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偉,明杏芬,劉陽,汪楠
(武昌工學院城市建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5)
我國對OBE 理念從理論研究層面上升至實踐研究層面是于2014 年開始的,李志義提出了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的高等工程教育教學改革,應著力實現三個轉變,即從學科導向向目標導向轉變、從教師中心向學生中心轉變、從質量監控向持續改進轉變[1]。柏晶、謝幼如提出以OBE 理念與建設性后現代哲學為指導,綜合運用解釋結構模型等方法,基于OBE 理念構建的在線開放課程資源結構模型,并在實踐中加以應用[2]。馬國勤借鑒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和第四代評價思想,提出了成果導向、多元全程、賦能改進的高職教學質量評價模式[3]。
“工程估價(一)”課程是工程管理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共72 學時,4.5 學分。該課程于2016 年立項省級教改項目,2017 年作為校級自編教材項目投入教學使用,2019 年立項為校級專業核心課程建設項目,2019 年成立教學團隊,2021 年立項為校級一流本科課程建設項目。構建基于OBE 理念的“工程估價(一)”課程教學模式,對促進教學工作、提升教學質量及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水平的作用和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將以學習成果為導向的OBE 教育理念作為指導思想,改革授課教師進行單向講授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授課中,“工程估價(一)”課程使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以線上開放課程或數字課程為載體,運用探究式、啟發式、關聯式的教授方法,圍繞典型項目工程圖紙,將造價組成分解到教學各章節,以項目驅動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具備主動學習能力,同時培養學生之間的團隊合作意識和不畏困難的精神,從而實現學習產出最大化。
“工程估價(一)”課程引入“賽課結合、以賽促學”教學理念,以“全國高校BIM 畢業設計創新大賽”“全國數字建筑創新應用大賽”等學科競賽為契機,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強調對學生專業理論與實操動手能力的一體化培養。將本門課程教學改革推廣到學生實踐教學環節,運用專業軟件進行課程設計及畢業設計,提高學生實踐場景的洞察能力。通過實踐操作不斷檢驗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及實際運用,使學生具備更好的實操能力和專業素質,為學生參加造價工程師、建造師執業資格考試提供支撐,并為畢業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產出。
通過對建筑行業造價崗位需求的調查,發現校企合作這一途徑可以優化課程教學內容。根據企業對學校提出具體的要求和建議,對“工程估價(一)”課程教學設計工作進行調整,將課程分成幾個知識模塊,設定各模塊對應的能力要求,最終形成的模塊化知識體系設置如圖1。
基于OBE 理念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學活動設計分三階段進行:課前,學生觀看教師發布的視頻并進行課前測試,利用線上資源完成自學,并反饋,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對課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以便調整課程教學進度和后續課程教學安排;課中,翻轉課堂,教師進行重點講解及總結,主要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做課堂練習、討論,并派代表進行展示,教師總結評價;課后,教師再針對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總結,讓學生延伸討論,并為下一次課做鋪墊。
結合具體課程的知識體系和教學安排,對課程目標進行分解和量化,直至可以將目標的量級落實到具體教學環節中。根據不同的教學情景設置對應的任務,保證在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始終有任務工具充當紐帶進行牽引,使師生的教學、學習目標與課程目標乃至畢業要求實時協調、相互錨定。具體評價反饋實施見圖2。
教師依據課程目標設計每個教學環節的教學流程和任務,確定學生需要實現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證書目標[4]。及時收集學生的學習反饋和教學評價,根據評價結果調整對基礎教學環節進行過程控制,完成課內反饋。判斷學生對課程體系下基礎教學環節設計的認同情況,進而破除師生間的信息壁壘,促進師生有效溝通,教師再根據反饋結果對課程基礎教學環節進行調整與改進。利用對目標落實情況進行評價反饋的特點,實現教與學過程中的實時反饋和不斷改進的目的,提升教學效果。
以OBE 教育理念為指導,以“工程估價(一)”課程為實施對象,“學習產出為導向—確定學生未來畢業后所達到的基本能力要求—重新全面構建課程教學內容—持續改進”為主線,對課程內容及課程體系進行改革。使教師的教學設計和學生的學習產出始終與行業要求相聯系,實現學習產出的可實時反饋和可評價,并適時改進,打破師生間信息壁壘,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達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1.基于OBE 教學理念,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將造價組成分解到教學各章節,以模塊教學為核心,劃分為四個知識教學模塊:第一為工程造價的構成;第二為工程建設定額;第三為工程量計算規則;第四為計價方式。根據知識點模塊建設課程線上線下教學內容。
2.基于OBE 教學理念,針對學生個性化差異,以學生為中心,實現以“結果評價為主”向“過程與結果評價相結合”轉變,體現知識、能力及素養、證書目標的培養。考核內容以“考核能力和知識并重”為主,過程性考核側重于考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工程算量及計價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職業素養等,增強學生學習的“挑戰度”。具體的平時成績構成比例見表1。

表1 平時成績構成表
3.基于OBE 教學理念,將知識、能力、素質和證書作為“工程估價(一)”課程的學習目標。注重學生工程量計算規則運用能力及造價文件編制能力的培養,積極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責任感,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大國工匠精神,具備較好地解決工程造價領域問題的能力和專業素質。為學生參加造價工程師、建造師等執業資格考試提供支撐,奠定良好的基礎。
1.以學生為中心,實現學習產出最大化。推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讓學生通過“超星泛雅教學平臺”進行課前預習,課中進行翻轉課堂,展開隨堂練習、搶答、主題討論等課堂活動,課后作業鞏固,為下一次課做鋪墊。教師還可以通過教學學習QQ 群及時答疑、上傳資料,實現課內教學、課外互動,與學生溝通無障礙,全天候為學生答疑解惑。
2.以任務為驅動,采用項目式教學方法。采用實際工程項目圖紙,將造價組成分解到教學各章節,以任務驅動逐步完成工程項目中分項工程的工程量計算,定額套用及費用計算,最終形成初步的工程造價文件,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采用過程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方式,具體評價實施見圖3。

圖3 教與學評價
4.根據評價反饋,持續改進。通過對教與學的雙層評價反饋,在教學和學習過程中打破師生之間存在的信息壁壘,促進信息的傳遞與交流,并使課程目標在具體教學環節中得到落實和量化,做到教與學過程中可評價、可反饋,持續改進,達到過程控制和實施結果的統一,推動學生能力螺旋上升。
5.立德樹人,課程思政。以內容為載體,強化學生工程倫理教育,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5]。緊緊抓住課程思政這個關鍵,以經典案例為核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對課程進行課程思政的一體化設計,不斷挖掘課程的思政元素,包括家國情懷、人格養成及科學觀、方法論等,進行案例庫建設,找準切入點,完成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工程估價(一)”課程思政教學規劃和課程設計。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注重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學資源的建設,研究行之有效的“課程思政”實施方案。構建“三全育人”的思政教育工作體系,改進專業教學方法,豐富考核方式和教學資源,實施多樣化、嵌入式的思政教育,培養學生的工程師職業精神,塑造“有情懷的造價工程師”[6]。
針對工程管理專業的特點及產業需求,以OBE理念為指導,以“工程估價(一)”課程為對象,在構建課程目標、優化課程體系、改進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評價反饋等方面持續改進,實現行業對工程造價人才知識、能力、素質和證書的要求,從教學過程和教學質量來看,該課程教學模式有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