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露,安星宇,熊 鑫,姚 令,何海永,吳石平
(1 貴州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貴陽 550009)(2 貴州醫科大學)(3 貴州大學)
獼猴桃是一種重要的水果,目前我國是獼猴桃第一大生產國和出口國。貴州省是我國獼猴桃重要產區之一,獼猴桃種植面積居全國第3 位,已超3.33萬hm2,以貴長獼猴桃和紅陽獼猴桃為主,其中紅陽獼猴桃主要種植于六盤水地區,種植面積達0.67萬hm2。近年來,由于獼猴桃種植面積增加,病蟲害也逐漸加重,其中紅陽獼猴桃葉片上出現的病害發生危害日益嚴重,該病主要危害葉片造成褐色圓形病斑,使葉片早期脫落,嚴重影響樹體的生長發育、獼猴桃產量和品質,且目前當地對該病害防控效果不太理想。
當前已報道的獼猴桃葉部真菌病害主要有葉斑病、褐斑病、黑斑病等,其病原菌種類多樣、復雜,假尾孢菌(Pseudocercospora actinidiaevar.Huang)、鏈格孢菌(Alternariaspp.)、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莖點霉(Phomasp.)、藤倉鐮刀菌(Fusarium fujikuroi)、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等都能引起獼猴桃葉部病害[1-12]。而對于貴州省獼猴桃葉片病害,潘慧等[13]發現六盤水獼猴桃葉片病原菌有膠孢炭疽菌、鏈格孢、稻黑孢,張國輝等[14]發現黔東南紅陽獼猴桃葉片褐斑病病原菌為交鏈格孢,Li 等[15]、冉飛等[16]發現六盤水獼猴桃葉片褐斑病菌為細極鏈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考慮獼猴桃葉片病害病原菌種類復雜,本研究對貴州省紅陽獼猴桃主栽地區——六盤水市水城區近年來發生嚴重的葉片病害進行了病原菌分離鑒定,并通過室內生物活性測定和田間藥效試驗,篩選了防治效果較好的防治藥劑,以期為當地紅陽獼猴桃葉片病害的防控提供理論依據。
1.1.1葉斑病分離材料
2020 年7—8 月,在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區米籮鎮、發耳鎮紅陽獼猴桃上采集病葉。
1.1.2培養基
PDA 培養基:馬鈴薯200 g,葡萄糖20 g,瓊脂粉15 g,蒸餾水1 000 mL。
1.1.3引物
ITS、EF-1α、β-tubulin 基因引物:ITS1,5′-TCCG TAGGTGAACCTGCGG-3′;ITS4,5′-TCCTCCGCTTA TTGATATGC-3′;EF728,5′-CATCGAGAAGTTCGAG AAGG-3′;EF986,5′-TACTTGAAGGAACCCTTACC-3′;Bt2a,5′-GGTAACCAAATCGGTGCTGCTTTC-3′;Bt2b,5′-ACCCTCAGTGTAGTGACCCTTGGC-3′[17-18]。
1.1.4供試藥劑
試驗所用藥劑的名稱及生產廠家如表1 所示。

表1 供試藥劑
1.2.1病菌的分離
參照《植病研究方法》,采用組織分離法,挑取獼猴桃葉斑病健組織塊轉接到PDA 培養基上,25 ℃培養5~7 d,然后進行純化和保存[19]。
1.2.2病菌的致病性測定
參照《植病研究方法》用柯赫氏法則對分離得到的菌株進行致病性驗證。
1.2.3病原菌的鑒定
對分離純化的病原菌進行形態特征觀察,記錄并描述病斑及病原菌的形態。采用ITS、EF-1α、β-tubulin 基因引物進行PCR 擴增,PCR 擴增體系(總體系為25 μL):Mix 12.5 μL,Primer F(上游引物)1 μL,Primer R(下游引物)1 μL,DNA 模板1 μL,dd H2O 9.5 μL。PCR 反應程序:95 ℃3 min;95 ℃1 min,52 ℃55 s,72 ℃1 min,35 個循環;72 ℃5 min。PCR 產物用1%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將有清晰條帶的樣品送北京諾賽基因組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進行測序。采用BioEide 對分離純化菌株及參考模式菌株的ITS、EF-1α、β-tubulin 基因的序列分別進行編輯,然后用MEGA6.0 軟件采用鄰接法進行系統發育樹構建和聚類分析。根據形態特征和分子系統學結果對病原菌進行分析和鑒定。
1.2.4藥劑室內毒力測定
其中,βh為截面高度影響系數,當h800 mm時,取βh=1.0,當h≥2 000 mm 時,取βh=0.9,中間值按線性內插法取;βs為荷載或反力作用面為矩形時長邊與短邊的比;um為板的臨界截面周長;h0為板的截面有效高度;η為影響系數,該值按式(9)、式(10)計算,并取最小值:
參照《農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 殺菌劑第2 部分:抑制病原菌真菌菌絲生長試驗 平皿法》(NY/T 1156.2—2006)[20],配制不同梯度濃度的藥劑,以1∶9 的比例與PDA 培養基混合,并倒于培養皿中冷卻凝固。挑取5 mm 直徑的菌絲于平皿中央,以不加藥劑的PDA 平板為對照,于25 ℃恒溫培養箱中暗培養7 d,測量各處理的菌落直徑,計算平均值和抑菌率。
所得結果用DPS 7.5 數據處理系統軟件計算,求出各藥劑的毒力回歸式和EC50、EC90。
1.2.5田間防效試驗
試驗地點在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區發耳鎮獼猴桃種植基地,品種為紅陽,樹齡7 年。采用AGROLEX SPRAYER JACTO HD-400 利農16 升背負式噴霧器進行莖葉噴霧施藥,選取EC50較好的6 種藥劑,藥劑濃度參照登記在其他作物上的推薦濃度,45%咪鮮胺微乳劑1 500 倍液、250 g/L 丙環唑乳油1 000倍液、50%唑醚·喹啉銅水分散粒劑1 500 倍液、30%吡唑醚菌酯懸浮劑2 250 倍液、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750 倍液、20%咪鮮·嘧菌酯懸浮劑800倍液進行田間藥效試驗。
試驗共設計7 個處理(以上6 種藥劑及清水對照),每個處理4 次重復,每個小區4 株獼猴桃。于7 月中旬開始施藥,施藥時葉片已發病,共施藥3 次,間隔7~10 d[8]。參照《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二)第122 部分:殺菌劑防治葡萄霜霉病》(GB/T 17980.122—2004)[21]的調查方法,每小區隨機調查10 個蔓,自上而下調查全部葉片。參照白偉等[22]的方法,施藥結束后10 d 左右按以下分級標準記錄各級病葉數及總葉數,計算防效。
病害分級標準:0 級,無病;1 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10%以下;3 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11%~25%;5 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26%~40%;7 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41%~65%;9 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66%以上。
病情指數=[∑(各級病葉數×相應級數值)/(調查總葉數×9)]×100
防治效果(%)=[1-(空白對照區施藥前病情指數×藥劑處理區施藥后病情指數)/(空白對照區施藥后病情指數×藥劑處理區施藥前病情指數)]×100
使用真菌ITS、EF-1α、β-tubulin 基因進行序列擴增、比對,然后將3 個基因進行組合,用MEGA6.0軟件鄰接法進行系統發育樹構建和聚類分析。通過構建系統發育樹發現所有菌株均與Corynespora cassiicola聚在一支,支持率為100%,鑒定6 株病菌均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M.A.Curtis)C.T.Wei(圖1)。

圖1 基于ITS、EF-1α和β-tubulin 序列構建的菌株系統發育樹
如表2 所示,10 種供試殺菌劑中,45%咪鮮胺微乳劑、20%咪鮮·嘧菌酯懸浮劑、30%吡唑醚菌酯懸浮劑、250 g/L 丙環唑乳油、50%唑醚·喹啉銅水分散粒劑、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的抑菌效果較好,EC50分別為0.52、0.88、2.56、2.94、4.80、4.90 mg/L,為高度敏感。

表2 10 種殺菌劑的室內毒力測定
如表3 所示,6 種殺菌劑中,20%咪鮮·嘧菌酯懸浮劑800 倍液、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750倍液、50%唑醚·喹啉銅水分散粒劑1 500 倍液、45%咪鮮胺微乳劑1 500 倍液防效較好,防效分別為80.86%、79.54%、76.86%、76.17%。

表3 6 種殺菌劑的田間防效
獼猴桃葉片病害近年來已成為貴州省紅陽獼猴桃的主要病害之一,嚴重影響紅陽獼猴桃的樹勢及產量。獼猴桃葉片病害主要有葉斑病、褐斑病、黑斑病、炭疽病等,病原菌主要有假尾孢菌(Pseudocercospora actinidiae)、鏈格孢菌(Alternariasp.)、多主棒孢霉(C.cassiicola)、莖點霉(Phomaspp.)、藤倉鐮刀菌(Fusarium fujikuroi)、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炭疽菌(Collectotrichumspp.)等[1-16,23]。但存在相同病原菌不同病名、同一病害不同病原的現象,如交鏈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引起的病害,Karakaya 等[4]命名為葉斑病,趙金梅等[3]稱為褐斑病;再如葉斑病,Kwon 等[9]認為病原菌是莖點霉(Phomasp.),Li 等[15]、冉飛等[16]認為病原菌是細極鏈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其中,棒孢霉(C.cassiicola)引起的獼猴桃葉部病害,Yuan 等[5]、郭睿文等[11]稱為葉斑病,崔永亮[6]稱為褐斑病。本研究分離得到的病原菌為多主棒孢霉C.cassiicola,與之前貴州省獼猴桃葉片病害報道的病菌不同[13-16],與崔永亮[6]鑒定的四川獼猴桃褐斑病、Yuan 等[5]鑒定的廣西葉斑病及秦雙林等[8]鑒定的江西葉斑病的病原菌相同,癥狀基本一致。目前,多主棒孢霉(C.cassiicola)引起的獼猴桃葉部病害名稱不統一,建議參考李寶聚等[24]對“多主棒孢引起的蔬菜病害的命名建議”,在獼猴桃上也采用“寄主+病原菌簡稱+發病部位”的形式,將多主棒孢(C.cassiicola)引起的獼猴桃葉片病害命名為獼猴桃棒孢葉斑病,英文名為Corynesporaleaf spot of kiwifruit。
多主棒孢霉(C.cassiicola)可侵染多種經濟作物,如橡膠、黃瓜、西葫蘆、番茄等[11,25],目前針對多主棒孢霉的防控主要依靠化學防治,研究發現多菌靈、甲基硫菌靈、丙環唑、苯醚甲環唑、嘧菌環胺、四氟醚唑、咪鮮胺錳鹽、戊唑醇等對其有較好的抑制能力[6,11,26-27],但對于多主棒孢霉引起獼猴桃葉斑病害的研究較少,僅崔永亮[6]、郭睿文等[11]進行了相關室內測定及田間試驗。本研究對咪鮮·嘧菌酯、咪鮮胺、丙環唑、唑醚·喹啉銅、吡唑醚菌酯、喹啉銅、嘧菌酯、苯醚甲環唑、呻嗪霉素、啶氧菌酯等10 種藥劑進行了室內毒力測定和田間藥效試驗,發現20%咪鮮·嘧菌酯懸浮劑、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50%唑醚·喹啉銅水分散粒劑、45%咪鮮胺微乳劑對多主棒孢(C.cassiicola)引起的紅陽獼猴桃葉斑病均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可用于病害的防控。但目前貴州省及全國獼猴桃葉片病害已發現具有多種病原菌,可能在獼猴桃生長階段受到多種葉斑病菌侵染,因此在葉斑病防控中應考慮多種病菌的因素,選擇合適的防治藥劑,同時加強對多種病菌的發生規律及致病機制的研究,多方面地進行綜合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