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總結年度主題創作和學術研究成果,推動書法事業繁榮發展,一月十日,中國書協『主題性創作:定位·方法·路徑』學術工坊在北京中國文藝家之家舉辦。學術工坊以主題發言、交流互動、學術評議的方式,對『主題性創作與主題性展覽』『書寫的規范與筆墨的表現』兩大核心話題的九個議題,展開討論。
『主題性創作:定位·方法·路徑』學術會議議題綜述主題性創作:定位·方法·路徑主題性創作與主題性展覽關于『主題性創作與主題性展覽』核心話題的四個議題,各位專家著眼于展覽模式和創作機制的改革,從書法在社會文化格局中的意義到當代書法發展思路,再到創作者的心路歷程,從不同角度對『三段式』創作思路和『四個貼合』的主要要求展開了細致深入的討論。
議題一:『主題性創作』的邊界與方向討論過程中,發言人張冰與對談人楊勇對『主題
性創作』的概念輪廓與發展方向展開了深入交流。張冰闡述,『主題』是一個宏觀的視角,是可以反映時代與社會、國家與人民,能夠喚起更多時代共鳴,并且具有延伸社會效應的議題。『主題性創作』是一種時代、生活、文本、情感、筆墨相互映發的綜合創作模式,以『三段式』創作思路為核心內容。『主題性展覽』是一個影響面很大的社會文化活動,以『四個貼合』為主要要求。對『主題性創作』內涵特征與文化意義的分析從策展、作者、觀眾、傳播四個維度展開,凸顯了『主題性創作』區別于一般創作思路的根本差異。最后,從『主題』與『專題』的辯證關系切入,討論了『主題性展覽』的文化意義與認知誤區。
楊勇在回應中提煉了『主題性創作』的四個關鍵詞,即鮮明的時代性、書法的社會擔當、人民性、書寫者的『在場』,強調主題性創作與主題性展覽的關注點在于為重大歷史節點和重大事件策劃實施的展覽。凸顯時代風貌的書法創作需要緊扣時代主題,這就需要書寫者走進群眾生活,調研考察,借助文字、筆墨寫好中國故事,這種『沉浸式感受』幫助作者進行社會體驗的感情凝練與升華,讓創作更好地體現『為人民書寫、為時代抒懷』的使命擔當。楊勇特別結合審讀談及文本的重要性。『書寫文本』作為主題性展覽最為核心的內容,是人民群眾理解『主題展』指向的最重要的維度,是人民讀懂展覽的第一步,而『用字』又是人民群眾評判創作態度與水平的第一步。所以,在主題性展覽的前期審讀過程中,對文本與文字問題的審讀和重視程度前所未有。
議題二:『三段式』創作的理論與實踐這一部分由于有東發言,祝帥對談。于有東談到,『三段式』書法創作理論是將專業性與人民性、時代性相結合產生的創作模式,打破常規書法展的局限,打開書法文化的受眾面,書寫者走出書齋、貼近人民,從個人情感式創作轉向歷史性敘述,使書法融入人民大眾。從另一方面講,則是激活了書法的記言錄史社會功能,創作過程即『以事成文,以文濡墨』,而文本形式則設置了『白話文』和『古詩文』兩種,這是古今文化與時代的碰撞交融。『三段式』理論從『事』『地』『人』『精神』四個層面入手,以筆墨講述事跡、表達心聲,使文藝沿著更具普及性和全民性的方向發展傳播。打通書法的專業性與人民性,開啟了書法從曲高和寡向道近易從的轉換。
祝帥分別對三段式的創作過程進行解讀,并結合具體書家創作實例重現『主題性創作』的過程。『浸入式感受』是作者在對敘述對象的深度調研和體驗中,形成身臨其境的觸動,進而完成文本的寫作;在此基礎上的藝術創作是將體驗轉換為審美,體驗與創作之間建立了一種心理上的轉譯機制,即所謂『體驗式書寫』,這一創作方式與抄寫唐詩宋詞表現的心境不同,觀眾感受與反饋也不同。三段式中的『主題性創作』并非前兩步的遞進,而是作為創作觀念始終存在的引領和指導,創作者需要始終保持對『主題性創作』的高度認知,完成情感、文本、書寫的轉換和內涵的同一。因此,創作者的身份具有多重性質,他既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語言的表述者,還是文藝的表現者,整個書法創作的過程則是還原風物人情之上的藝術升華。
議題三:時代文本與記言錄史發言人虞曉勇講到,古代優秀書法作品得以傳世,筆墨的嫻熟、風格的感化、范本的價值以及文辭內容都是重要因素。書法作品是『三段式』理論的最終呈現,而支撐這一表現形式的是書寫內容;群眾能夠與創作者
產生共情、與書法作品產生共鳴的基礎也是書寫內容。文本中展示的人的精神層面的表達,比如堅韌不拔的精神、鍥而不舍的信念,體現在實際行動中,是群眾獲得感受的出發點。對于創作者來說,文本既包含記錄部分,又包含情感、思想等抽象的非物質的表達。因此,白話文、古詩文是表現文本的手段,不是決定文本價值高下的標準。文本要具備嚴謹的表達,優美的詞句,豐富的內涵,發人深省引人共情的意趣,不管用哪種表現手段,皆可為書法創作增光添彩。
議題四:『三性』與『四貼合』發言人宗成振以『專業性』聯系『人民性』和『時代性』,表明『專業性』包含筆墨的發揮,內容情感的寄托,它能夠體現時代社會的文化屬性,拉近與人民群眾的距離。『人民性、時代性、專業性』三者同源所出,又回歸同一。這『三種性質』與『征程』書法大展中提出的『四個貼合』是相互印證的,前者是『主題性展覽』『主題性創作』的屬性,后者是方法。『將書法寄情抒懷表達方式與記言錄史時代功能相結合』,強調書法創作的性情表現與鮮明的主題內容相適應。文本的呈現與展廳效應相互生發,將傳統的書法文化、創作藝術賦予時代活力,即『文本呈現方式與時代表達內涵相融合』。完美地呈現時代特征,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和親和力,需要社會環境、人民生活的參入、融會和表現,這樣的主題創作更能發揮『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積極作用。『推出精品力作與展覽展陳中國風格相契合』,書家個體的創作與展覽群體的呈現有著統一的指導思想,保持『主題性展覽』在宏觀調配和微觀表達的高度契合。
發言對談之后,李剛田、叢文俊、劉洪彪、葉培貴、張繼、朱培爾諸位專家針對前述問題展開學術評議。李剛田在評議中認為,時下書法創作中惟形式至上、技法至上的思潮,與主題性書法創作明顯是不適合的。如何把握創作激情的表現、形式美的營造與書寫內容的可辨識性之間的度,主題性書法創作對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叢文俊認為,當代書法大都流于設計制作,或放縱自任,不別文辭內容,不別書體,不別作品的固有功用,而以作品形式和炫技為鵠的,看似豐富,實則很蒼白,成為一種缺少靈魂的俗弊。主題性創作自古有之,舉凡莊重、正規的場合,都會對書體和風格有相應的要求,所以我們應該很好地向傳統學習,用敬、用心去感悟其妙之所以然,嘗試回歸到書法之本源的藝術精神方面。劉洪彪認為書法前賢留下了太多『浸入式感受,體驗式書寫,主題性創作』的經典之作。當今書壇臨古代碑帖、抄古人詩文幾成多數書家的書齋常態,對當世沒有多大意義,對后世也沒有什么價值。中國書協連年籌辦主題性展覽,引導浸入式感受,提倡體驗式書寫,無疑是對當代書家藝文兼備、德藝雙修和當代書法從高原向高峰攀登的戰略性舉措。葉培貴提出『主題性創作展覽』中的一項重要要求——創作者深入生活情境和歷史場域中進行情感體驗、文本撰寫,表象上似乎只是對『文』的具體化探索,但深入地看,情感體驗和文本撰寫并非外在于『書』的事情,相反卻極有可能影響到對筆墨(也就是『藝』)的理解,從而推動『傳統』『創新』關系的再認識。張繼提到當今有的書者包括個別資深書家,在面對一些主題性創作,尤其是面對與國家大政方針相關的重要主題性書法創作時,有束手束腳之感。事實上,主題性書法創作會因其主題的歷史性使其在具有較強的藝術價值的同時,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朱培爾認為,所謂的『主題展』,在很長時間停留在其有紀念意義的節點,按照書法家的級別或年齡在展廳中掛上他們提供的作品這樣的初級層面,缺乏對于書法本體發展的思考。近年來,中國書協圍繞一系列有重要意義的活動與事件,在書法的主題性展覽方面,立足書法本體發展,以策展和創作模式為切入點,以引領當代書法發展為目標。這種新的書法主題性展覽,可以使我們對『主題』有更好、更深刻的體驗,并引發對于書法藝術發展的進一步思考,促使書法家提升創作語言與風格。
主席團成員王丹、毛國典、代躍、劉月卯、張建會、張勝偉、顧亞龍、鄢福初、潘善助也圍繞每個議題發表了自己觀點。他們認為,近年來中國書協舉辦的主題性展覽中,打破了『為藝術而藝術』和脫離現實的局限,引導廣大書法家在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提高作者的人文精神高度,使當代書法創作體現人民性、時代性和專業性的發展方向。主題性書法創作是策展理念的提升,白話文書法創作是時代新風,展覽更接地氣。主題性書法創作是藝術探索也是文化主張,是對傳統書法觀念的發展和延伸,而不是重構或否定。我們站在中華歷史文化傳承和時代發展的高度,堅定文化自信,把牢正確方向,實現書法藝術理想與時代精神的契合。
書寫的規范與筆墨的表現關于『書寫的規范與筆墨的表現』核心話題的五個議題,各位專家展開不同角度的闡述和延展。在發言、對談的基礎上,評議者根據具體問題作對應的論析,整個討論過程是一個提問、溝通、反饋的交互循環機制。
議題一:關于審讀流程霍瑋首先闡明審讀評議的基本原則,即『堅持以合理適度為原則,把握好文與藝的關系;堅持以學術規范為準則,把握好糾錯與寬容的關系;堅持以切實所需為目的,把握好作者當前文化現狀與日后涵養提高的關系』,這是自二〇一九年十二屆國展至今不斷摸索完善的階段性成果。『主題性展覽』實行『小組討論→專家評議→作者申議』的『一事一議』審讀方式,審讀邏輯和過程更加細致嚴謹。以『征程』大展為例,審讀工作由『撰文指導組』『審讀組』『專家組』共同完成。具體而言,『撰文指導組』與自撰文作者密切配合,作者經過實地考察、資料搜集,將經歷感受轉化成文學創作;撰文指導專家對創作文本的格式規范、言辭文法、語言邏輯、思想內容等給出評價或意見,交由專家組審定,專家組將指導建議反饋給撰文指導專家和作者。最終通過的文本交由資深編輯、黨史研究院專家審查。書法創作審讀環節,『審讀組』負責對作品的文本、用字、款識、規范、材料等方面總體考量。『審讀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