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歲月,人們打開三峽有兩種方式:一是古道,二是長江。
古道,我沒有走過。多年以前,我爺爺走過。爺爺順著茶鹽古道到巫山采藥,一去一來就是好幾個月,大部分時間都在路上。“彎彎扁擔一只梭,我是三峽背二哥。太陽送我上巫山,月亮陪我過巫河。”到三峽的人們唱著背二歌,一曲一曲唱出一天一天的路,一天一天的活,一天一天的日子。
長江曾是走向三峽最快捷的路。三斗坪筑大壩之前,江水湍急,灘險浪高,從重慶乘船順江東下,一近萬州,輪船就放下鐵錨,息了汽笛,傍著萬州入夢,積蓄力量,待到黎明時起錨去闖險峻的夔門。從宜昌乘船逆流而上重慶,船到萬州,依然得放下鐵錨,枕夢萬州,第二天再沖險灘直上重慶。奔流的江,從重慶下宜昌,從宜昌上重慶,萬州成了枕夢的驛站。“上控巴渝,下扼夔巫”,不是萬州要作綠林留下這過江錢,而是江流險灘所致。“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那是詩人筆下的速度,江輪行駛長江之上,從萬州到巫山至少還得要一天一夜,還得看霧、看浪、看礁石,那是長江上的慢時光。
2
時光飛逝,歷史的車輪行至1952年。成渝鐵路建成通車,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自力更生修建的第一條鐵路,也是新中國成立后修建的第一條鐵路。這一天,當火車在全程505公里的成渝鐵路呼嘯而過時,成渝兩地萬人空巷,沿線民眾歡欣鼓舞,7000萬西南人民終于實現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夙愿,也拉開了新中國大規模進行經濟建設的序幕。
1973年10月,火車從成都開出,跨過重慶,到達達州。那一天,很多萬州人趕去達州看火車,盼望著鐵軌往三峽延伸。2002年10月23日,披紅掛彩的火車開進萬州雙河口火車站,全城奔走相告,半城的人奔去雙河口看火車,火車開到家門口,這一等待就是30年。
三峽人不怕等待。2016年11月28日,第一列高鐵動車組開進塘坊萬州高鐵北站。萬州從鐵路時代進入高鐵時代。
三峽是中國人心中最美的畫卷。“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滾滾而來的不僅有洶涌的江濤,更有改革開放的潮流和國家建設的澎湃浪潮,萬州成為打開三峽的封面,“暢游三峽,萬州出發”,萬州給了世界走向三峽的捷徑。
那天晚上,全城的燈都亮著,為高鐵點亮,為未來點亮。
我們曾用腳步在成渝萬古道上計算萬州到重慶的距離,是十天十夜;用輪船在長江上計算,是一天一夜;用汽車在公路上計算,是8小時;用火車在鐵軌上計算,是6小時。而現在,坐動車從成都出發,1小時18分鐘到達重慶,再行駛70分鐘到達萬州。
滄海桑田的巨變,我們剛好趕上。
3
過去,我們萬州之下的云陽、奉節、巫山的朋友要走向遠方,總是先來到萬州。人未到,電話先到。朋友來了,有烤魚、有格格、有炸醬面、有白酒,吃飽喝足,昂首走向火車站,他們的昂首是對高鐵的期盼,那是仰望到酸的疼。
如今,高鐵把四座城市和成都、重慶連在一起。2020年12月24日,成達萬(成都—達州—萬州)高鐵開工動員大會在四川、重慶同時舉行。從成都出發,兩條高鐵延伸至三峽,把巴渝連在一起,把大巴山連在一起,把嘉陵江、長江連在一起,成都到重慶到萬州到三峽,就是一杯茶、一雙筷、一杯酒的距離。萬州、云陽、奉節、巫山四座城市和成都、重慶一起成為“鐵哥們”。三峽不再遙遠,遠方不再遙遠,幸福不再遙遠。“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高鐵讓古人的詩句成為大地上的現實。趕著高鐵走三峽,不再是西南地區人民的夢。
4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僅有2.2萬公里鐵路,且近一半處于癱瘓狀態,全年旅客發送量不過1.02億人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鐵路建設發展迎來了春天,鐵路從此得以為國家和人民服務。二十世紀中葉以后,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相繼修建了成渝鐵路、天蘭鐵路、青藏鐵路,將西南、西北地區打開。2007年4月18日,全國實施第六次大提速,像風一樣快的“和諧號”動車組列車帶領中國鐵路進入高鐵時代。“今日之世界,非鐵道無以立國。”百余年前描繪的鐵道藍圖,在中國共產黨成立百余年后的今天,已真切地照進現實。如今,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鐵路密布,高鐵飛馳,復興號承載著鐵路強國的新使命,邁上新征程。
文猛: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重慶市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重慶市萬州區作家協會主席。1989年開始文學創作,在《人民日報》等報刊發表散文小說500多萬字,出版《山梁上的琴聲》《遠方》《三峽報告》《陰陽鄉官》等多部作品。
編輯 閆清 14533370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