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珞晶,胡梅,呂云霄,孫雅
(國防科技大學a.空天科學學院;b.智能科學學院;c.研究生院,湖南 長沙 410073)
研究生是一支朝氣蓬勃、思維敏捷、銳意進取的重要的科研生力軍。積極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是研究生所肩負的一項神圣使命[1]。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在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研究生教育中,如何激發研究生的研究熱情,盡快讓其進入研究課題并開展深入的創新性研究,一直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者和導師普遍關心的問題。
二十多年來,研究生管理者和導師們也在不斷探索為研究生創新教育搭建交流平臺,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2-8]。研究生學術交流活動在研究型高校中是整個教學和科研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生培養過程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研究型大學不可缺少的軟環境之一,因此組織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對提高研究生培養的整體與個體質量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9-13]。近年來,各地高校更加重視鼓勵研究生通過參與各種學術活動,拓寬知識范圍,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提高綜合素質。近年來,學術交流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專題講座、集中研討和學術報告統籌安排[14],學術交流活動組織的中西方差別越來越小[15],相關的學會組織也積極創建學術交流活動優質品牌,以此擴大學術交流的影響力、引領學科發展[16-17],不同高校基于自身特色深入探索了研究生培養中的學術交流的機制構建和能力提升問題,提出了一些有意義的建議[18-20]。
2020 年以來,傳統面對面交流的學術活動組織越來越受限,如何保障研究生學術活動的正常開展是一個亟須解決的問題。國防科技大學經過分析研判,針對軍事智能領域研究生學術交流存在的問題,統一謀劃了“學院系所/學科教研室/課題組”三級研究生學術交流活動主題,嘗試通過線上、線下和混合式多種模式組織學術交流活動,針對具體問題,多學科、多層次、多角度開展研討與交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學術交流組織模式方案,真正為研究生創新培養搭建無障礙的交流平臺。
線上線下混合式學術交流是一種更加靈活的學術交流模式,大致分為兩種情形:報告人在線上,聽眾在線下同一會場或多個分會場,可以部分實現聽眾之間面對面的交流;報告人在線下,部分聽眾在線下,部分聽眾在線上,可以實現不同地域的聽眾覆蓋,可以實現報告人和部分聽眾的面對面交流。這兩種情形都需要借助互聯網,在騰訊會議、釘釘、雨課堂等網上平臺組織開展。
傳統的線下研究生學術交流組織模式適用于系所或教研室人數相對較少的情況,適合每周或隔周組織開展,受環境變化影響較小。但是近兩年邀請國外甚至省外專家來院進行學術交流困難重重,因此組織線上學術報告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此外,軍事智能領域需要人工智能與傳統軍事技術的交叉融合,可能在研究生學術交流活動規劃中要同時邀請智能技術方面的專家和軍事技術理論方面的專家,要舉辦一場傳統的線下學術活動更不現實,因此線上交流模式就能很好地解決專家跨地域的問題。而對于學院層面的大型研究生學術交流活動,傳統線下或一般線上的模式都有其局限性,線上線下混合模式是一個很合適的選擇,邀請的報告主講人在線上不受地域限制,以教研室為單位的研究生們可以線下集中,既可以與報告專家線上互動交流,又可以在線下實時討論,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提高會議效率。
針對具體的學術交流主題,以研究生為中心,如果是外請專家,建議設計大型學術報告,以到更廣的受眾面;如果是老師做報告,一般是前沿探索綜述性的,建議設計成中型學術研討,研究生積極參與其中,更多地和教師及同學進行充分的交流;如果是針對研究生開題、答辯、學術論文發表前的匯報,建議設計成小型學術沙龍,組織科研方向貼近的師生參與并進行匯報,最終敲定報告涉及的具體細節。可以通過嘗試線上、線下和混合式不同的模式進行精心組織和實施。但是每一種模式都是有其優缺點,下表給出了線上、線下和混合式研究生學術交流模式的比較分析。

表1 線上、線下和混合式研究生學術交流模式比較

表2 三個課題組研究生參加學術交流活動統計表
2021 年至2022 年初,學院圍繞軍事智能相關研究問題,組織開展了28 場學術交流活動,統計發現,線上學術交流活動8 場、線下學術交流活動15 場、線上線下混合式學術交流活動5 場。研究生作為報告人的學術活動0 次,研究生作為聆聽者和研討參與者的學術活動28 次,占比100%;其中本學院老師做報告2次,占比7.14%;外請專家做報告26 次,占比92.86%,外請專家有知名院士1 名,來自地方著名高校和國防單位的資深專家多名,極大擴展了學術報告的深度和廣度,全院教師和研究生受益匪淺。可以看出,學院層面組織的學術交流活動多是大型學術報告和中型學術研討,受眾面除了研究生還包括相關年輕教師,組織模式靈活,近一半嘗試了線上和線上線下混合式組織模式。
再從學院控制學科、機械學科和儀器學科各挑選一個課題組對2021 年全年的學術活動進行了調研。控制學科某課題組組織學術交流活動15 場,均為線下學術活動,其中博士生做學術報告4 次,碩士生做學術報告11 次。機械學科某課題組組織學術交流活動10 場,其中線上學術活動7 場、線下學術活動1場、線上線下混合式學術交流活動2 場,博士生做學術報告2 次,碩士生做學術報告3 次,課題組老師做學術報告5 次。儀器學科某課題組組織學術交流活動33 場,其中線上學術活動2 場、線下學術活動27 場、線上線下混合式學術活動4 場,博士生做學術報告4次,碩士生做學術報告21 次,課題組老師做學術報告5 次,外請專家做學術報告3 次。
通過分析三個課題組全年組織的58 次學術活動,研究生作為報告人的學術活動45 次,占比77.59%;研究生作為聆聽者和研討參與者的學術活動13 次,占比22.41%;其中課題組老師做報告10 次,占比17.24%;外請專家做報告3 次,占比5.17%;線上學術活動9 次,占比15.52%,線下學術活動43 次,占比74.14%,線上線下混合式學術活動6 次,占比10.34%。
2022 年初,本研究面向所在學院的研究生發放了電子調查問卷:“研究生學術交流活動問卷調查(騰訊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05 份。從研究生參加學術交流活動的組織模式、參會人數、收獲比較、參加頻次和所屬學科等方面設計了8 個問題。對問卷調查的統計結果分析可知,研究生目前參加的學術交流活動的組織模式中線上、線下和混合式三種形式數量相當,其中參加的線上學術交流以大型學術報告為主,線下學術交流則是小型學術沙龍、中型學術研討和大型學術報告三足鼎立,線上線下混合式學術交流則占比有所降低。對比不同的學術交流模式,研究生普遍認為線下學術交流能帶來更大收獲,其次是線上線下混合式學術交流,收獲最小的是線上學術交流。但是對于線上或線上線下混合式學術交流活動的優勢,研究生一致認為這兩種組織模式能夠解決跨地域、跨學科和跨層次的學術交流問題。研究生平均每學期參加的學術活動大部分在5 次以下,小部分在5—10 次,10 次以上的更少。在105 份有效問卷中,參與調查的控制學科研究生56 人,機械學科研究生33 人,儀器學科和其他(國外聯合培養博士生)研究生16 人,基本符合學院控制、機械和儀器研究生規模3:2:1,也從側面反映了問卷調查在三個學科的覆蓋面是一致的。
研究生學術交流活動的組織形式沒有現成的經驗可遵循,根據不同時期的不同需求可以靈活調整和組織,因此一直在不斷摸索和實踐中積累經驗。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線上、線下和混合式研究生學術交流組織模式設想為跨地域、跨學科和跨層次研究生學術交流組織創造了無限可能。軍事智能領域更需要多樣化軍事需求和任務來牽引帶動智能科技發展,因此在研究生學術交流活動規劃中可能會邀請不同領域不同地域的專家和學者同時參加交流研討,甚至還會邀請各用戶單位的一線裝備技術人員共同探討,在一場學術活動中除了本校的研究生和導師外,還可能有院士級別的專家,有用戶單位的技術人員,他們可能是參加工作不久的本科生或技術士官,這種跨層次的學術交流需求通過線上線下混合模式可以滿足,從而真正實現研究生無障礙的學術交流平臺搭建,并在每次的組織實踐中進行總結,通過總結才能及時反饋學術活動組織的效果,針對研究生反映突出的問題和矛盾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指導后續的軍事智能領域研究生學術交流組織模式能夠進一步研究探索和持續改進。
通過一年的實踐摸索,逐步形成了線上、線下和混合式學術交流組織程序規范,建議如下:
1.研究生學術活動需要做好頂層規劃,加強學術交流經費的支持,即學院層面通過組織學院領導,軍事智能領域專家,控制、機械和儀器各學科專家,優秀的研究生導師,年輕的研究生責任導師等學科學術優秀代表開展圓桌討論,結合學院軍事智能領域博士和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方向,初步遴選學院每學年的研究生學術交流主題,再根據主題外請專家,靈活實施線上、線上和線上線下混合式學術交流組織模式。
2.制定關于研究生學術交流活動的完善制度規范和細化指標,即根據學校《國防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培養工作細則(試行)》和《國防科技大學博士研究生培養工作細則(試行)》等培養要求,制定軍事智能領域研究生參加學術交流制度規范,研究生每次參加學術交流活動時,必須填寫學院《研究生參加學術交流活動登記表》并歸檔,在畢業時匯總到學院《研究生參加學術交流活動統計表》作為培養環節的學分認定證明,并建立鼓勵獎的制度,在滿足研究生培養要求的同時,提高他們參加學術交流活動的積極性。
3.以研究生為中心,使其在大型學術報告中吸收前沿知識,在中型學術研討中碰撞思維火花,在小型學術沙龍中輸出自己的學術觀點,因此在“學院系所/學科教研室/課題組”三級研究生學術交流架構中,教研室和課題組的學術交流是每周或每兩周常態化進行的活動,以教研室、研究室的課題組為主,針對本專業方向及所承擔的科研項目開展學術討論,以老帶新、以點帶面,使每個參加人對研討的問題都能提出各自見解,充分交流探討之后,才能獲得更大收獲。因此,學院研究生教務可以通過建立基層單位學術活動考核指標,內外齊發力,營造出濃厚的學術交流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