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將
有這么一組數據:在國外,一個企業里,真正杰出的高管只有 21%,42%是糟糕的,剩余37%是平庸的。對于團隊來說,遇到真高管,那是如魚得水。但遇到偽高管,那就有力使不出了,甚至會導致團隊崩潰、人才離職。
偽高管有3個特征。
偽高管最喜歡干的事是什么?是開會。
開會,當然是一件重要的事。但偽高管們的“開會”,通常是即興會議或無結果會議。
比如,你正在埋頭工作,領導突然來一句,“都去會議室,開個小會”。心血來潮召集一批人去開會,去了才發現會議內容跟一些人的工作無關。長篇大論又無結果的會議,共識,沒有達成;解決方案,沒有形成;責任人,時間節點……全都沒有。
德魯克說,那些真的懂如何開會的人,會花更多時間和精力,去準備會議,而不是去開會。缺乏準備的會議,自然冗長又低效,浪費了員工的時間和精力。
開會的成本,真的很高,它會讓所有人停下正在做的事。高效的會議,產出能覆蓋甚至大于成本。但偽高管們的會議,產出低于成本。他們不是為了協調工作或解決問題,是為了存在感。
多少公司,就這樣被掏空了組織力。
偽高管,通常都是條件反射式管理,沒有思考,更別說創新。
比如,你是某家公司的老板,最近招了一位高管,談起什么事,總說以前是怎么干的,結果有多么好。動不動拿自己的資歷、經驗說事。
有經驗當然好,沒有項目經驗也很難直接成為高管。但不考慮最新的實際情況,只拿經驗說事,就是經驗主義了。
市場環境變化了多少?行業環境變化了多少?消費趨勢變化了多少?人員能力有多大區別?資源稟賦差別是什么?偽高管們,懶得去思考細節,去洞察現狀,去學習管理知識,去更新管理實踐。他們會有一些口頭禪。比如,想這么多干嘛,就一個字——干!
只懂得執行的偽高管,就像一名參謀主動把自己降格為戰士。戰士當然也是不可或缺的,但這不是他應該干的事。
越高級的管理者,越需要學習,越需要更新。
偽高管通常心胸狹窄,精致利己。他們最關注的,不是目標、成果,而是權力。能力強的人,他們不喜歡。依附他們的人,他們才喜歡。一旦某位下屬表現出極高的能力,他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壓,害怕被取代。長此以往,能力強的人只能選擇離職。
英國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書中,提出:一位不稱職的管理者,有3條出路。
第一條,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干的人;第二條,找一個能干的人,來協助自己;第三條,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來當助手。
對于偽高管來說,第三條路成了最合適的路。
如此類推下去,組織就會變成機構臃腫、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體系。這就是組織的帕金森定律,也叫組織麻痹癥。
那么,“真高管”到底是怎樣的呢?
那些在所轄領域內,對內可以領導一號位及高管團隊,對外可以代表公司競爭力的人,我們稱之為真高管。
其核心特點是職責/角色四合一。用一個公式來說,真高管=操作人員+專業技術人士+管理者+領導者。
從角色角度打個比喻來說:
一個真高管,經常要做工兵、狙擊手(操作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很多時候又得變成班長(一線管理者,得帶人一起干活);也要當連長和指導員(協調目標及行動,發展骨干人才,指導他人帶團隊,做思想工作);還要當團長(制定目標和戰術,提升組織能力,參與戰略共謀)。
要求確實很高。但也只有真高管,才能做出好公司。
來源|筆記俠(ID:Notes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