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筱鷗 張岳
河南傳統戲劇表演藝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當今社會,傳統戲劇表演藝術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不僅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更體現了地方文化的特色與精髓。
河南傳統戲劇表演的歷史變遷
自然成長期
從20世紀初到新中國成立,中國的社會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河南的傳統戲劇表演擺脫了政治色彩,進入了自然成長期。在這一時期,河南傳統戲劇表演從農村的高臺廟會走入城市劇院,并得到了快速傳播。豫劇的城鎮化,使得之前衍生出的不同派別得以匯聚一堂,這不僅帶給觀眾絕佳的觀看體驗,還促進著彼此之間的交流和借鑒,使豫劇發展迸發出蓬勃的生命力。在各流派的交流融合中,河南傳統戲劇表演出現了以常、陳、崔、馬、閻等姓氏命名的風格流派,這不僅表明豫劇表演人才輩出,而且也豐富了豫劇表演藝術,進一步推動了河南傳統戲劇表演的發展。此外,豫劇表演還大膽地吸收和借鑒其他劇種的長處。早在民國時期,它就開始了“革除舊習,取法京劇,以為梆劇之模范”的行動,后來成功將具有高度程式性和技巧性的京劇表演藝術融入自身的粗梆戲中。
改革發展期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對戲曲表演藝術的保護和支持,戲曲表演成為社會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戲曲表演藝人的地位得到了很大提升,其創作熱情空前高漲——河南傳統戲劇表演進入了改革發展期。由于當時文化部發出的《關于大力繁榮創作的通知》明確指出,“現在急需創作反映中國當前和近十年來的偉大變革,歌頌中國偉大社會主義建設者的英雄業績的藝術作品”,因此大量現代劇應運而生。在這一時期里,河南傳統戲劇表演在原先創作過的現代劇基礎上又吸收了蘇聯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戲劇體系,創作出了一系列優秀的現代戲作品。同時,河南省也成立了專門的戲劇研究部門,有關人員也編撰了《中國戲曲志·河南卷》,記載了大量有關豫劇的資料,為研究河南傳統戲劇表演藝術提供了史料依據。
短暫繁榮期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河南傳統戲劇表演迎來了新的繁榮期,但也面臨著演出人員青黃不接的困境。為了推動戲劇發展,河南省政府對豫劇表演團體進行重組,河南傳統戲劇表演重新回到了舞臺。觀眾對這種久違的戲劇表演也充滿熱情,出現了一票難求的盛況,各種業余戲班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然而,這批老藝術家們因為難以支撐長時間的演出而逐漸隱退,而中青年演員由于之前特殊的社會環境和近10年的藝術荒廢,使其藝術表演能力比起老藝術家們要遜色不少。到了20世紀80年代,在各種外來文化和新興文化的沖擊下,河南傳統戲劇表演再次陷入危機。時至今日,這種沖擊帶來的影響仍未褪去。
河南傳統戲劇表演的特性
地域性
河南地處中原,它既有廣袤平坦的平原,也有險峻高聳的山嶺。在這樣的自然地理環境下,河南傳統戲劇表演具有強烈的地域特色,展現出粗獷豪放與大氣磅礴的風格。此外,河南傳統戲劇表演與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方式和民俗禮儀密切相關。在民俗節日中,戲劇表演是必不可少。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和重陽節,再加上各種農時節令,傳統戲劇表演貫穿整年,且年年如此,這也是其得以流傳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一些民俗習慣也需要傳統戲劇表演的參與。在民間,很多民俗經過千百年演化形成了一種世風習慣,代代相傳。例如,人們為了祈求平安、吉祥和豐收,會向神靈獻上戲曲表演,也會在慶祝喜事、祝壽和開張時邀請戲班演出,以表達喜悅之情。
虛擬性
虛擬性是河南傳統戲劇表演和中國傳統戲劇表演藝術的重要特征之一。虛擬性指的是演員通過簡單的道具和表演方式,生動形象地演繹出各種畫面,讓觀眾感受到仿佛置身于劇中的情境。這需要演員具備充足的想象力、情緒調動力和舞臺感染力,才能在表演中引領觀眾進入虛擬情境,與其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例如,在河南傳統戲劇表演中,對于騎馬與騎驢或者千里趕路的場景,由于舞臺空間有限,演員往往會通過轉圈的方式來表現趕路的過程,同時結合眼神和動作來營造氛圍。觀眾會相信演員正在趕路,這得益于演員個人對于虛擬場景的情境創設。可見,即便是舞臺不同,戲劇演員也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創造出一個又一個藝術情境。這種表演技法不僅是河南傳統戲劇表演的重要特點,也是戲劇演員展現自我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成為演員與觀眾之間溝通的橋梁,使得觀眾能夠更深入地體驗到劇中人物的情感和故事情節。
綜合性
河南傳統戲劇表演的綜合性體現在不同流派之間的相互借鑒。近年來,受到西方藝術文化的沖擊,這種綜合性更加凸顯,其東方魅力的一面被放大。相比之下,國外的戲劇表演主要采用對話形式進行表演,而中國傳統戲劇表演則將歌、舞、劇三者深度融合,通過結合感情渲染和視聽享受的方式,勾畫情境、傳遞情感,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聽沖擊。綜合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包容性,盡管河南傳統戲劇表演在新時代面臨許多困境,但正是由于它的綜合性,使得它能夠歷經數年依然綿延至今,并在面對新時代挑戰時能夠找到新的發展途徑,再次煥發出勃勃生機。
河南傳統戲劇表演藝術的傳承困境
傳播手段有限
河南傳統戲劇是中國戲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在現代社會中,河南傳統戲劇面臨著諸多挑戰,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就是傳播手段的有限性。首先,傳統戲劇的演出場所較為固定,如劇場、廟會等,觀眾數量有限。其次,傳統戲劇的宣傳推廣方式單一,主要依靠演員的口頭宣傳和戲曲藝人的自發宣傳。再次,河南傳統戲劇缺乏與新媒體的融合,缺少現代化的宣傳方式和手段。最后,受眾的稀缺和傳統戲劇內容的單調性,限制了傳統戲劇的推廣效果。
劇目內容脫離時代與群眾生活
河南傳統戲劇表演主要表現普通百姓生活的喜怒哀樂,因此劇本粗淺、道白通俗、節奏明快是其主要特點,這些特點曾經是其立身之本。然而,這些特點也成為阻礙其發展的桎梏。雖然后來河南傳統戲劇表演也在不斷改革,增加了其內容的文學性,但之前的通俗內容仍被保留。隨著社會生活的變遷,這種通俗性的內容已經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品位。編劇對于新戲的研究和編排力度尚不充分,無法滿足現代觀眾對戲劇的現實需求。即使有一些新的劇目,往往也是為了配合某項政策或某些政治活動的應景之作,片面強調偉大人物形象或過度追求青春化,導致內容創新反映的只是社會表面特征,沒有深入考慮觀眾真正需求。
傳統戲劇表演作為一種大眾藝術,保留了很多通俗內容,也因此容易給人留下老土和粗俗的印象。近年來,為了迎合年輕觀眾的審美需求,一些文藝創作過分追求大制作、大場面,以及豪華的舞臺燈光效果和服裝道具。遺憾的是,這種大量投資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編劇和導演并未意識到傳統戲劇表演所存在的不僅僅是老土和粗俗這樣的表面問題,而是其不符合市場需求和時代需要。戲曲藝術在任何時代都是要服務于大眾的。《朝陽溝》《倒霉大叔的婚事》等豫劇曲目之所以能叫好又叫座,是因為它們的故事內容貼近生活、貼近大眾。傳統戲劇表演應該思考如何將當下人們生活的困境融入戲曲表演中,從而進行藝術創作,以引起觀眾共鳴、激發觀眾激情,贏得新的市場和生存空間。
河南傳統戲劇表演藝術的傳承路徑
明確傳承人的權利與義務
戲曲表演是一種高度綜合性的表演藝術,它的成功離不開演出人員、導演、編劇、舞美設計師、樂師等的共同努力。因為這些人員肩負著戲曲傳承的重任,所以只有明確其權利和義務,才能保障傳承工作的順利進行。在權利層面,首先,應該認可傳承人工作的重要性,為其打造高度的社會認同感和榮譽感。其次,各級政府應該為傳承人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加大對傳統戲劇表演傳承工作的扶持力度,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最后,國家可以制定相關政策來鼓勵傳統戲劇表演進行創新,加大對非遺的保護力度。在義務層面,傳承人要重視對接班人的培養,把自己掌握的技藝傳授給年輕一代,避免戲曲表演藝術失傳。傳承人可以定期到中小學進行專題講座,普及戲曲知識,培養中小學生對戲曲的興趣。
借助強勢平臺發力
河南省很早就開始了對傳統戲劇表演藝術的宣傳工作,例如,河南衛視的著名戲曲節目《梨園春》實現了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傳播手段的有效對接。該節目不僅與時俱進,還不斷將現代元素融入其中。該節目開通了手機短信和固定電話的互動平臺,利用現代通信技術同受眾互動。此外,為了征求受眾的建議,欄目還開辦了“梨園戲曲論壇”,讓人們對欄目的發展暢所欲言,全國各地的觀眾也可以利用這一方式同《梨園春》的演出現場進行直接交流。現代社會的信息技術發展迅速,要加強宣傳傳統戲劇表演,不僅可以借助電視節目、電視廣告等,還要善于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快手等平臺。在這些平臺進行傳播時,可以精簡戲劇節目內容,突出重點內容,吸引更多觀眾關注,傳統戲劇表演的傳承工作也能夠有序進行。
進行內容調整與創新
隨著社會和觀眾口味的不斷變化,傳統戲劇表演藝術也需要不斷進行內容調整與創新,以適應市場需求和觀眾的口味。
深入挖掘傳統戲劇表演藝術的內涵和文化底蘊,同時注重觀眾的反饋和意見,結合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創新和調整。
將傳統戲劇表演藝術與現代科技元素相結合,創新演出形式和內容。例如,可以通過網絡直播、短視頻、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增強觀眾的參與感和互動性,讓觀眾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戲曲藝術的魅力。
創新劇目內容,注重將傳統文化和現代精神相結合,推陳出新,讓傳統戲劇表演藝術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現代社會的文化需求。例如,可以采用現代化的表現手法和視角,將傳統戲曲中的故事和人物形象進行新時代的演繹和詮釋。
加強與其他藝術形式的融合和創新。例如,可以將傳統戲曲與音樂、舞蹈、雜技等元素相結合,創造出更加豐富多彩的演出形式,讓觀眾能夠更加全面地感受到戲曲藝術的魅力。
重視青年觀眾的需求和口味,注重創作具有時代氣息和青年特色的戲曲作品,吸引更多年輕觀眾的關注和喜愛。可以通過與年輕導演、編劇、音樂人等合作,創作出更加符合年輕人審美和興趣的作品。
總之,傳統戲劇表演藝術需要不斷進行內容調整和創新,以適應市場需求和觀眾口味的變化。只有不斷推陳出新、不斷創新求變,才能夠保持其生命力和活力,同時也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現代社會的文化需求。
(作者單位? 南京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