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之湄

7月6日,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開幕
按照艾倫·圖靈的定義:如果一臺機器能夠與人類展開對話而不被辨別出其機器的身份,那么可稱這臺機器具有智能。
近日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第十四屆新領軍者年會(夏季達沃斯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張亞勤表示,ChatGPT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通過圖靈測試的智能體。
ChatGPT的出現讓中國的AIGC(又稱Generative AI,生成式人工智能)領域也掀起狂瀾:百度文心一言、360GPT、騰訊智影、華為盤古等陸續發布,人工智能在科研、制造、服務、教育等領域的應用場景不斷涌現、快速迭代……
“未來,全世界的游戲規則都將重新撰寫。”張亞勤說。
“以前,我們是在匍匐前進,最多小步快跑,但這次人工智能的突破是‘大力出奇跡:ChatGPT實現了真正的Generative AI(生成式人工智能), 每一個字都是計算機生成的。”2023年4月,阿爾法公社創始合伙人、CEO許四清在福布斯中國創投高峰論壇上表示。
無論奇點是否已到, 一個毋庸置疑的共識是,ChatGPT 的出現,使人類社會來到了人工智能發展的拐點。未來,人工智能像水和電一樣,成為基礎設施的一部分,也會像電腦一樣,成為人人都擁有的產品。
5月26日,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在2023中關村論壇全體會議上談及新一輪人工智能革命時認為,當下是一個以大模型為核心的人工智能新時代,大模型改變了人工智能,即將改變世界。
持同樣觀點的還有三六零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周鴻祎。他稱,ChatGPT首次實現了對人類語言的完整理解,標志著通用人工智能奇點已現。
技術奇點的概念,由數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 弗諾·文奇(Vernor Vinge)于 1993年提出。他將奇點定義為人工智能超過人類智力極限的時間點,在那一時刻以后,世界的發展將會超出人類的理解范疇。
相比而言,華為云人工智能領域首席科學家田奇的看法比較保守,他認為當前技術的發展“讓我們看到通用人工智能誕生的曙光”。
無論奇點是否已到,一個毋庸置疑的共識是,ChatGPT的出現,使人類社會來到了人工智能發展的拐點。未來,人工智能像水和電一樣,成為基礎設施的一部分,也會像電腦一樣,成為人人都擁有的產品。
咨詢公司埃森哲的調研報告《技術展望2023》顯示,42%的全球受訪企業有意從今年開始大力投資ChatGPT。最終,所有人都將切實感受到這項技術的顛覆性潛力。
要了解人工智能向何處去,首先要知道人工智能從何處來。
關于人工智能最早的探索,也許可以追溯到萊布尼茨,他試圖制造能夠進行自動符號計算的機器。而現代意義上的“人工智能”術語則誕生于1956年的達特茅斯會議。自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在此次會議上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人工智能已走過了67年。從1956年開始,人工智能迎來了屬于它的第一段高光時刻。
十余年里,計算機被廣泛應用于數學和自然語言領域,用來解決代數、幾何和英語問題。當時,很多學者認為:“20年內,機器將能代替人類。”
但人工智能很快遭遇了第一次低谷。1973年,數學家詹姆斯·萊特希爾(James Lighthill)發布針對英國AI研究狀況的報告,批評了AI在實現“宏偉目標”上的失敗。人工智能科研滑入深淵。
1980年,卡內基梅隆大學為數字設備公司設計了一套名為XCON的“專家系統”。這是一種采用人工智能程序的系統,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知識庫+推理機”的組合。該系統衍生出了一批硬件、軟件公司。但好景不長,人工智能又遭遇第二次低谷:1987年,蘋果和IBM公司生產的臺式機性能超過通用計算機,“專家系統”風光不再。
1997年5月11日,IBM的計算機系統“深藍”戰勝了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在公眾領域引發現象級的話題討論,但人工智能的發展依然難掀巨浪。直到2006年,杰弗里·辛頓(Geoffrey Hinton)在神經網絡的深度學習領域取得突破,人類又一次看到機器趕超人類的希望。
自此,谷歌、微軟、百度等互聯網巨頭,還有眾多初創科技公司,紛紛加入人工智能戰場。2011年,蘋果siri問世;2012年,Google無人駕駛汽車上路;2016年,Google的AlphaGo戰勝了韓國棋手李世石。2022年底,OpenAI的ChatGPT橫空出世,將人工智能推上巔峰時刻。
回顧起來,AI成長之路如同過山車一般,從暖春到寒冬、從全面爆發到泡沫破滅,如今又曙光重現。
如同蒸汽時代的蒸汽機、電氣時代的發電機、信息時代的計算機,人工智能成為推動人類進入智能時代的決定性力量。
在浙江杭州桐廬縣的一座礦山,雖然正是梅雨季,礦山的工程進度卻沒有受到影響。這得益于傳統機械裝上了人工智能的“大腦”。工作人員在數公里開外的項目中心,只需要鍵盤和鼠標,就可遠程操控現場的無人挖掘機進行施工作業。
在杭州一家絲綢生產企業,生產一條絲巾以往需要設計、打樣、打印、固色等5至7個流程。而現在通過人工智能現場定制設計,數智化印花一體機開啟即時生產,半個小時就可拿到一條絲巾成品。
隨著一批批智能車間、智慧供應鏈的涌現,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迅速融合,有力推動了各行各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孕育出一大批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
7月6日,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開幕,工信部副部長徐曉蘭致辭表示,我國已建成2500多個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經過智能化改造,研發周期縮短了約20.7%,生產效率提升了約34.8%,不良品率降低了約27.4%,碳排放減少了約21.2%。
從制造、交通、能源等基礎行業,到醫療、零售等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行業,AI技術推動了數字化變革,給人類社會帶來了一系列改變。
2023年6月25日至27日,世界互聯網大會數字文明尼山對話在山東召開。此次大會上,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際合作司司長閆成勝表示,隨著虛擬主播、數字人走向臺前,基于用戶畫像的智能推薦、分發模式和生成模式加速形成,人工智能在媒體新聞采編、生產、分發、反饋等各環節有著廣泛應用前景。
教育也有了新模樣:機器人通過圖像識別就可批改試卷、識題答題;“AI老師”通過人機交互技術,可實現24小時在線答疑解惑。
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在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的同時,也為更多年輕人打開了就業新空間。
近幾年,元宇宙、網絡游戲等新業態的興起,催生了專業“捏臉師”——該職業通過圖片輸入和文字輸入的形式,幫用戶打造具有個人特色的網絡虛擬形象。
在人社部最新公布的新職業名錄中,虛擬建筑師也赫然在列,這份職業不局限于元宇宙和網絡游戲,服務領域已拓展到了3D企業空間、展覽會和發布會等的建設。
“‘人工智能+X的創新模式將隨著技術和產業的發展日趨成熟,對生產力和產業結構產生革命性影響,并推動人類進入普惠型智能社會。”中國科學院院士譚鐵年撰文稱。
2018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發展現狀和趨勢舉行第九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關我國能否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戰略問題。
如今,人工智能已成為全球數字技術創新最活躍的前沿領域,是數字經濟的新賽道和國際競爭的新熱點。

6月26日,在世界互聯網大會數字文明尼山對話上,與會嘉賓在體驗AI人工智能超聲篩查機器人診斷服務(郭緒雷/ 攝)

5月20日,2023亞太機器人世界杯天津國際邀請賽機器人足球標準平臺組比賽現場( 張鋮/攝)
中國信通院發布的《人工智能白皮書(2022年)》表示,自2016年起,先后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將推動人工智能發展列為國家戰略。
美國成立了國家人工智能倡議辦公室、國家AI研究資源工作組;英國于2021年發布國家級人工智能新十年戰略;歐盟有史以來最大的研發創新項目 “地平線歐洲”(2021-2027)計劃,總投資額955億歐元,明確將人工智能列入資金支持范圍。
我國于2017年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三步走戰略目標。按照規劃,我國 2030 年有望實現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 1 萬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 10 萬億元。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的建議》進一步明確,大力發展人工智能產業,打造人工智能產業集群,深入賦能傳統行業。
但與此同時,人工智能的不斷進化,也帶來了風險。
“通用人工智能可處理海量數據,生成近似原作的產品,將在知識產權保護、個人隱私保護、打擊虛假信息等方面帶來新的挑戰。”《人工智能白皮書(2022年)》為此倡議,積極推進人工智能治理,政府、行業、企業等相關各方應加強風險研判,共同制定標準和制度規則,有效防控人工智能的科技倫理風險,不斷推動科技向善、造福人類。
2023年4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起草《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表示國家支持人工智能算法、框架等基礎技術的自主創新、推廣應用、國際合作,同時提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提供服務前需申報安全評估。
關于人類與人工智能的未來,世界互聯網大會數字文明尼山對話也進行了探討。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任、世界互聯網大會理事長莊榮文在開幕式上表示:“要在全球文明倡議指引下,把握人工智能發展機遇,探索人工智能治理良策,共促人工智能時代的人類文明交流互鑒、和諧共生,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