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一平

黃河哺育了千千萬萬中華兒女,延續了幾千年優秀文化,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保護與傳承黃河文化是時代賦予每個人的責任與義務,我們應該具備承擔責任的意識與勇氣,明確自身定位,理解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與精神內涵,堅定文化自信,讓黃河文化始終光芒四射。
河南省保護與傳承黃河文化的意義
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是國家的根之所在,是推動民族發展的基礎。堅定文化自信作為“四個自信”之一,是建設文化強省及文化強國的底氣,它讓文明賡續,讓優秀文化得以傳承,讓人們挺起脊梁。在漫長的時代演變中,夏商周王朝、開辟絲綢之路的西漢、“公私倉廩俱豐實”的大唐盛世都蘊含著獨特的文化內涵。眾多王朝選擇在黃河流域定都,中國“八大古都”中有五個在黃河流域,“四大發明”和孔孟等賢人均誕生于黃河流域。在中華文明發展與傳承過程中,黃河流域始終處于中心,只有深度感知黃河文化內涵,體會黃河文化所具備的時代價值,才能領悟黃河文化的魅力,堅定文化自信,明確前進方向,創新性地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樹立文化榜樣
在沿黃9省(區)中,黃河河南段處于特殊地位,對于保護黃河文化具有獨特的意義。洛陽、鄭州、安陽、開封,中國八大古都中的四個,均位于河南,河南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核心展示區。黃河河南段有形式多樣的地理景觀,如地上懸河與游蕩型河道,還有典型的大型水利工程,如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另外,河南作為千年治黃的主戰場、沿黃經濟的集聚區、黃河文化的孕育地和黃河流域生態屏障的支撐帶,應承擔更大職責、樹立榜樣作用。
促進文明建設
河南省將保護黃河流域生態文化作為支撐,持續推進城市經濟與生態文明建設。保護黃河流域生態文化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發揮聯動作用,聯合沿黃省(區)進行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規劃,升級黃河流域的生態系統。近幾年,河南省加速經濟結構轉型,積極構建循環經濟與環境保護循環發展體系,促進生態經濟發揮輻射作用,連帶周邊地區經濟獲得一定增長。這種以點帶面保護與治理黃河、創建以河南省為核心的生態保護圈行為,有利于促進文明建設。
推動經濟發展
黃河流域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是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動力,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貫徹落實下,人們形成重視黃河流域生態文明的意識,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構建起綠色生活氛圍,推動了低碳產業的轉變,從而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河南省保護與傳承黃河文化存在的問題
生態文明意識相對淡薄
隨著相關政策的落實,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但公眾的生態文明意識相對淡薄,仍然是環境保護中的基礎問題。近年來,國家加大力度培育人民生態文明意識,積極幫助公眾樹立生態價值觀,但由于各種原因,部分公眾的生態文明意識相對淡薄,對生態的認知僅僅停留在表面,沒有感受到生態文明的內涵與時代價值,缺乏對自然界的敬畏心理,甚至出現為了追求利益而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
協同發展格局尚未形成
從當前狀況分析,河南省在保護與傳承黃河文化過程中,尚未有效聯動社會大眾,政府主導、公眾參與的合力結構還不夠完善。有關政府針對黃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制定了相關政策,加大了保護與弘揚黃河文化的力度,但忽略了各單位與公眾的作用,影響了其他主體保護黃河流域生態的能動性。另外,河南省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而一些公眾側重于享受生態文明效益,自身的參與程度卻很低;政府與公眾的溝通渠道不夠暢通,公眾無法準確地向政府傳達訴求、建議等,協同發展的格局尚未形成。
宣傳力度有待提升
河南省對黃河文化的宣傳力度,以及相關項目的引領度不足。主要表現在新興媒體推送的視頻大多與美食、音樂、游戲等主題有關,缺乏黃河文化內容。另外,借助媒體技術宣傳保護與傳承黃河文化時,在流量的影響下會產生真假難辨的情況,導致保護和傳承黃河文化的宣傳效率低下。
文化融入生活不足
文化的本質是精神符號,必須通過一定載體與平臺才能呈現出來。文字是展示文化的基礎載體,除文字之外,還能通過遺跡、典籍或文物等表達文化。因此,在保護與傳承黃河文化的過程中必須借助多樣化文化載體,將文化融入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讓更多民眾產生主動了解黃河文化的意識,從而主動挖掘生活中的黃河文化。河南省有關部門對黃河文化在人們生活中的融入重視不夠,引領公眾思考生活中的黃河文化力度不足,長此以往,公眾只關注政策而忽視日常,不利于黃河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河南省保護與傳承黃河文化的措施
整合現有資源,宣傳特色文化
河南省應積極改革保護與傳承黃河文化模式,自主落實人才強省戰略,引進并培養大量高端人才,帶領高端人才為河南省的發展貢獻力量。構建以河南為中心的完善的動力系統,借助城市所發揮的引擎作用,主動與沿黃的中心城市建立合作關系,優化規劃布局,促進動力系統的高質量發展;積極落實鄉村振興、城鄉統籌發展等戰略,加大投入民生事業的資本,保障人民安居樂業。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組織多樣化文化活動、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為目標,拓展弘揚、宣傳黃河文化的渠道,將黃河文化打造成河南省的亮麗名片。加大宣傳和傳承黃河文化的力度,呈現黃河流域憂患性與福祉性并存的特征,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堅定文化自信,從而為實現“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有效完成挖掘、保護非遺文化的工作,提前為黃河文化申遺做好準備,培育更多非遺傳承人。整理文化資源,挖掘資源優勢與發展規律,建設國家級黃河生態公園。利用先進的考古技術與數字化技術,確保挖掘黃河文化的同時,最大程度上保護文化,開發具有黃河文化標識的項目,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黃河文化,加深對黃河文化精神內涵的理解。
文旅融合發展,提升經濟效益
促進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構建完善的現代化文化產業體系,加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文化與旅游行業的相互滲透,是文旅融合的發展方向。在保護黃河文化的基礎上,河南省應創建符合黃河文化與河南省地域特征的文旅產品,積極打造龍頭品牌,形成品牌帶動效應。如,借助黃帝故里文化源頭、尋根之地的特征,舉辦祭拜活動,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加大對黃帝故里的宣傳,構建集高端化、智能化、網絡化于一體的宣傳格局,尤其要重視每年的拜祖大典,以長遠角度規劃,提升文化品位;加大黃帝文化宣傳力度,加強黃河文化的美譽度與知名度,提升以黃河文化為基礎的旅游產業的競爭力,進而提升經濟效益。深入探究黃河文化旅游地帶的歷史弧線,從歷史長河的重大事件、社會發展轉折、生產力變化等多個方面與現代黃河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如將歷史遺跡、古堡、古鎮、古建筑與現代重大建設成果相整合,挖掘風俗習慣、當地禮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整理成旅游帶的歷史弧線,為游客帶來多樣化的旅游體驗。
強化生態責任,保護文化資源
河南省應積極提升公眾的環保意識,引導公眾自我強化環保思想與環保行為,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效率。政府與公眾群體在環境保護實踐中扮演著不同角色、承擔著不同責任,因此,不同角色所形成的環保意識也各不相同。河南省要明確各部門的職能與自身的責任定位,通過各種節日慶典或組織多樣化社會公益活動宣傳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提升公眾對保護與傳承黃河文化的認同感,高質量打造河南省的綠色名片,保護文化資源。
借助媒體技術,加大文化傳播
全媒體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與生活模式,讓信息傳播更具便捷性與廣泛性,信息傳播效果大大提升。特別是主流媒體具有很強的影響力與引領力,擁有廣泛的受眾群體,有效提升了黃河文化的覆蓋率。有關部門應借助新媒體技術,創新傳播與弘揚黃河文化的渠道,讓傳播過程更具趣味性與豐富性。通過發送文章、制作圖片或短視頻等多種途徑,將黃河文化投放至學習強國、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多個平臺,實現與公眾的互動。如,河南衛視于2022年春晚播放的《黃河泥娃》節目,以童趣形式引發公眾的文化共鳴,使公眾進一步了解了黃河文化帶來的福祉。
綜上所述,相關部門應認真總結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涵,構建具有黃河文化特色的價值體系;挖掘黃河文化所蘊含的典型特征與歷史資源,正視保護與傳承黃河文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運用創新理念加強改革、實踐,使黃河文化不斷綿延發展。
(作者單位? 河南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