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鵬飛

腹腔內的胃、肝、脾、腎等器官,并不能像雙腳一樣“腳踏實地”,而是通過韌帶、筋膜固定后“掛”在腹壁上,隨著年齡增加,腹部韌帶、筋膜逐漸松弛,腹腔內壓力減小或腹壁緊張度降低,腹腔便“托”不住了,可出現一個或多個臟器脫離原本位置,發生下垂或移位。
體弱消瘦無法“托住”內臟
臨床將腹腔內的臟器下垂統稱為“內臟下垂”,常見的部位有胃、腎、子宮、腸道等。除了衰老這一主要原因,體弱消瘦、肌肉力量不足也是誘因,尤其是體形瘦長的人。這是因為,他們的腹腔內脂肪較少,無法為內臟提供足夠的支撐和保護,韌帶、筋膜的負荷會更大,在重力作用下逐漸松弛,臟器就會發生移位。
所以,減重速度過快的人,腹腔內脂肪組織快速減少,內臟下垂的風險會顯著增加。此外,長期駝背等不良姿勢可使腹腔空間變窄,一旦擠壓到肋骨,位于其下緣的肝、胃、脾就會往下“掉”。部分女性為追求小蠻腰,日常會穿戴“束腰”,腹腔被持續不斷地擠壓,也會使內臟出現“集體”移位,甚至引發膀胱、陰道壁、子宮脫垂。
內臟下垂會造成多種不適
內臟下垂會造成食欲不振、惡心、便秘等癥狀,比如胃下垂患者一進食就感到腹部脹滿、有下墜感,且吃得越多癥狀越重;久站或步行后出現肝區隱痛、悶脹感,可能是肝下垂鬧的;腎下垂主要表現為腰痛,劇烈活動后還可出現血尿、蛋白尿,腎結石、尿道感染風險也會增加;無論是哪個內臟下垂,常會伴隨腸道的拉伸,更易出現腸套疊、腸扭轉,嚴重時可危及生命。有些女性的“小肚子”總是減不下去,可能也是下垂的內臟掉入骨盆引發的。
快速減重易造成內臟下垂
出現內臟下垂時,臨床通常先采用保守治療,比如調整進食量,做到少食多餐,食物處理得盡量細軟,并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有助改善腸道運動;可在臍部水平系一條3~5厘米的腰帶,幫忙托住腹內臟器,注意不要過高或過低;還可通過鍛煉加強前腹壁肌肉,比如臀橋(盡量使腰背部、臀部離開地面30秒,重復5~10次),盡量把運動安排在餐前。如果內臟下垂已出現嚴重并發癥,可選擇外科手術治療,比如懸吊術,大多能獲得良好的長期療效。
最后需強調的是,盡管大多數情況下,內臟下垂不會威脅生命,但依然會對生活造成明顯影響,尤其是瘦人、短期快速減重的人,這種情況并不少見,需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