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昕


專家支持/袁敏哲(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康復一中心醫師)
一提到解暑藥,很多人馬上會想到藿香正氣水。可你知道嗎,中暑也有陰陽之分,一旦盲目用藥,可能治病不成反傷身。
陽暑和陰暑這樣來區分
本刊記者:為什么有些人中暑后喝了藿香正氣水癥狀反而加重了?
袁敏哲:藿香正氣水不是解暑萬能藥,中醫講究寒熱虛實,用藥之前必須辨證。
本刊記者:中暑如何辨證?
袁敏哲:中醫把中暑分為陽暑和陰暑。陽暑通常見于長時間在太陽下暴曬的勞動者、運動人士,癥狀是頭暈倦怠、口渴身熱等。而陰暑常常是因為過度貪涼引發的。常見于久吹冷風、貪飲納涼等人群,癥狀表現為頭暈、發冷、惡心、全身不出汗,嚴重的還會拉肚子。以前夏季中陽暑的人比較多,但隨著空調的普及,現在中陰暑的人反而多了起來。
石膏粳米湯善退暑熱
本刊記者:那中了陽暑如何解呢?
袁敏哲:因為陽暑是受熱后傷津耗氣導致的,所以,治療措施以清熱、補氣為主。這里給大家推薦一個小藥方:石膏粳米湯。準備生石膏、懷山藥、大米各50g,黨參6g,添水煮粥,當大米煮熟的時候,這個藥就好了。然后,緩緩喝下米湯,等到微微出汗,觀察體溫是否有變化,如果沒有變化,再繼續喝,直到體溫降下來為止。
另外,再給大家介紹一個食療方——西瓜翠衣。將西瓜里面的瓤和外表帶有角質層的皮去掉,中間成翡翠色的部分就是西瓜翠衣。西瓜翠衣性涼,有通透性,能及時將人體感受的暑邪清理出去。大家可以油炒,可以涼拌,可以煮水代茶飲,用量多少不限。
藿香正氣水可解陰暑
本刊記者:如果中了陰暑,有什么解暑的好方法呢?
袁敏哲:夏天濕邪盛,大多數陰暑患者都或多或少挾雜濕邪,表現為頭重、身困、舌膩等。因此,濕邪往往又是陰暑證的兼挾病因。這個時候,服用藿香正氣水就十分對癥了。藿香正氣水有運化中焦寒濕,兼解表發汗的功效,尤其適用于出現胃腸不適的陰暑患者。
在服藥的同時,還可以輔以食療,解暑療效更好。這里給大家推薦一個小方——紫蘇粥。它的做法很簡單:準備大米適量,紫蘇葉10克。紫蘇葉有和胃止嘔,解表散寒的功效。大家先煮粥,粥熟前5分鐘,加入10克紫蘇葉,就能食用了。
穴位按摩防中暑
袁敏哲:其實,無論是陰暑還是陽暑,還可以通過穴位按摩來預防。大家可以每天按揉陰陵泉(位于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內關(位于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百會(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印堂(兩眉頭連線的中點)這幾個穴位。每天早晚各按摩一次,每次100下,對防治中暑有一定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