膜進行試驗分析[1]。
1 地膜技術對玉米種植的影響
1.1 對玉米光合特性的影響
玉米是一種喜光農作物,光合作用是促進玉米籽粒形成的先決條件,技術人員常用玉米光合作用強弱來判定玉米產量。環境因素會對玉米光合作用產生一定影響。當玉米接受日照時間較短,會對自身生長產生正向影響;當玉米長時間接受日照,會對自身生長起到阻礙作用。有關研究表明[2],遮陽處理會對玉米葉片光合作用產生影響,致使玉米產量下降。
傳統耕作期間,部分農戶因對綠色種植產生認知偏差而過量使用化肥,造成土壤富營養化,不適合農作物的種植?,F階段,提升玉米植株光合速率是提高玉米產量、落實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重要途徑。地膜技術在玉米種植領域中的應用,能夠有效優化玉米光合作用強度,提升玉米產量。從技術原理角度來看,農戶覆蓋地膜后,太陽光在地膜的影響下會增加反射率,且不會額外造成水汽與熱量的傳輸[3-4],會為玉米生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有效提升玉米光合速率及產量。
若玉米種植區域為寒冷地區,玉米植株會在溫度的影響下降低氣孔導度以及吸收CO2的能力,同時也會對光合速率產生一定影響。地膜技術能夠有效解決這一現實困境,農戶覆蓋地膜后,能夠有效避免外界溫度對玉米光合速率產生影響,提高玉米的凈光合速率。
1.2 對玉米生長發育和干物質積累的影響
地膜技術在玉米種植領域中的應用,能夠增加玉米單株葉面積以及葉綠素含量。某研究人員在對比傳統種植以及地膜覆蓋種植對玉米穗長增長速率試驗中得出結論:相比于傳統種植技術,覆蓋地膜能夠提高9%~19%玉米穗長增長速率。從玉米產量影響因素角度來看,玉米通過光合作用促進碳水化合物在體內積累,玉米植株內干物質積累與玉米籽粒產量呈正相關。
1.3 對玉米氮素積累的影響
在玉米生長期,玉米干物質積累量以及氮素的積累、分配、運輸等特征決定了玉米產量。氮素對總產量的貢獻率達到38%~52%。氮素在玉米種子中的積累最多,隨著生長進程推進,玉米植株內的氮素逐步向籽粒轉移,最終積累在玉米籽粒中[5]。玉米籽粒中近90%的氮素都是通過轉運得來,其他氮素來自于玉米營養器官的運輸,少部分氮素則來自于土壤。
2 玉米種植中地膜技術應用試驗
2.1 試驗材料
種植時間:2020—2021年。
種植區域:我國某村(海拔為1 140 m,前茬作物為玉米。土質為粉砂質黏壤土,土壤肥力中等。年降水量為132.7 mm,日平均溫度為20.68 ℃)。
種植品種:早熟品種A、中早熟品種B。
地膜類型:透明可降解地膜、透明不可降解地膜以及黑色不可降解地膜(3種地膜規格均為寬100 cm、厚0.007 mm)。
設備:SPSS數據分析與處理軟件。
2.2 種植策略
種植方式為大壟雙行,各項參數具體如下:行距1.1 m、上行距0.38 m、壟長10 m,設立3個試驗區和1個對照區,試驗區分別采用上述3種不同的地膜覆蓋。每小區10大壟,面積為115 m2,種植密度為75 000株/hm2。氮、磷、鉀肥的施肥比例分別為150、90、75 kg/hm2。地膜覆蓋期間應嚴格遵循高效利用原則,可先行覆蓋地膜,隨后播種,避免土壤溫度影響玉米體內營養物質的積累。播種期間需要利用扎眼器進行扎眼播種,播種環節結束前還需進行封口處理。也可采用先播種再覆蓋地膜的方式,確保播種、噴灑農藥以及覆蓋地膜等環節有序進行,確保玉米種植養護的連貫性。田間管理策略:需要先做好引苗出膜工作,若近期氣候溫度顯著升高,需及時引苗出膜,避免過高溫度損毀葉片。當玉米幼苗長出第1片葉子后需要進行破膜處理,隨后利用細土封堵破損的膜孔,再進行定苗操作。根據實際情況對玉米苗施加苗肥,也可在玉米拔節期前對長勢較緩的玉米植株再施加1次苗肥。
2.3 組分測定
玉米組分測定主要是干物質積累、氮素積累、生長性狀分析、產量分析。
干物質積累:在玉米植株生長的50、90、140 d選擇長勢相當的3株植株,將營養器官和生殖器官摘除并放置在105 ℃高溫環境下殺毒消菌,再進行烘干稱重處理。在此期間,分別計算玉米不同生長周期下干物質積累情況,例如成熟期干物質積累與吐絲期干物質積累的差值即為玉米花后干物質積累量。吐絲期干物質與成熟期玉米營養器官干物質積累的差值即為玉米干物質轉移量。玉米干物質轉移量與玉米開花期營養器官干重的比值即為玉米干物質轉運率。干物質轉移總量與玉米籽粒完全成熟時干物質含量的比值即為干物質轉移對籽粒的貢獻率。
氮素積累:玉米植株摘取、營養器官和生殖器官烘干步驟與測定干物質積累時的步驟相同,隨后利用機械粉碎處理并測定氮素含量。
生長形狀分析:玉米植株摘取步驟與測定干物質積累時的步驟相同,分別測定不同時期玉米植株的株高、莖粗和葉面積。
產量分析:玉米成熟后室內考種,對穗長、行粒數、穗行數以及百粒重進行數據統計及分析。
3 試驗數據分析
為探究地膜技術在玉米種植領域中的應用效果,本研究在3個試驗區分別采用透明可降解地膜、透明不可降解地膜和黑色不可降解地膜3種地膜覆蓋,對照區不覆蓋任何地膜。將3個試驗區分別設為A、B、C,對照區設為D,探究地膜技術對玉米各指標的影響情況。
3.1 產量及穗部性狀變化
對所有試驗區及對照區玉米室內考種并對穗長、行粒數、穗行數以及百粒重進行數據分析發現,試驗區A、B、C產量均高于對照區D。這一現象說明玉米種植期間覆蓋地膜能夠為玉米營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避免不良生長因素抑制玉米植株的健康生長。對比試驗區A和C可以得出,對玉米覆蓋透明可降解地膜相比黑色不可降解地膜能夠進一步促進玉米產量提升。為避免不可降解塑料地膜對種植區域造成白色污染,應當將透明可降解地膜作為玉米種植地膜覆蓋技術的首選。
對3個試驗區和1個對照區玉米穗部性狀進行數據分析得出結論:穗行數一致,A區百粒重、穗長、穗粗相比B、C、D區具有顯著差異,如表1所示。
根據表1可以得出,采用透明可降解地膜處理后的試驗區A穗部性狀優于B、C、D區,這一現象也是A區產量顯著高于B、C、D區的主要原因。相比傳統種植技術,依托地膜技術能夠有效改善玉米穗部性狀,有效提高玉米產量。選擇綠色環保的透明可降解地膜,能夠進一步優化穗部性狀以及產量,還能夠有效避免環境污染對土地帶來的影響。
3.2 干物質積累
試驗人員需要分別在玉米生長的不同生命周期(分別為播種后50、65、90、140 d)測量干物質積累情況,數據結果如表2所示。
根據表2可以得出,玉米干物質積累量會隨著玉米植株生長進程的推進而不斷提高。播種前期玉米干物質積累量增幅明顯,以A區為例,50~65 d區間內干物質積累總量雖不高,但干物質積累量增幅率近2倍。65~90 d以及90~140 d干物質積累量增幅率下降,但干物質積累總量明顯提升。相比于試驗區A、B、C,對照區D玉米干物質積累總量在全生命周期都相對較低。相比于試驗區B、C,A區干物質積累總量在全生命周期都具有較大的優勢。上述現象說明地膜技術相比傳統種植技術能夠有效促進玉米干物質積累總量提高,透明可降解地膜能夠進一步促進干物質積累總量提升。
3.3 氮素積累動態變化
試驗人員需要分別在玉米生長的不同生命周期(分別為播種后50、65、90、140 d)測量氮素積累情況。以A區為例,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在播種后50 d以及65 d時,氮素積累速率呈飛速上升趨勢,當播種90 d以及140 d再次測量時,發現氮素積累速率上升緩慢,最終維持在(137.38±3.31)kg/hm2范圍內。
通過對B、C、D區氮素累積動態變化數據分析發現,B、C區氮素積累量相似,低于A區。D區氮素積累量最低。上述現象說明氮素在玉米播種50~65 d時氮素增長速率達到峰值,65~90 d時氮素量顯著上升,后續生長期間氮素增長速率以及總量平穩緩慢增長。地膜技術能夠促進氮素積累,透明可降解地膜效果更佳。
3.4 生長發育變化
試驗人員需要分別在玉米生長的不同生命周期(分別為播種后50、65、90、105 d)測量玉米植株株高情況。如表3所示。
根據表3可以得出,接受地膜覆蓋的試驗區A、B、C全生命周期的株高都維持在33、85、250 cm以上,其中,接受透明可降解地膜覆蓋的試驗區A玉米植株長勢最佳,未接受地膜覆蓋的對照區D玉米株高全生命周期均與上述3者有所差距。上述現象說明地膜技術能夠促進玉米植株生長,透明可降解地膜對玉米株高增長的作用更為顯著。
4 結束語
透明可降解地膜在玉米種植領域中的應用,能夠有效促進玉米干物質積累以及氮素積累、改善玉米的穗部性狀以及株高,最終顯著提升產量。
參考文獻:
[1]高海河,劉宏金,高維常,等.作物地膜覆蓋技術適宜性及其在東北春玉米上的應用[J].農業工程學報,2021,37(22):95-107
[2]楊恒山,張明偉,張瑞富,等.滴灌灌溉量、施氮量和種植密度對春玉米產量的影響[J].灌溉排水學報,2021,40(5):16-22.
[3]張明偉,楊恒山,張玉芹,等.寬窄行種植下不同施氮量對春玉米冠層物質生產性能的影響[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4(2):129-133.
[4]馮定明,蔣志成,李鴻,等.黏性土壤不同覆蓋方式和不同施氮量對玉米產量及氮肥利用的影響[J].南方農業,2019,13(22):12-15.
[5]何雨桔,劉瓊,王焜,等.施氮量對不同株葉型小麥旗葉光合及籽粒灌漿特性的影響[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22,40(5):707-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