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融雪 楊紹功 何磊靜

搭載Momenta 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的車輛行駛在蘇州街頭
蘇州高鐵新城:距離北京,高鐵4小時;距離上海,高鐵23分鐘。
這里是全國智能網聯汽車最密集的區域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38輛智能網聯汽車——L4級無人小巴在高鐵站、商業體和居民區間有序穿行;無人環衛車定點打卡、組隊“上崗”,駛過的路面煥然一新;無人配送車耳聰目明、使命必達;無人出租車如同“老司機”、穩健前行……科幻電影般的場景已融入市民日常生活,并持續升級、不斷更新。實踐證明,人工智能不僅讓汽車產業“智造”加速,更起動了智慧交通建設的新引擎。
“在小小的花園里面挖呀挖呀挖,種小小的種子,開自動駕駛夢想之花。”2023年6月1日,蘇州幼專高鐵新城實驗幼兒園的小朋友們唱著歌謠踏上無人駕駛小巴龍舟ONE,度過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兒童節。
“小巴為什么可以自己動?”“車頭里面有什么?”小朋友們懷著好奇,提出了許多問題。
作為活動車輛提供方,北京輕舟智航智能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輕舟智航)產業生態副總裁霍靜告訴《瞭望東方周刊》:“1995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在網絡浸泡中長大,被稱為網絡原住民,我們希望今天的孩子能成為智能駕駛原住民。”
乘客通過手機App 叫車后, 可根據個人需求預設車內溫度、燈光、音樂播放等功能。乘坐過程中,可以通過車后座的高清大屏實時查看行程及路況,還可呼喚虛擬語音助手進行速度、開關車窗、燈光等個性化調節。
“在蘇州高鐵新城,這樣的希望可謂切實。”蘇州高鐵新城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丁盛義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說。
每天清晨,高鐵新城的馬路上會有多種型號的無人清掃車輪番開工,高精度垃圾識別、覆蓋式全面清掃……當行人或車輛靠太近時,還會自動避讓。
一批無人配送車穿梭在高聳的寫字樓間,市民只需通過手機App填寫相關信息,就可約這些特殊的“快遞小哥”幫助跑腿。
還有Robobus、Robotaxi等智能網聯汽車應用場景,都已在蘇州高鐵新城有序穿行,融入了居民的日常生活。2023年的第一天,在高鐵新城南天成路上,131輛智能駕駛汽車還以新年第一跑形式迎接了新年。
“這里是全國智能網聯汽車密度最大的區域。”丁盛義列出一組數據:蘇州高鐵新城28平方公里,行駛著各類智能車500多輛。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38輛智能網聯汽車。
人工智能如何賦能汽車制造?
以無人小巴為例,輕舟智航技術合伙人李棟給出了他們的技術方案:“一顆前向120度激光雷達,加上一顆地平線征程5人工智能芯片,結合BEV算法,就能實現城市和高速的NOA駕駛 (Navigate on Autopilot,自動輔助導航駕駛或智駕領航輔助)。”
城市 NOA被業界視為輔助駕駛的天花板,也是無人駕駛的最低門檻。
“對于智能駕駛公司而言,切入NOA賽道是走向L4最經濟、最直接的一條路。通過城市 NOA 在各類場景中不斷累積數據、迭代算法,我們能將技術持續提升。”李棟稱。
相比無人小巴,人工智能賦予無人出租車的體驗更為直接。
在蘇州高鐵新城,本刊記者通過手機App下單,隨機搭乘了一輛示范運營的無人出租車。叫車后,乘客可根據個人需求預設車內溫度、燈光、音樂播放等功能。
乘坐過程中,乘客可以通過車后座的高清大屏實時查看行程及路況,還可呼喚虛擬語音助手進行速度、開關車窗、燈光等個性化調節。雖然根據政策法規要求,駕駛位配備有安全員,但汽車起步、剎車、變道等動作都由車輛系統自主完成,安全員全程無需干預。
據了解,此次隨機乘坐的享道Robotaxi于2021年12月在蘇州高鐵新城啟動運營,該車由上汽人工智能實驗室、北京初速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Momenta)及享道出行等團隊聯合打造,致力于探索L4級自動駕駛技術在城市出行場景的應用和創新。
“安全是自動駕駛的生命線,我們不開‘故事會,而開‘事故會,以海量數據訓練自動駕駛的算法,用人工智能把各種潛在的風險找出來。從代碼測試、仿真測試、臺駕測試,到實車路測、交付用戶,層層嚴格把關。”momenta市場部副總裁黃馳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說,人的介入會形成效率瓶頸,人工智能則可讓系統自主學習,快速迭代。
據介紹,該公司研發了一套基于數據驅動,深度學習的規控算法,讓汽車能夠處理各種復雜場景,例如行人來往交織的鬧市路口,突然橫穿的電動車、摩托車等。
“無人駕駛正越來越接近‘老司機,甚至超越‘老司機。”黃馳說。
“要實現規模化無人駕駛,至少要做到人類司機的安全水平,最好可以比人類司機水平高一個數量級。因此,需要至少千億公里的路測數據。”Momenta總裁曹旭東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規模化無人駕駛面臨“行駛千億公里,解決百萬問題”的挑戰——千億公里意味著100萬輛車,每天10個小時不間斷運行,連續跑1年,相當于地球到太陽系盡頭行星海王星距離的22倍。
顯然,千億公里不是個小目標,如果自建車隊至少得投入數千億元成本。
“通過與主機廠量產合作,產生海量數據,就像給無人駕駛裝上了數據驅動的‘飛輪。”曹旭東稱,Momenta通過與上汽集團、通用汽車、豐田、比亞迪等車企聯合量產,已跑出數億公里,并把單公里成本大幅降低。
“探索無人駕駛,首先需要政府在開放路線方面的支持,否則遇到交警,司機都會跑掉(怕扣分)。”霍靜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團隊認為蘇州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雄厚的產業基礎,比硅谷更有吸引力,繼2020年在此落地國內首個常態化運營的5G自動駕駛公交車后,輕舟智航已于2023年6月18日將全球總部落地高鐵新城。
接下來,該地區將開通2條運營路線,1條側重展示單車智能,1條側重展示車路協同,并參照公交體系進行公交化商業運營。
“要實現規模化無人駕駛,至少要做到人類司機的安全水平,最好可以比人類司機水平高一個數量級。因此,需要至少千億公里的路測數據。”
就在輕舟智航全球總部宣布落地的同一天,蘇州市高速公路、國省干線及封閉測試道路數字化改造項目啟動儀式舉行。
據悉,這里將打造國內首條滿足車路協同式自動駕駛等級的全息感知智慧高速。
“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汽車和交通結合,催生了汽車產業變革,智能網聯汽車就是其中的變革形式。”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李克強稱,有別于國外主導的單車智能方案,我國正在探索車路云一體化,即智能網聯汽車中國方案。
“這正是我們選擇的路徑。”天翼交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翼交通)首席技術官李家文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該公司由中國電信、中智行和蘇州市相關國資平臺于2021年共同組建,旨在以智能交通領域“國家隊”的優勢在蘇州探索技術創新應用與車路云協同實踐。
目前,天翼交通在高鐵新城核心區域布設了雙向道路里程約51公里的全息道路,包含開放路口、路段和封閉園區等多種道路類型。自動駕駛小巴已在上述路段開辟執行了3條公交線路的運營,以滿足商務、便民出行需求。
在高鐵新城的“智駕大道”和青龍港路的兩側,可以看到安裝有攝像頭、激光雷達、RSU等設備的智慧路桿,構建了一張可視、可控的智慧路網。
“智慧路網是車路云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李家文稱,相比車端感知,路側感知具有“站得高、看得遠”的優勢,結合城市道路及城市規劃的規律布設,可形成對交通態勢的無盲區、無間斷實時感知,再結合路側邊緣計算能力、5G網絡通信能力以及大數據計算等,可賦能L2級及以上智能網聯汽車提升駕駛能力。
不僅如此,智慧路網還能讓城市交通管理從“治理”邁向“智理”。通過云控平臺,所有入網車輛“可視、可管、可控”,在線的違規違章識別、道路擁堵數據分析和車輛行駛軌跡追溯等功能,有力地支撐智能決策分析。
“我們希望能早日形成‘蘇州經驗并向全國輻射,完成天翼交通‘中國方案的路徑實踐。” 李家文說。
作為人工智能與制造、能源等深度融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智能網聯汽車潛力巨大,北京、上海、深圳、重慶等地都在積極布局。
“我們剛就如何促進產業更好發展和北京亦莊、上海臨港進行了交流。”蘇州高鐵新城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沈一明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表示,蘇州正加速打造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新高地,而高鐵新城是其重點打造的自動駕駛示范應用區。高鐵新城已集聚智能駕駛相關企業超120家,覆蓋30余個細分領域。相關企業除了天翼交通、momenta和輕舟智航,還有由吉利汽車集團和億咖通科技聯合創立的吉咖智能,其于2021年4月成立,致力于為乘用車和商用車提供智能駕駛整體解決方案,以及研發激光雷達和毫米波雷達的圖達通、承泰科技等。
“我們從多方面給予智能網聯汽車企業相關補貼,推動自動駕駛示范應用場景落地。”沈一明表示,比如建立專項產業基金,通過股權投資等方式,重點支持視覺攝像頭等關鍵零部件企業實現批量生產,最高給予1億元投資支持。
2022年,高鐵新城智能網聯汽車相關產業鏈產值已達142億元,初步建立了覆蓋車、路、網、云的全產業鏈。
今年,高鐵新城計劃打造測試里程超過200公里的智能網聯道路測試示范區,建設超過40個智能網聯汽車示范應用場景,支持40個車路協同應用示范驗證。目前,除Robobus、Robotaxi、無人物流、無人環衛等智能網聯汽車應用場景已先行先試,觀光車、巡檢車、路面檢驗車等車型也在謀劃布局。
“我們將乘著人工智能的東風,實現從智能網聯汽車城市場景到場景城市標桿的躍遷,把這里打造成名副其實的智駕之城。”沈一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