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林昌 蔡秀娟 張成 冉旭東 方正華 袁修堂


摘? ? 要:為探究防治煙草赤星病的有效藥劑,采用田間對比試驗,開展煙草赤星病監測預警及綠色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研究。結果表明,80%波爾多液+200 g/L氟唑菌酰羥胺·苯醚甲環唑(美甜)SC對煙草赤星病的防效為80.50%,防控效果優于40%菌核凈。在綠色防控要求下,建議在煙葉生產中使用80%波爾多液+200 g/L氟唑菌酰羥胺·苯醚甲環唑(美甜)SC藥劑,提高防治效果,保障煙葉生產安全。
關鍵詞:煙草生產;赤星病;藥劑
文章編號:1005-2690(2023)10-0019-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435.72? ? ? ?文獻標志碼:B
基金項目:福建中煙貴州基地單元高品質上部煙葉開發技術集成研究與應用(2021350000340504)。
作者簡介:毛林昌(1980—),男,仡佬族,貴州銅仁人,本科,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為現代煙草農業技術推廣。
通信作者:袁修堂(1973—),男,漢族,福建廈門人,本科,經濟師,研究方向為煙草采購及相關農業技術。
沿河縣是貴州省煙葉主產區之一。2022年以來,沿河縣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以“聚焦穩煙區穩煙農、聚焦質量提升、聚焦產業融合發展”為重點,確保煙農收入,助力鄉村振興。
煙葉生長過程中會感染各葉斑類病害,煙草赤星病是影響沿河縣煙葉生產的主要病害之一。煙草赤星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喜高溫高濕環境,具有潛育期長、傳染快、危害大、難治愈等特點[1-2]。煙草赤星病會使葉片出現褐色病斑,嚴重時會造成葉片焦枯破裂、殘破不全[3],煙葉外觀質量受損、喪失烘烤價值,內在化學成分不協調,影響煙葉品質[4]。
目前,對于煙草赤星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有農業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措施及化學防治措施[5]。采用化學藥劑防治是煙葉生產中常用的手段,但長期大量使用菌核凈等藥劑,導致赤星病菌產生了抗藥性[6],易使農藥殘留超標,對環境造成污染。
為有效防治煙草赤星病,提升沿河縣煙葉質量與產量,保障當地煙葉生產可持續發展,開展防治煙草赤星病的監測預警及綠色防控技術研究,對比分析不同種藥劑對煙草赤星病的防控效果。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及時間
試驗地點在貴州省銅仁市沿河縣曉景鄉吳家村,坐落于山腰,地勢較高,經度108.542 71°,緯度28.348 48°,海拔911 m,土壤以黃壤為主,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試驗時間為2022年6—9月。
1.2 試驗材料
烤煙品種為云煙87,試驗藥劑有40%菌核凈WP、80%波爾多液和200 g/L氟唑菌酰羥胺·苯醚甲環唑(美甜)SC。
1.3 試驗設計
采取隨機區組試驗設計,試驗總面積為6.67 hm2。針對煙草赤星病的防治設置3個處理。處理1,不施藥對照,對該區不進行防控;處理2,施用40%菌核凈WP 3次;處理3,施用80%波爾多液1次、200 g/L氟唑菌酰羥胺·苯醚甲環唑(美甜)SC 2次。施藥時間為2022年6月21—22日、7月5—6日、7月16—17日。各處理烤煙生產管理措施均相同,按當地優質煙生產標準進行。
1.4 調查統計
每個處理進行定點定株調查,調查4個點,每點調查5株,共調查20株,分別在第2次施藥前、第2次施藥后10 d、第3次施藥后10 d調查,共調查3次。調查各處理的各級病葉數,計算出病情指數和病葉率。
煙草赤星病病害分級標準以葉片為單位,分析病斑面積占葉片面積的占比,0級為全葉無病,1級為<1%,3級為2%~5%,5級為6%~10%,7級11%~20%,9級為>21%。煙株發病率和病情指數計算公式如下。
煙株發病率=病株數/調查總株數×100%(1)
病情指數=[Σ(各級病株數×相對病級值)/(調查總株數×最高級值)]×100(2)
2 結果與分析
2.1 各處理煙草赤星病病情
2.1.1 第2次施藥前病情發生調查
由表1可知,對照區的病情指數和病葉率最高,常規防控區的病情指數和病葉率分別為0.15和1.38%,小于綠色防控區的病情指數和病葉率分別為0.20和1.83%。
表明烤煙生長期不施用化學農藥無法抑制煙草赤星病,施用40%菌核凈和80%波爾多液+200 g/L氟唑菌酰羥胺·苯醚甲環唑SC均對煙草赤星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在第2次施藥前,常規防控的防治效果較優于綠色防控。
2.1.2 第2次施藥后10 d病情發生調查
由表2可知,第2次施藥后10 d,各處理都有零星的病斑,病斑等級最高為1級,烤煙發病較輕,對照區病斑葉數最多,為34片,在所有處理中發病最高,其他處理發病率接近。
對照區的病情指數和病葉率遠高于常規防控區和綠色防控區,常規防控區和綠色防控區的病情指數和病葉率防治效果相當。第2次施藥后,施藥區與不施藥區的病情指數和病葉率具有明顯的差異性變化,表明化學藥劑對防治煙草赤星病具有重要作用。
2.1.3 第3次施藥后10 d病情發生調查
由表3可知,對照區的病情指數和病葉率最高,分別為4.41和39.71%,綠色防控區的病情指數和病葉率分別為0.86和7.75%,低于常規防控區。隨著藥劑施用次數增加,80%波爾多液+200 g/L氟唑菌酰羥胺·苯醚甲環唑SC的防效優于40%菌核凈。
2.2 調查數據分析
由表4可知,施藥后病情指數和病葉率存在差異。處理1第2次施藥后10 d的病情指數和病葉率分別比第2次施藥前增加1.85、16.68%,第3次施藥后10 d的病情指數和病葉率分別比第2次施藥后10 d增加4.09、36.85%。處理2第2次施藥后10 d的病情指數和病葉率分別比第2次施藥前增加0.35、3.14%,第3次施藥后10 d的病情指數和病葉率分別比第2次施藥后10 d增加0.45、4.05%。處理3第2次施藥后10 d的病情指數和病葉率分別比第2次施藥前增加0.34、3.05%,第3次施藥后10 d的病情指數和病葉率分別比第2次施藥后10 d增加0.32、2.87%。
2.3 防治效果
由表5可知,第2次施藥后10 d處理2和處理3的防效分別為76.96%、75.12%。第3次施藥后10 d處理2和處理3的防效分別為78.46%、80.50%。可見,處理2防效較好,處理3防效最好。
3 結論
通過田間對比試驗發現,常規防控和綠色防控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使用40%菌核凈對煙草赤星病進行常規防治的持續性較差,不及80%波爾多液+200 g/L氟唑菌酰羥胺·苯醚甲環唑SC的防治效果。
眾多學者對煙草赤星病防治措施進行深入研究,李宏光等(2012)[7]研究表明,施用40%菌核凈500~800倍液防治煙草赤星病的效果可達70%以上,藥效較為穩定。盧江等(2020)[8]通過試驗發現,菌核凈+農藥噴霧助劑有助于加強防治效果。趙湘江等(2016)[9]指出,噴施波爾多液對赤星病的防治效果顯著。
在本試驗中,由于長期大量使用和不合理使用菌核凈,導致菌株產生抗藥性,農藥殘留量較高,嚴重影響了煙葉品質[10]。波爾多液是一種優良的保護性殺菌劑,廣泛應用于真菌性病害、卵菌病害及細菌病害的防治中,黏著力強,不易被雨水沖刷,持效期在15 d左右,不易產生抗藥性,成本較低。氟唑菌酰羥胺·苯醚甲環唑具有內吸傳導性較好、持效期長的特性[11-13]。
分析本試驗數據可知,80%波爾多液+200 g/L氟唑菌酰羥胺·苯醚甲環唑SC的防治效果最佳。煙草赤星病的發生與烤煙品種、田間管理、栽培措施、氣候條件等因素有一定的相關性。相關人員應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更深層次的研究,篩選出高效、安全、環保的藥劑,保障煙葉生產安全,實現煙葉保質增效[14-15]。
參考文獻:
[1]畢思強,張志平.淺談煙草赤星病的防治[J].山西農經,2018(17):70.
[2]李自林,秦娜,趙宇霞,等.幾種藥劑對煙草赤星病的防治效果[J].安徽農業科學,2022(6):125-128.
[3]楊梅.煙草赤星病的發生及綜合防治研究進展[J].現代農業科技,2019(1):120,122.
[4]楊菀彤,許靈杰,徐健,等.基于精益生產的黔東南煙草赤星病防控關鍵問題調查與對策[J].浙江農業科學,2022(10):2368-2371,2376.
[5]黃玲.煙草赤星病發病規律及防治措施[J].云南農業,2018(10):68-70.
[6]朱宇航,黃思洋,陳華保,等.煙草赤星病防治藥劑的篩選[J].煙草科技,2019(5):14-19.
[7]李宏光,周志成,鐘權,等.7種藥劑防治煙草赤星病的田間藥效試驗[J].湖南農業科學,2012(16):28-29.
[8]盧江,李長權,劉文通,等.煙草赤星病綠色防控技術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20(4):102-103.
[9]趙湘江,韓中波,焦彥波,等.波爾多液在煙草生產中的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16(4):148-149.
[10]田亮,郭勁,張旭飛,等.不同藥劑對煙草赤星病和靶斑病的防控效果[J].農技服務,2022(5):50-53.
[11]許琳.拮抗菌SZF2和SZF7的發酵及對煙草赤星病的防治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06.
[12]方敦煌.防治煙草赤星病根際芽孢桿菌的篩選及其抗菌物質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07.
[13]王建文.煙草赤星病對煙葉化學成分的影響及綜合防治試驗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1.
[14]周建國.防治煙草赤星病藥劑篩選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2.
[15]楊德政.煙草赤星病生防菌篩選及防治效果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