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國



俯瞰遼闊北疆,江河浩蕩,綠意盎然。
極目遠眺,內蒙古自治區(以下簡稱內蒙古)處處草木葳蕤、綠水環繞。呼倫湖波光粼粼,西遼河觳紋微漾,岱海葦草搖曳,烏梁素海魚躍水藍,東居延海百鳥翔集……水生態持續向好的祖國北疆綠色畫卷徐徐展開。
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大力實施河湖管護、跨區域調水、防洪抗旱減災、水生態環境修復治理等,取得了明顯成效和階段性成果,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水文化呈現出良性發展態勢。
河湖長治河? 守護山清水秀
“哪里環境好,鳥兒最知道。每到休息日,我們都要來永濟渠公園散步、鍛煉身體,河邊清新的空氣、優美的環境讓人心情舒暢?!奔易“蛷┠谞柺信R河區金秋華城小區的居民王霞說。
水更清了,岸更綠了,鳥更多了。內蒙古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全面加強水生態保護,水生態治理得到高質量發展。
問河哪得清如許?為有河湖長治河來。內蒙古完善河湖長制體系架構,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擔任第一總河湖長,內蒙古自治區主席擔任總河湖長,分管領導擔任包括黃河等5條主要河流的河長和烏梁素海等4個重點湖泊的湖長,平均每年巡視黃河20人次,四級河湖長沿黃巡河湖1.8萬次。內蒙古各有關部門和盟(市)不斷完善流域河湖長組織體系、制度體系、責任體系,建立河湖長制落實定期調度、跟蹤督辦機制,全力推進河湖長制從“有實”到“有能”的全方位轉變。
“自從有了河湖長,家鄉的河流湖泊變得更美了。”來自錫林郭勒草原的牧民高娃說。
全面推行河湖長制以來,內蒙古共有1.64萬名河湖長上崗履職,全面形成了覆蓋自治區、盟(市)、旗(縣)、鄉鎮(蘇木)及嘎查(村)的五級河湖長制管理體系。
“河湖長的工作責任重大,為了水清岸綠景美,我們要像守護母親一樣守護家鄉的河流?!比珖白蠲篮雍l士”要斯圖說。
綜合治理? 保護“一湖兩?!?/p>
河寧民始安,河美民方樂。近年來,內蒙古“一湖兩?!本C合治理取得顯著進展。通過一系列綜合治理項目的實施,環呼倫湖植被恢復明顯,植被覆蓋率逐步提升,草地退化、沙化程度得到有效遏制。
湖藍鳥歡,魚戲金秋的烏梁素海美不勝收。這片水域面積293平方千米的北方之“腎”,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地球同一緯度上最大的濕地,對維系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保障黃河水質、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過去,由于種種原因,烏梁素海水質受到影響。近年來,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污染防治抓源頭管控,立足“問題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在烏梁素海全流域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綜合治理。在全流域,高標準實施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國家試點工程;在城鎮和工業園區,推進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廠和管網建設,充分挖掘污水的回用潛力,剩余中水進入人工濕地凈化入海;在河套灌區,開展控肥增效、控藥減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四控”行動,引導和推動農業綠色生產;在烏蘭布和沙漠,探索光伏發電與沙產業相結合的治理模式,阻止泥沙進入黃河;在陰山山脈,采取地質環境整治與植被恢復措施,提升山體生態屏障作用;在湖區周邊,采取水土保持與植被修復措施,推進烏拉特草原自然修復;在烏梁素海湖區,先后開展底泥原位修復試驗示范、湖區水道疏浚和禁止人工養殖等行動。通過降低點源、面源、內源污染,烏梁素海生物多樣性持續恢復。目前,烏梁素海水質達到整體Ⅴ類、局部Ⅳ類的標準。因治理效果顯著,2021年,烏梁素海流域保護修復案例入選國家自然資源部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聯合發布的《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中國實踐典型案例》。
生態向好,鄉村美麗了,鄉愁留住了,人們生活的幸福指數攀升,生態流量管控和河湖生態補水功不可沒。2012年以來,內蒙古充分利用黃河凌汛資源實施重點湖泊生態補水,累計向烏梁素海實施應急生態補水43.13億立方米,向生態脆弱區補水8.1億立方米。
與烏梁素海一樣受到補水潤澤的,還有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居延海。自2000年黑河開始實施水量統一調度與管理以來,東居延海的水域面積維持在40平方千米以上,連續多年碧波蕩漾,水生植物和珍稀鳥類等的生存環境得到有效改善。截至2022年,東居延海實現連續18年不干涸,生態水量調度持續提質增效。
內蒙古將流域作為整體進行統籌治理,實施上下游、左右岸一體治理,供水保障、防洪減災、生態修復等措施協同發力,分批、分級確定重要河湖生態流量目標并開展保障工作。
通過綜合施治,“一湖兩?!钡戎攸c湖泊水面維持在合理區間,黃河干流頭道拐,嫩江流域雅魯河、洮兒河等重要省界斷面生態流量全部達到管控目標要求,內蒙古周邊地下水水位逐步回升,同時,有效阻止了庫布齊沙漠、烏蘭布和沙漠的蔓延和侵襲,大幅度減少了泥沙入黃,生態“鎖邊”作用顯現。
此外,內蒙古還實施了察汗淖爾流域生態保護與治理,提出了流域地下水用水總量和水位管控指標,在烏蘭察布市開展了機電井整治、計量監測和濕地周邊地下水井封閉工作,完成農田“水改旱”24萬畝。深入推進西遼河流域“量水而行”,出臺《內蒙古西遼河流域水量調度辦法》等7項制度,通過水量調度,累計下泄生態水量7億立方米,西遼河干流實現連續3年“有水”目標,干涸多年的莫力廟水庫累計進水0.5億立方米。下泄水對復蘇河道生態環境、回補地下水起到重要作用。
固土保水? 筑牢生態屏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堅定綠色發展理念,統籌推進黃河流域水土保持、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美麗河湖建設,不斷書寫黃河流域保護治理的新篇章。
綠意盎然的羊柴灌木林鋪滿溝坡,清風吹過,飄來陣陣清香……過去干旱少雨的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嘎魯圖鎮神水臺村,近年來通過系統治理,成了游人的“打卡”地。
“綠化好了,環境好了,這些年沙塵天氣明顯少了。”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樹林召鎮居民張二虎說。
內蒙古緊緊圍繞建設中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目標定位,加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力度,加強水土流失沙化土地綜合治理。內蒙古明確包括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在內的總體思路和重點任務,細化責任分工,推進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圍繞加強防洪減淤能力,啟動實施粗泥沙集中來源區攔沙工程,試點實施攔沙換水工程、砒砂巖區沙棘生態減沙工程,推進黃河干支流和重點湖泊防洪工程建設,黃河水沙調控初見成效。
在全國首家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示范縣準格爾旗,種植果樹30多年的沙圪堵鎮福路村村民張乃榮說:“水土保持住,生態環境好,農民就有了留在村里發展的信心。”
碧色遍野,苗木茂盛,花鳥相映……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小佘太鎮大十份子溝,綠色成為一道生態屏障。
得益于大十份子生態清潔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的實施,當地實現了從荒山荒坡到綠水青山的可喜轉變。在大十份子生態清潔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實施過程中,烏拉特前旗采用“大封禁、小治理”的方法,構筑起“溝道整治、綜合治理、生態自然修復”三道水土保持防線。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基礎上,烏拉特前旗把水源保護、面源污染控制、綠色產業開發、生態環境改善等有機結合起來,使大十份子小流域成為水源潔凈、環境優美的小流域,助力當地發展鄉村旅游。
此外,內蒙古黃河流域各地生態文明建設也已開花結果。呼和浩特市武川縣得勝溝生態修復工程實施后,當地新增梯田1650畝,農民年收入增加19.8萬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450畝,農民年收入增加15萬元……
近年來,內蒙古在黃河流域實施了小流域綜合治理、坡耕地綜合治理、淤地壩建設等。目前,已落實治理資金14.5億元,治理小流域51條,建成梯田21.1萬畝,新建攔沙壩49座,重點治理區的水土流失狀況、生態環境和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有效改善。
內蒙古依托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退耕還林還草等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統籌構建水土流失防治體系及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積極推行以獎代補等方式,調動各方力量,持續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
10年來,內蒙古堅持不懈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強化人為水土流失監管,持續開展水土流失監測,共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5.7萬平方千米。與2011年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相比,內蒙古的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5.13萬平方千米,減幅為8.1%;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減少11.7萬平方千米,減幅為18.6%。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呈現雙下降的向好趨勢,為筑牢中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起到了基礎性作用。
智慧黃河? 再續水利新篇
“5G+智慧黃河”項目為內蒙古黃河生態治理裝上“千里眼”“順風耳”。
“以前從獨貴塔拉出發,到道圖險工段,來回100千米,費時費力。使用遠程監控設備后,坐在辦公室里,通過調距離、調角度,就可以清晰地觀測到險工段的運行實況。”鄂爾多斯市杭錦旗水利局副局長樊文彪介紹。依托信息技術,黃河生態治理從單一的人防向人、技雙防轉變。
十年風雨兼程,十年砥礪前行。內蒙古將全面準確把握黨的二十大對新時代水利工作的新要求,統籌推進水災害防治、水資源節約、水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治理,為落實內蒙古全面推進生態、安全、能源、農畜、開放“五大任務”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內蒙古水利部門將緊緊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把農村牧區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擺在重要位置,統籌推進縣域內水旱災害防御工程和供水保障工程建設,為持續改善農村牧區生產生活條件、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提供水利支撐和保障。
一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牢記水利為民造福的歷史使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水安全、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文化需要。二是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風險意識、憂患意識,加快完善現代化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全面提升水旱災害防御能力。三是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優化水利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系統集成,加快建設“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循環通暢、調控有序”的水網體系。四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斷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動重要江河湖庫生態保護治理。五是堅持科技引領、創新驅動,集聚科研力量進行水利科技攻關,加快推進數字孿生流域、數字孿生水網、數字孿生工程建設,大力提升治水管水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
繼續攻堅克難、勇立時代潮頭是內蒙古水利人持之以恒的信念。在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內蒙古水利人將奮力續寫更加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水利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