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夢楠 韓敏 梁超 蘇琳
摘? ? 要:文章分析了品種選擇、精細整地、科學施肥、機械精播、合理密植、田間管理、適時收獲等青貯玉米高產(chǎn)高效栽培技術(shù)要領(lǐng),為青貯玉米良種配套良法、提高青貯玉米種植效益提供技術(shù)參考。
關(guān)鍵詞:青貯玉米;高產(chǎn)高效;栽培技術(shù)
文章編號:1005-2690(2023)10-0040-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548? ? ? ?文獻標志碼:B
作者簡介:楚夢楠(1986—),女,漢族,陜西韓城人,本科,初級農(nóng)藝師,研究方向為農(nóng)業(yè)科技宣傳、培訓及推廣。
青貯玉米是應用專用青貯品種在乳熟期至蠟熟期進行全株收獲、機械切碎,可以在短期獲得較多青綠莖稈、葉片、未完全成熟果穗,經(jīng)封閉高溫發(fā)酵制成青貯飼料,可長時間保存,解決了冬、春季節(jié)青綠飼料缺乏的問題。青貯飼料具有顏色青綠、氣味酸甜芳香、柔嫩多汁、適口性好、營養(yǎng)豐富、消化率較高、飼喂效果好等特點,對調(diào)整種植結(jié)構(gòu)、糧改飼、種養(yǎng)殖相結(jié)合等方面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1]。
1 青貯玉米品種與普通玉米品種的區(qū)別
1.1 從品種選育方面看
普通玉米品種選育要求低稈、抗倒伏、株型緊湊、耐密、產(chǎn)量高、早熟、脫水快、軸細、粒深,適宜機械化收獲。青貯玉米品種要求稈高、稈粗、葉大、葉多、生物產(chǎn)量高、持綠性好、抗倒伏、營養(yǎng)豐富、適口性好,適宜機械化播種收割。
1.2 從品種用途方面看
青貯玉米品種以在短期間獲得青綠莖稈、葉片、未完全成熟果穗,并經(jīng)封閉高溫發(fā)酵制成青貯飼料,是飼喂牛、羊等牲畜的飼料來源。普通玉米品種以收獲玉米籽粒為主,既能用于養(yǎng)殖業(yè)配合飼料,又能食用,秸稈可用于飼草、秸稈還田、培肥地力等。
1.3 從品種生長發(fā)育特性方面看
普通玉米品種生長后期,植株葉片、果穗苞葉會發(fā)黃變白,一般在籽粒乳線完全消失、黑層出現(xiàn)后機械化收獲脫粒。青貯玉米品種植株高大、持綠性好,一般在玉米籽粒乳熟末期至蠟熟前期收割,此時全株生物產(chǎn)量高,青貯營養(yǎng)價值最佳[2]。
2 青貯玉米品種的特點
2.1 生物產(chǎn)量高
青貯玉米植株高大、莖粗、葉繁茂,生長勢強,植株保綠性好,抗倒伏[3],一般生物產(chǎn)量可達57 000~60 000 kg/hm2。
2.2 莖葉營養(yǎng)豐富
玉米秸稈曬干后養(yǎng)分可損失20%~30%,而青貯后僅損失5%~8%。青貯玉米全株營養(yǎng)較為全面,富含糖類、蛋白質(zhì)、維生素、粗脂肪、粗纖維和無氮浸出物等營養(yǎng)物質(zhì)。
2.3 適口性好
青貯玉米全株直收青貯發(fā)酵后,顏色依然青綠、柔嫩多汁,氣味酸甜芳香,易消化,適口性好,能增強牛、羊食欲。
2.4 保存時間長
玉米乳熟末期全株直收并經(jīng)封閉高溫發(fā)酵制成青貯飼料,可以長時間保存,一年四季可均衡供應,是解決牛、羊、鹿等所需青粗飼料的有效途徑。
3 青貯玉米與普通玉米種植效益比較
3.1 青貯玉米種植成本及經(jīng)濟效益
推廣種植青貯玉米需備種子37.5 kg/hm2,種子成本1 125元/hm2,種肥成本270元/hm2,追肥成本2 700元/hm2,除草劑300元/hm2,農(nóng)藥300元/hm2,機械整地播種成本900元/hm2,玉米拔節(jié)期、大喇叭口期2次灌溉成本1 350元/hm2,間定苗、追肥、灌溉、噴藥人工勞務投入2 250元/hm2,種植青貯玉米生產(chǎn)成本共計9 195元/hm2。
青貯玉米的利用率高,果實、莖稈和葉片都能被充分利用。專用青貯玉米品種生物產(chǎn)量一般為57 000~60 000 kg/hm2,目前機械全株收割飼草價格為0.32元/kg,青貯玉米種植收益為18 240~19 200元/hm2,減去生產(chǎn)成本9 195元/hm2,種植青貯玉米凈收益為9 045~10 005元/hm2,經(jīng)濟效益較為明顯。
3.2 普通玉米種植成本及經(jīng)濟效益
種植普通玉米需備種子37.5 kg/hm2,種子成本為1 125元/hm2,種肥成本270元/hm2,追肥成本2 700元/hm2,除草劑300元/hm2,農(nóng)藥300元/hm2,機械整地及播種成本900元/hm2,機械收獲成本1 500元/hm2,玉米拔節(jié)期、大喇叭口期2次灌溉成本1 350元/hm2,間定苗、追肥、灌溉、噴藥、脫粒、晾曬人工勞務成本4 500元/hm2,種植普通玉米生產(chǎn)成本為12 945元/hm2。
普通玉米只是收獲玉米籽粒,一般田間產(chǎn)量為7 500~8 250 kg/hm2,玉米籽粒價格為2.3元/kg,普通玉米生產(chǎn)效益為17 250~18 975元/hm2,減去生產(chǎn)成本12 945元/hm2,種植普通玉米凈收益為4 305~6 030元/hm2。
綜上,普通玉米比青貯玉米凈收益少3 975~4 740元/hm2。
4 播前準備工作
4.1 選擇優(yōu)良品種
4.1.1 因地制宜,科學選種
選擇區(qū)域玉米品種布局中的主推品種,種子推廣部門每年選擇引進一大批優(yōu)良品種,開展引種試驗篩選、區(qū)域展示、大田生產(chǎn)示范,鑒定引入品種的適應性、抗逆性、豐產(chǎn)性,篩選出適宜區(qū)域種植的主推品種是審定通過適宜區(qū)域種植的品種,是優(yōu)中選優(yōu)的品種。韓城青貯玉米推廣種植興民3388、秦鑫630、晉單青貯42、屯玉青貯50、興民28、秋潤100、登峰705等專用品種。
4.1.2 優(yōu)化品種,合理搭配
農(nóng)業(yè)合作社、家庭農(nóng)場由于種植面積規(guī)模化,要推行早、中、晚熟品種合理搭配,避免種植品種單一化,一般要選1個主推的中熟品種,搭配2~4個早熟或晚熟主栽品種。這樣的品種布局,可以延長品種適宜青貯收割期,成熟一片收割一片,實現(xiàn)種植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均衡增產(chǎn)。
4.1.3 良種和良法相結(jié)合
選擇青貯玉米品種時要熟悉和掌握所選品種的特征特性、適宜區(qū)域、栽培要領(lǐng)、生育期、抗逆性、抗病性、產(chǎn)量表現(xiàn)等,做到良種和良法相結(jié)合,才能充分發(fā)揮良種的增產(chǎn)優(yōu)勢。
4.2 種子處理
一是在玉米播種前選擇晴朗的天氣,在地面鋪棚布,把種子均勻地攤在棚布上,連續(xù)翻曬、晾曬種子1~2 d,通過紫外線殺死附著在種皮上的病菌,促進種子后熟和酶的活動,降低種子含水量,從而提高種子發(fā)芽勢和發(fā)芽率。二是玉米播種前選用17%種衣劑13號,按藥、種1∶40的比例混合,通過專用包衣機械或人工途徑在種子外面均勻包裹1層藥劑。包衣種子播種后,種衣劑在種子周圍形成防治病蟲的保護屏障,使種子消毒和防治病原菌侵染,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蟲。
4.3 播前精細整地
青貯玉米品種植株高大、根系發(fā)達,需水、需肥量比較大,在播種前應用機械深耕技術(shù)對田塊進行機械滅茬、平茬、滅除雜草、精細整地,目的是滅除和深埋蟲卵、病原體,翻曬耕層土壤,一般耕深不能低于25 cm,達到土壤疏松、土層深厚、透氣性好、有機質(zhì)含量豐富、無漏耕、無土塊、上虛下實,提高土壤蓄水、保水、保肥能力。
4.4 施足基肥
青貯玉米持綠性能好、生物產(chǎn)量高,對養(yǎng)分的需求量也較大,基肥應以農(nóng)家有機肥或生物有機菌肥為主,基肥一般要深施土壤18~25 cm,施入農(nóng)家有機肥22 500~37 500 kg/hm2或者生物有機菌肥750~900 kg/hm2,同時配合施用一定量的復合化肥,一般施入純氮270~330 kg/hm2、純磷120~150 kg/hm2、純鉀150~180 kg/hm2。施肥后機械旋耕、耙平、磨細,達到地平、無雜草、無土塊,符合一播全苗要求。
5 適期播種
玉米機械精量播種進度快、效率高,有利于夏玉米搶時早播,機播種子直接播種在濕土上,做到一次播種保全苗,精量播種可使種子分布與規(guī)定的行、株距一致,保苗率高,易達到合理密植的要求。
玉米機械精量播種深度一般控制在3~4 cm,有利于早出苗,易培育壯苗。如果是硬茬機械播種,機播時應適當播得深一些,一般以4~5 cm為宜。
選擇播種的種子應大小基本一致,色澤黃亮。在確定合理種植密度的前提下,一般機械精量播種播量為37.5~45 kg/hm2,粒播種子播量為82 500~93 000粒/hm2。
6 田間管理
6.1 化學除草
目前,玉米田間化學除草一般以玉米播后出苗前田間封閉除草為主、出苗后田間除草為輔。應根據(jù)地力水平、管理水平、灌溉條件選用除草技術(shù)。
6.1.1 苗前封閉除草
玉米播后出苗前,田間封閉除草可選擇40%阿特拉津懸浮劑3 750~4 500 mL/hm2。苗前田間封閉除草是在玉米3葉1心時用藥。配藥時,先在容器中注水300 kg/hm2,加入90%的藥劑,再注水150 kg/hm2并加入剩余藥劑攪勻,灌入噴霧器后再次攪勻。
噴藥時,種植人員應在田間倒退行走,邊走邊持噴桿左右移動,噴頭霧化均勻噴霧,地頭、邊行都要噴到,切記不能重噴、漏噴。
6.1.2 玉米出苗后除草
玉米出苗期化學除草可選擇4%煙嘧磺隆懸浮劑1 500 mL/hm2。在玉米苗后3~4葉期、雜草2~3葉期噴除草劑,一般原藥按使用量兌水450 kg/hm2,采用二次稀釋法配藥進行田間噴霧,噴藥時間應選擇在10:00前和16:00后,無風或風小時施藥。
6.2 間苗、定苗
為培育壯株,間苗宜早進行,當玉米葉片達到3~4片葉時應及時間苗,做到“四去四留”,即去弱留壯、去小留齊、去病留健、去雜留純,苗不足要及時補苗。
6.2.1 及早疏苗、間苗
為了保證玉米田間有足夠的株數(shù),如果種子發(fā)芽率高達92%以上,玉米苗過分擁擠,株間根系相互交錯,玉米苗相互爭肥、爭水、爭光,容易出現(xiàn)大小苗現(xiàn)象。當玉米生長到3~4片葉時,應及早疏苗、間苗,避免幼苗相互擁擠、遮光,節(jié)省土壤養(yǎng)分和水分,培育生長整齊一致的壯苗。
6.2.2 留苗密度要適宜
合理密植是玉米高產(chǎn)的基礎,緊湊型、抗倒伏能力強的品種宜密,平展型、抗倒伏能力差的品種宜稀,定苗時可依據(jù)推薦的密度確定株距。一般情況下,緊湊型、耐密、抗倒伏能力強的品種適宜密度為67 500~75 000株/hm2,半緊湊型品種適宜密度為60 000~67 500株/hm2,平展型品種適宜密度為52 500~60 000株/hm2。
6.2.3 適時定苗
玉米生長至5~6片葉時要定苗,定苗要掌握去弱留強、間密留勻、間小留壯的原則,徹底間除矮小苗、黃葉苗、蟲侵苗、病害苗及雜苗,選留苗大小一致、植株生長均勻、葉片濃淥的壯苗,缺穴、斷壟處可在相鄰穴留雙苗,以保證田間足夠的株數(shù)。
6.3 中耕培土除草
一般玉米苗期中耕1次,疏松土表,提高地溫;拔節(jié)期結(jié)合間苗、定苗中耕1次,破除板結(jié),達到蓄水保墑作用,能促使地上節(jié)根產(chǎn)生和下扎,增強植株抗倒伏能力。
6.4 及時追肥
6.4.1 追施玉米拔節(jié)肥
玉米拔節(jié)肥也叫攻稈肥,一般可追施尿素75~150 kg/hm2,可促進玉米根、莖、葉生長,促進雄穗、雌穗生理分化。
6.4.2 追施玉米大喇叭口肥
玉米大喇叭口肥也稱攻穗肥,玉米拔節(jié)至大喇叭期是玉米根系吸收營養(yǎng)成分的高峰期,玉米在這一生育階段既有營養(yǎng)生長也有生殖生長,因此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追肥、灌水尤為重要。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50~225 kg/hm2,可促進雄穗、雌穗生理分化、同步生長,提高葉片光合物質(zhì)積累和輸送。
6.4.3 追施玉米灌漿肥
玉米灌漿肥也稱攻粒肥,一般在授粉后期追施尿素75~150 kg/hm2,可補充植株營養(yǎng)物質(zhì)供應,保障和延長穗上部葉片的持綠性及葉片功能期,防止植株早衰,起到保粒、增粒重、增加產(chǎn)量的作用。
6.5 玉米適時灌溉
玉米播種出苗后,玉米苗期植株較小,耐旱、怕澇,一般情況下可以不澆水,只需中耕松土。進入玉米拔節(jié)期后,植株生長旺盛,雄穗和雌穗開始分化,需水量逐漸增加,墑情不足時,應及時澆水。玉米大喇叭口期是生長旺盛期,也是需水臨界始期,此期干旱會遭遇“卡脖旱”。玉米抽雄開花期前后必須灌足水,不能“等天靠雨”,否則就會減產(chǎn)。玉米籽粒灌漿期間應視地墑情況及時灌水,維持表土疏松,保持3 cm以下土壤濕潤。
6.6 玉米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shù)
6.6.1 清除田間地頭雜草,破壞害蟲的棲息場所
結(jié)合播前整地,選用50%乙草胺乳油+72% 2,4-D丁酯乳油滅除田間四周、地頭、渠旁的雜草,破壞害蟲的棲息場所,切斷病蟲寄生病原體,減少田間病蟲的積累。
6.6.2 玉米穗期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shù)
玉米穗期的病害主要有紋枯病、褐斑病、莖腐病等,蟲害主要有玉米螟、蚜蟲、薊馬等。要加強栽培管理,及時清除病株,減少再侵染源,用辛硫磷殺蟲顆粒劑撒施心葉防治玉米螟,用吡蟲啉噴霧防治蚜蟲、薊馬等,噴施井岡霉素防治紋枯病,用三唑酮防治褐斑病。
6.6.3 玉米花粒期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shù)
花粒期葉部病害有絲黑穗病、瘤黑粉病、莖腐病,此時田間玉米高大密集,加之夏季酷熱高溫,一般是加強田間管理,及時灌溉,提高植株抗病蟲害的能力。
7 適時收獲
青貯玉米一般適宜收割期為乳熟末期至蠟熟初期,乳線處于1/3~1/2時適期機械收割,收獲過早植株含水量高、干物質(zhì)低,收獲過晚水分降低,不易壓緊,導致青貯玉米發(fā)霉變質(zhì),品質(zhì)下降,降低經(jīng)濟效益。
參考文獻:
[1]郝林峰,吳玉峰,張利珍,等.青貯玉米高產(chǎn)高效栽培技術(shù)要點[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6(8):47-48.
[2]何曉亮.青貯玉米高產(chǎn)栽培技術(shù)要點[J].農(nóng)技推廣,2014(4):49.
[3]劉淑華,馮志茹,孫麗楠,等.對4個青貯玉米品種的高產(chǎn)栽培試驗初報[J].華北農(nóng)學報,2006,21(Suppl 3):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