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才

從歷史的緯度與時代的經度看當今的草書創作,我們可以發現,五屆草書展作品在創作理念、創作手法等方面,較往屆而言相對成熟。在入展的作品中,有『二王風』『黃米書風』的作品,有宋元風格與明清格調的作品。在創作手法上,有的作者采用雜糅、嫁接、融會、整合手段,既有古韻,又有個性。尺幅較大的小字草書和大字草書作品占據主流。從風格特點來說,大字草書偏向寫意抒情,小字草書追求端莊典雅。從取法上來說,多以晉唐經典為典范,路子正,功底厚,在審美境界拓展上,相對單薄。正如代躍所說:『部分作者對草書語言符號的學習與掌握及表達錘煉不夠,亟待加強。表現為草法不嚴謹,信筆為體。有的作品為滿足形式設計的需要而對草書語言符號隨意省減,甚至解構,造成了識讀的困難。』書法傳統折射書法的演變。傳統與創造是統一體中的一對矛盾。有才能的書家善于把握從傳統到創造的轉化。從書法史的發展看,書法審美觀念的改變必定會帶來對傳統的解構。傳統總是在某種特定的書法觀念之中產生的,以不同的書法觀念去看待作品,在不同的書法觀念中也會有不同的意義。
根植傳統,守正創新,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已成為書壇的共識。當代書法植根于傳統,在以晉唐為宗的審美追求中,追本溯源,激活傳統經典草書的創作活力,以藝術視角觀照傳統的承續軌跡,呈現出草書經典的恢宏與厚重。當代書家已超越了狹隘的碑帖觀念,他們碑帖融合的創作觀念和藝術實踐對書壇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這次入展的作品來看,作品或是功力深厚,或是對經典有獨到理解,或是在古意今情融合上有新的探索。他們取法晉唐書法經典,以自己的審美去化合魏晉以來的草書經典,有繼承也有融合。
當代草書創作不能止步于『死技法』,而是要創造『活生機』,因為創作的沖動是創造書法新的審美境界的內在動力,如果缺乏文化的滋養,創作就會缺乏活力、不接地氣。五屆草書展在展覽征稿之初,為鼓勵書法作者植根傳統、守正出新,提倡書寫反映時代精神的詩詞文賦,鼓勵原創。這種對創作文本的要求是倡導藝文兼備的學術引領。
如何體現中國草書的審美與情懷?當代草書創作是以『審美』為核心,還是以『文化』為核心?以『審美』為核心,是以彰顯草書的審美特性和審美價值為旨歸;以『文化』為核心,則是著眼于草書藝術形態與社會文化的關聯性。從文化審美的角度看,中國草書具有鮮明的本土性和民族性。因此,唯有植根于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土壤,才能形成和保持自己的主體性與特色。
凡是經典書法作品,都是個性特征鮮明的,也是有創造性的。草書創作的原創性,是要善于從藝術史的坐標上找到屬于書家自己的風格特點。結合五屆草書展來談,當代草書創作出新,要在表現形式和筆墨語言上,以極大的熱情和充分的勇氣不斷地在挖掘、整理、發揮古人經典上尋求突破,重點在筆墨表現上,尤其字勢、結構乃至章法構成上去探索新的審美元素。如果草書創作偏重于改變字的形態、有意安排位置,這種書法創作的方法,雖是繼承,但在書法的創新精神上則是一種退化。若僅僅是為形式而形式,為技法而技法,為展覽而展覽也是不行的。只有根植于鮮活的書法創作實踐,向傳統經典學習,弘揚草書的恢宏與正大審美氣象,自覺探索書法經典語言和新時代審美表現相融合的方式,這樣的草書創作才有意義!
多元審美和取法、碑帖相融、多樣風格,是當代書法三十多年來創作趨于成熟和理性的結果。從本屆入展的作品來看,體現了審美多元和風格的多樣化,既強調經典和傳統,也注重草書的筆墨形象塑造。評委們的評審理念——用兼顧、包容的眼光和胸襟接納不同形質、各種風格的草書作品,使書壇對草書藝術有更加立體、全面的認識。
當代草書創作,對書法美的自覺思考與創作過程是一致的。這種一致貫穿于遵循晉唐為宗的學習過程中。從入展的作品來看,當代草書創作中的視覺沖擊意識與對比手法,已經成為草書創作的審美共識,主要體現在對點畫和結字的塑造中,對筆勢方圓的把握,對部首穿插挪移的運用,對筆畫變形處理等,這些都顯示出對不同形式美感的追求和探索。
當代草書創作唯美抒情的表達,是一個時期書法創作觀念、思維方式、審美觀念的反映:創作上追求形式的時代感,技術上追求精致化,追求書法的文化性與詩意性品質,以一種生命意味凸顯自己的審美取向。因此,草書創作需要回歸經典,激活傳統,賡續文脈,與書家的精神氣質、藝術修養緊密相連,透過筆墨點畫感受鮮活的生命氣息。這樣的草書作品才能扣人心弦,讓人感受到書家生命情感的洋溢。
中國書協提出的『植根傳統、鼓勵創新、藝文兼備、多樣包容』十六字方針,已對當代書壇發生持續的發酵,并產生影響。因此,提升當代草書的文化審美內涵,需要具有開闊的藝術視野,需要全面的傳統文化知識與修養,將書法置于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將歷史意識、個人情感與時代審美有機結合,唯有如此,當代草書創作才可在書法藝術發展的長河中寫下極具特色的璀璨宏章。
作者單位:長治醫學院
本專題責編:朱中原 范國新 熊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