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營光
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入世、出世、遁世”是人生的三種姿態。“入世”是積極進取、當仁不讓,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出世”是與自己所處的時代、社會保持一種心靈的距離,這種距離可以讓自己回身審視,從而生活得淡泊超脫、從容自在。但如果不能把握好“出世”的“度”,就會陷入“遁世”的境地,從而心灰意冷、消極逃避。人生奮斗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以怎樣的姿態面對充滿機遇和挑戰的大千世界,就顯得至關重要。
讀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樣的感悟和思考?請結合材料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寫作指導
這是一道三元關系型作文,三個核心概念分別是“入世”“出世”“遁世”。材料中也明確指出了三個概念的內涵,“入世”是積極進取、當仁不讓;“出世”是與自己所處的時代、社會保持一種心靈的距離審視自身,從而生活得淡泊超脫、從容自在;“遁世”則是心灰意冷、消極逃避。
需要指明的是,我們在界定概念的時候,不僅要界定概念的內涵,也需要界定概念適用的范圍。材料中雖然沒有明確給出,但如果我們能夠理解“入世”的姿態更適宜用來做事,而“出世”的姿態更適宜用來修心,那么也就更容易理解“入世”和“出世”之間的辯證關系,從而找到寫作的最佳切入點。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
史展
“入世、出世、遁世”是人生的三種姿態。孔圣曾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倡導積極入世;老子又道“無為無敗”,主張超脫出世。在實際生活中入世不能脫離出世的洞悟,出世也不能失去入世的進取,否則會陷入遁世的境地。那么,在應對人生旅程中的挑戰時,我們應如何做呢?
在我看來,“入世”是積極進取改造世界的行動派,“出世”是淡泊審慎認識世界的思想家。二者相互聯系,密不可分。唯有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方能避免“遁世”的陷阱,收獲圓滿充實的人生。
以出世養超然心態,為入世提供思想支持。
跳出這個時代才能讀懂這個時代,這便是出世之意義所在。保持與社會的心靈距離,讓我們更清醒地洞察問題,不為名利羈絆,感悟真知。美學家李澤厚先生隱居美國小屋,躲開俗世的叨擾,潛心研究美學,終成超脫的思考者,留下深刻的美學思想;魯迅先生以冷峻的眼光審視舊社會,以犀利的文字批判舊禮教,拋開了功名,只為求一條中國的新路。由此可見,擁有“出世”之心有助于獲得對社會更為深刻全面的認識,從而為入世之行提供可能的道路,助推問題的解決,讓人生多一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定從容。
然而出世需要把握好“度”。真正的“出世”是淡泊超脫,而不是消極“避世”。倘若遇到生活中的挫折與困難就只知道躲入“出世”的龜殼中去,必然不能讓人生境界更進一層,反而會變得愚鈍無知、麻木不仁。這是我們應該避免的。世界上可以有一個陶淵明,卻不能有千萬個陶淵明。看時代大勢,直面問題、積極進取,仍需“入世”發揮作用。
以入世擔家國之責,實現出世之心的升華。
馬克思說過:“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再深刻的學說如果不落到實踐就無法體現其價值;再高遠的出世心如果入世行,將成為虛妄之談。歷史學家許倬云被人采訪時講過這樣一句話:“不能只看見我自己苦,我看見離亂之世。”他以智慧的、包容的、穿越了千年歷史的眼光觀照現實,關懷民眾,憂心忡忡地沉思著人類的未來,這是身為知識分子的入世責任。鄧稼先在國家危亡之際放棄家族傳統,放棄哲學專攻物理,就是為了讓國家軍事強大起來,不再被欺辱。今天,吳榮照瀕臨破產仍在河南水災時慷慨解囊,因為他心系著的不是自己,是他力所能及守護的祖國。人的價值不只在個人,更在他人、家國之中。積極入世,擔當家國之責,才能實現人生價值的最大化。
“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朱光潛先生這樣說。我想,這應成為每個人的人生箴言。大千世界,有精彩亦有考驗。漫漫人生路,順途與逆境相隨。出世心,教我們如何冷靜看待世界,攜一份淡泊從容出發;入世行,讓我們熱情改變世界,擔一份責任使命遠行。
身為青年,理應拒絕遁世,將出世心和入世行相結合,展開人生的精彩畫卷!
評點
文章立意精準,思想深刻,行文脈絡清晰,不落俗套。在準確界定“出世、入世、遁世”三者概念的基礎上,又合理建構起三者之間的關系。“言為心聲”,文中頻現的“金句”閃爍著作者深刻的思想。
(編輯: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