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倩
黃河流域作為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點區域。近幾年,沿黃群眾生活水平質量的提升,與旅游產業帶來的經濟效益密不可分。自2019年9月18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以來,相關部門逐漸完善整體性發展戰略,協調區域發展格局,保護黃河流域生態、文化已然成為時代的重要任務。而推動文旅區域合作對“構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具有現實價值與重要作用。因此,相關部門勢必會采取一定措施推動文旅區域合作,推動黃河流域文旅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進而助推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黃河流域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義
有利于堅定文化自信
黃河以其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品格,黃河文化以其包容性、根源性、原創性、忠誠性、可持續性的特征,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基本內核,是民族之魂所在,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是堅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旅游是保護文化遺產活動中最為直接、涉及范圍最廣且可以快速獲得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主要方式之一。近年來,黃河流域建設國家文化公園、開展黃河故道保護等都全面突出了堅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價值追求。所以,推動黃河流域文旅產業的發展,系統梳理與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有利于突出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堅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
有利于促進區域合作
文旅產業具有跨行業引用資源、跨地域吸引游客、跨區域整理路線等特征,這些特征成為推動旅游行業實現在區域發展戰略中作用最為顯著、影響最為深遠的主要動力。轉型與升級黃河流域的文旅產業,以創新思維提升旅游項目的質量,可以擴大文旅產業的發展空間,拓展消費市場,刺激消費者為之消費,積極打造具有特色的文旅品牌,讓消費者眼前一亮,加深對旅游地的印象,進而提高黃河流域文化的影響力與傳播力。因此,黃河流域文旅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為豐富各個行業內容、完善各個行業項目、技術領域的創新等多個方面都可帶來巨大效益,為促進文旅區域合作提供現實保障。
有利于促進消費升級
黃河流域作為重要的經濟發展區域,也是人口聚集區之一。據統計,2019年,黃河流域內的人口數量占全國的30.13%,生產總值占據全國的24.97%。通過分析文旅部門發布的公告,可以發現近10年內黃河流域各個區域的旅游收入增長及區域的總收入遠超國內旅游行業的平均水平,直接反映出黃河流域文旅合作整合客源地及目的地的雙重特征。近年來,全國文旅產業消費需求逐漸加大,消費訴求也逐漸升級,在此背景下,促進黃河文化與流域旅游產業的融合,可以促進消費經濟的增長,滿足人們多元化、品質化以及個性化的消費需求,進而提升黃河流域區域的經濟效益。
黃河流域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現狀
缺乏高質量專業人才
相比于傳統旅游業,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對人才提出更高且明確的要求。黃河流域的部分地區仍然存在政策不完善、可用資金不足等問題,難以吸引大量專業人才投入到流域文旅產業的融合實踐中,導致人才缺乏成為普遍現象,無法為黃河流域文旅產業的融合提供創新動力,很難建設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品牌,對游客的吸引力不足。
文旅市場開發不充分
受資金、專業人才以及發展理念的局限,黃河流域尚未將文化資源與旅游產業進行深度融合。黃河流域文旅產業開發的多數產品大多重視靜態的觀光,而忽視游客的體驗感,沒有將“全域旅游”“科技強國”以及“健康中國”作為文旅產業發展的目標和方向,優化產業的運營計劃,制作符合時代發展需求與游客旅行需求的產品項目。根據近幾年中國景區人員流動數據來看,文化古跡類景點明顯比人文景點的人員流動少,說明黃河流域文旅產業的市場尚未得到充分開發,有關人員未能向游客全面展示黃河流域地區文化的特征與時代意義,沿線的文化資源沒有轉化成符合游客消費需求的項目產品,導致黃河流域文旅產業缺乏品牌競爭力,無法搭建通達上下游的產業鏈,甚至存在分散經營、各自為政的現象。區域之間存在同質競爭,無法實現聯合發力,嚴重阻礙市場資源的共享。
宣傳不到位
文旅產業的競爭非常激烈,每個省市都積極展示自身文化特色,構建具有個性化的旅游品牌,多個膾炙人口的口號也出現在文旅市場,如“人文陜西,山水秦嶺”等。然而,黃河流域的文旅產業在打造品牌的時候,缺乏對宣傳途徑的創新使用,致使品牌傳播范圍不廣泛。進入新時代,借助影視作品或網紅效應等新型宣傳方式,可以提升黃河流域文旅產業的知名度;完善網絡上的各地信息資源,可以便于游客掌握實時信息。一些地區仍使用傳統的方式宣傳文旅產業,如投放廣告、發放宣傳單等,顯得相對落后,游客無法通過網絡上的宣傳信息了解前往路線、門票以及周邊情況等,不利于游客產生前往黃河流域參觀的心理意識。
文化遺產保護力度不夠
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孕育了農耕文化、游牧文化、民俗文化等,保留了大量的雕塑、歷史建筑等物質文化遺產,諺語故事、戲曲戲劇、傳統節日、神話故事、民間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然而,黃河流域的一些地區尚未形成保護文化遺產的主觀意識,對黃河流域文化遺產的時代價值重視不夠,加上投入的經費不足,難以在保護文化遺產的基礎上開發文旅產品與項目。還有的開發商過于關注經濟利益,開發計劃涉及文化遺產的保護較少,導致一些文化遺產正在面臨不可修復的風險。
黃河流域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策略
引進高質量人才,建設專業團隊
文旅產業之間的競爭從本質上來說也是人才的競爭。黃河流域文旅產業的發展要求管理人員與參與人員都必須具備專業能力與較為廣博的知識,為黃河流域文化與旅游產業的結合提供保障,推動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提升黃河流域旅游產業的經濟效益。黃河流域文旅產業的決策者應明確了解專業人才在實踐過程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創新人才培養與人才引進的方式,主動與各大院校的文化旅游相關專業簽訂合作協議,共同培養高素質人才,根據市場需求與崗位需求調整課程知識,完善人才實訓實踐基地的建設與管理,讓從事文旅產業的人員成為既懂文化又懂經濟、既懂產業又懂開發的復合型人才,借助高端人才提升文旅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為黃河流域文旅產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組織多種活動,實現深度融合
黃河文化源遠流長,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孕育了獨具特色的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凝聚著千百年來億萬人的心血。根據問卷調查與網絡匿名投票結果,多數游客認為可以通過以下活動來實現黃河文化與黃河流域旅游產業的融合:一是經常性地組織黃河文化節或加大對黃河文化博物館的宣傳,來達到宣傳黃河文化、使更多游客了解與認知黃河文化的目的。二是積極建立“黃河文化記憶工程”,組織文旅產業資源普查活動,搭建展示平臺,采取多種措施保護黃河文化資源,讓黃河文化深入人心。三是加快推進黃河流域文旅產業的文化建設工程,有效整理規劃黃河文化資源,開發黃河文化項目,將黃河流域的自然風光與現代農業、娛樂業等進行結合,形成集綠色、娛樂、文化與旅游于一體的旅游產業,將文旅資源轉化成區域的發展優勢。四是有關人員要主動承擔時代發展重任,積極探索黃河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的措施,打造具有黃河特色的品牌形象,如山西省呂梁市塑造的“天下黃河第一灣”品牌形象,無論是在項目包裝上,還是在項目規劃編制過程中,都以黃河文化為主要導向,凝練黃河文化的底蘊、核心資源等,助力黃河流域文旅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整合旅游資源,搭建合作平臺
通過打包形式將黃河流域同類的旅游資源進行整合,建立旅游通票機制,采取減免或優惠政策銷售門票,適當延長門票的使用時效,讓游客可以有充足時間觀光并打卡更多的景區,促進黃河流域經濟效益的提升。如以黃河上的水利樞紐為主題,推出龍羊峽、劉家峽、三門峽以及小浪底的參觀游玩通票,使游客全方位觀賞水利風景;以山水為開發主題,推出賀蘭山、華山、嵩山以及泰山景區的通票;還可以將黃河流域全景區整合為一個系列,增大優惠力度,吸引更多游客前往。由此,黃河流域各地區必須打破區域壁壘,打通文旅產業資源的紐帶,從整體上統籌規劃,統一開發項目,創建“大黃河文化旅游”平臺,利用互聯網技術搭建官方平臺,開發智能APP,打造文旅品牌形象IP,構建全面的旅游產業鏈,打造黃河流域文旅產業的新格局。
拓展發展路徑,完善服務體系
黃河流域文旅產業可以借助影視文化產業對旅游業的推動力,鼓勵更多文學作家深入了解黃河文化精神內涵與地方的風土人情,將黃河流域的自然風光、勞動人民的生活方式滲透到文學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打造優秀的文學、影視作品,促進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提高黃河文化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推動黃河流域文旅產業與影視文化產業的共同發展。另外,基于中國交通運輸業的飛速發展,自駕游已經成為人們外出游玩的重要方式。比如,青海是自駕游較為熱門的城市,每年都會有大批游客自駕去青海,或者將青海湖作為中途站,前往新疆、四川以及內蒙古等地。鑒于此,青海可以構建個性化的自駕游服務系統,如在景區周邊建立車輛維修或緊急救援的門店,解決自駕游客的后顧之憂;成立自行車、摩托車的自駕游俱樂部,吸引更多游客在此聚集并組隊,提升自駕游的體驗感;規范有關人員的服務標準,從而提升游客的認可度,獲取游客的信賴。
綜上所述,實現黃河流域文旅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是一項艱巨的系統性工程,應積極引進高質量人才,建立“一條龍”的服務系統,改革景區的管理機制,整合黃河流域資源,搭建完善的信息平臺,提高游覽的便利性,從而吸引更多游客前往游玩,提升黃河流域的經濟效益。
(作者單位? 貴州城市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