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潔


黃河流域作為中華文明的起源地,誕生了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民間泥塑藝術便是其中一種。黃河流域民間泥塑藝術作為一種接近原生態的藝術形式,具有直觀的藝術表現力、別具一格的民俗氣息、深厚凝重的文化底蘊,彰顯了黃河流域人民樸實、勤勞的性格特征與含蓄、內斂的情感表達方式。
美術學視野下的黃河流域民間泥塑藝術探源
色彩亮麗,極具表現力
白、紅、青、黃、黑是泥塑藝術中較為普遍使用的顏色,具有較強的裝飾性。
黃河流域民間泥塑多選擇具有豐富寓意的動物形象,比如獨角獸、麒麟、老虎等,這些動物形象在代代相傳后已經在人們腦海中逐漸形成了較為典型的形象表征。這些動物形象以鮮艷的白、紅、黃、綠等接近真實形象的顏色為主,富有生命力。在具體繪畫創造上,又多以穩重的黑色作為鋪底材料,由此形成對比強烈的視覺效果。
在泥塑藝術漫長的發展進程中,黃河流域民間泥塑始終保持著黃河流域特有的泥土氣息,不加渲染,以原始古樸為特色,傳遞著最原始的鄉土氣息。比如,河南??h最具代表性的民間泥塑——泥咕咕,色彩表達以簡樸自然、少而精為創作原則,“上色不要多,多了要砸鍋”。黃河流域民間泥塑簡單隨意但又不失古樸絢麗的色彩,充分彰顯了黃河流域人民的審美趣味與大眾的喜好,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黃河流域民間泥塑源自人們的日常生活,在遵循藝術表達的基礎上融入了人們的主觀情感因素。因此,黃河流域不同地區的民間泥塑藝術表達各有特色。以河北與山東為例,河北以樸實為主要特征,在民間泥塑藝術創作上多選擇簡潔古樸的造型,用色上保持黃河流域普遍的明快色彩,如河北玉田泥塑;多以小型玩具為主,具有較強的實用性。而山東則以豪爽灑脫為主要特征,如山東濱州惠民泥塑,其在色彩表達上更具開放性,大膽潑辣,除常用亮麗顏色外,還經常使用大紅、大綠等顏色以形成大面積的色塊對比,呈現出自由活潑的視覺特點。
造型古樸,貼近生活
造型設計是民間泥塑藝術主題表達的主體內容。黃河流域因其歷史悠久的黃河文化與農耕文明,泥塑藝術整體呈現出造型古樸、貼近生活的特征。
首先,這些作品通常具有濃厚的中原鄉土生活氣息。受歷史影響,英雄人物是黃河流域民間泥塑造型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對戰馬與騎馬征戰的英雄人物的塑造,常以夸張簡練為特征,人物的四肢幾乎被省略,重點表現雄厚渾實的馬尾、馬鬃,以及人物堅定直立的身軀,藝術手法嚴謹,詳略得當,塑造出人物的威武與豪情。
其次,作品主題多表現民間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民間泥塑作品有多重功能,不僅是重要的裝飾物,還具有較強的實用價值。一方面,泥塑多是黃河流域民眾在農閑之余就地取材制作而成,造型上也具有隨意性。另一方面,泥塑具有明顯的趣味性,所以多選擇與兒童生活緊密聯系的造型,比如動物類、花草類。所以,黃河流域的民間泥塑藝術扎根于人們日常生活的土壤之中,兼具審美性與實用性。
最后,黃河泥塑造型設計呈現出程式化特征。黃河流域泥塑藝術源自民間,經過人們的代代相傳形成了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程式化設計特征,這表現在各地特色化的泥塑藝術作品都具有不成文的基礎造型。比如,河南??h的泥咕咕裝飾一般以花草植物為主,具有古樸稚拙的特點,這一方面是由于黃河流域歷史的傳承性,另一方面也顯示出人們內心深處的文化保守性。
巧妙發聲,栩栩如生
黃河流域民間泥塑巧妙運用蘆葦、竹棍等簡便材料,使泥塑發聲,賦予其鮮活的生命力,呈現出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的表達效果,這是由民間泥塑藝術的商業價值所引發的。過去的民間泥塑藝人將泥塑作為獲取生活物資的一部分,為招攬生意,不斷探索創新更有趣、更有新意的泥塑作品。一些民間藝人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可以將蘆葦做成泥塑作品的底部與背后的葦哨,其因長短、粗細、大小的不同能產生不同的音調與音響,在此基礎上逐漸衍生出具有不同節奏的泥哨,生動傳神。后來,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聲音逐漸成為黃河流域泥塑作品的特色,如河南浚縣的泥咕咕,用嘴吹時會發出“咕咕”的聲音。而在具體創作方面,關于如何發聲已經形成了系統的制作工序,如打洞、備腔、雕刻、扎哨、調試等,并以民間順口溜的形式傳承下來——“扎哨要巧,大孔大,小孔直,一條線,嘟嘟叫兒。”總之,黃河流域民間泥塑藝術作品的聲色結合是其一大特色,反映了黃河流域的人們勤于思考、就地取材、貼近生活的特征。
民俗學視野下的黃河流域民間泥塑藝術探源
由遠古圖騰引發的意象淵源
黃河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具有悠久的歷史,黃河流域民間泥塑以敦實古樸為特色,主題突出,除從日常生活中挖掘創作題材外,還有以遠古時期的圖騰為靈感來源進行的意象表達,給人以神秘、虛幻之感。例如,河南淮陽的“泥泥狗”,其產生于伏羲時代,一開始是人們用于祭祀的原始部落圖騰符號。雖然在后來的文化環境中,這類圖騰表現逐漸減少,但不可否認其對民間泥塑藝術產生了重要影響。還有一類民間泥塑藝術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將遠古圖騰與時代寓意相結合,形成了具有深厚歷史淵源的設計特色。比如,陜西寶雞地區的民間泥塑藝術以虎為題材,一方面是由于這一地區為伏羲部落的生活區域,其部落圖騰與虎相關聯;另一方面, 不同于圖騰設計,虎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虎虎生威”“虎頭虎腦”等寓意,因此這類表示吉祥含義的遠古圖騰憑借其特殊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內涵始終在民間泥塑藝術創作中占據重要地位。
由神話傳說引發的崇拜情感
在上古神話中,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影響最為深遠,不僅傳遞出遠古時期母系氏族的社會信息,更將人們賴以生存的黃土提升到新的高度,由此引發人們對自然、神話的敬畏之情。一是這種以泥造人的思想為黃河流域民間泥塑藝術提供了創作靈感。后期的封建社會已經出現用泥偶代替活人殉葬的方法,泥偶從本質上講也屬于泥塑藝術的一種。比如,陜西寶雞鳳翔靈山的送子娘娘廟中,人們以泥偶娃娃祈求生子。由此可見,由女媧造人這一神話傳說開始,黃河流域內的黃土便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緊密的聯系,隨著歷史的不斷演化,逐漸發展為完整系統的民間泥塑藝術。二是由上古神話逐漸延伸出泥塑的祭祀功能。在神話故事中,女媧與伏羲被奉為始祖和生育之神。因為古代人們對綿延子嗣很看重,所以人們對女媧與伏羲的信仰程度較深,進而產生了更為正式的祭祀制度,為其制作陵墓進行祭拜。
由民間風俗引申的特殊寓意
民間泥塑源自人們的生活。民間風俗的多樣性為黃河流域民間泥塑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現實素材,由民間風俗產生的泥塑具備不同的寓意象征。比如,河南浚縣的泥咕咕便是求子的吉祥物,其選擇麻雀、燕子這類帶有吉祥含義的鳥類形象,寓意多子多福。以兔子代表團圓與平安,以牛代表五谷豐登等。民間泥塑承載著人們的美好祝愿,因此在人生重要的年齡階段中,往往選擇不同的泥塑傳達不同的寓意,如在小孩滿月、周歲時多選擇帶有虎的泥塑,象征虎頭虎腦;新人結婚時多選擇蓮花,寓意早生貴子等。
文化學視野下的黃河流域民間泥塑藝術探源
封建制度壓迫下的內心表達
在沉重的封建制度壓迫下,平安生活成為人民群眾的內心期盼。隨著社會大一統的發展,文化作為控制人們思想的工具備受封建統治者的重視,儒家文化及程朱理學的發展進一步加深了人們的傳統觀念,傳宗接代的傳統觀念逐漸融入其思想中。同時,在古代黃河流域,人們賴以生存的農耕生產力水平低下,自然災害頻發致使溫飽成為最大難題,風調雨順成為生存的基本條件。因此,面對封建制度下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壓迫,黃河流域內的民眾便借助泥塑這一民間藝術形式宣泄情緒,表達內心期盼。
儒家中庸思想和教育思想的滲透
儒家文化在黃河流域廣泛流傳,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人的發展,影響著藝術的發展。第一,儒家思想塑造民眾勤勞、有禮、淳樸的品格。以孔孟之鄉——山東為例,山東人民以豪放熱情、純樸為特征,反映在其創作的民間泥塑作品中,則形成了古樸厚重的藝術特征。他們往往不拘泥于細節刻畫,而旨在以夸張的藝術手法在泥塑藝術中呈現長期積淀的儒家文化。因此,山東的泥塑作品雖然不如南方的泥塑作品精巧,但是山東人仍能以寫實的手法制作出底蘊深厚的藝術作品。第二,儒家中庸思想促進著泥塑藝術的和諧統一。儒家思想以仁為中心,在為人處世上講究中和,即中庸原則,力圖實現一種恰到好處的、不偏不倚的、和諧統一的表達效果。這種思想反映到民間泥塑藝術上就表現為色彩的勻稱和諧、圖形的對稱統一,在中和的藝術形式中體驗美感。例如,山東濰坊高密聶家莊的泥塑多選擇紅、綠兩種顏色作為基礎色調,達到簡潔利落、冷暖對比、和諧統一的藝術效果。第三,儒家教育思想影響泥塑藝術的功能發揮。儒家教育思想意蘊深刻,開啟了中國教育發展之先河,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因材施教、寓教于樂,促使黃河流域的民間泥塑作品多以玩具形式呈現,在發揮娛樂功能的同時發揮其教育功能。
日常生產勞動中的心理慰藉
黃河流域的民間泥塑在源遠流長的民間風俗習慣中呈現出較為固定的寓意象征,表達了人民群眾的內心期盼,是黃河流域無數平凡的民眾日常生產勞動的心理慰藉。從歷史發展情況來看,黃河流域的先民在此發展農耕文明,獲得生存所需,又在與黃河的漫長斗爭中以生命的代價換得平和寧靜的生存環境,如此反復極端的生活環境難免會造成人們心理上的極度不安,這時就急需外在事物作為媒介填補人們的內心缺失,民間泥塑正是作為這樣的一種撫慰人心的存在而誕生的。比如,山東濟南的兔子王泥塑就寄托著人們祈求團圓的美好愿景。這些寄托著人們美好愿望的泥塑更像是情感宣泄的出口,引導人們燃起生活希望的動力。
(作者單位? 永城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