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徐燕,任學芳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上海 200040)
神經外科重癥監護室(neuro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是醫院對神經外科重癥患者實施集中救治、監測和護理的專業場所。NICU主要收治患有顱腦腫瘤、顱腦外傷、腦血管疾病者,患者病情危重且不穩定、進展迅速,預后較差,感染的風險較高。NICU護士常因專注于救護危重患者而忽視了患者家屬的心理需求。研究發現,患者家屬需求無法滿足時,會導致配合度下降,嚴重時可能會影響患者的治療及護理,降低患者及家屬滿意度,也是醫患糾紛及暴力事件發生的根源[1-2]。目前有關危重患者家屬需求與護士對家屬需求認知差異的調查多集中在普通ICU,大部分研究顯示護士無法準確識別患者家屬需求[3-6],但對NICU危重患者家屬的關注尚且不足。本研究對NICU危重患者家屬需求與護士對家屬需求的認知情況進行調查并比較兩者差異,旨在為改進NICU護理措施、提高護理質量提供參考依據。
1.1 對象采用便利抽樣方法,選取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NICU 2021年1-9月收治的危重患者的家屬及在職護士進行調查。①患者家屬納入標準:入住NICU時長≥24 h的患者家屬;年滿18周歲;患者住院期間承擔主要照顧角色和醫療決策責任者;自愿參與調查。排除標準:存在精神疾病、智力問題、理解能力障礙者。②護士納入標準:注冊護士;NICU工作時間大于1年;自愿參與調查。研究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審批編號KY2015-256)。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1.2.1.1 一般資料調查表研究者自行設計。①NICU危重患者家屬一般資料調查表:包括性別、學歷、與患者關系等。②NICU護士基本資料調查表:包括性別、年齡、學歷、職稱、NICU工作年限等。
1.2.1.2 危重患者家屬需求量表采用中文改良版危重患者家屬需求量表[7](Modified Critical Care Family Needs Inventory,M-CCFNI)對患者家屬進行評估。該量表由Molter[8]于1979年首次編制,1986年Leske[9]進行了修訂,2006年劉輝[10]進行了漢化修訂,2018年丁磊[7]進一步進行本土化調整重新修訂而成。M-CCFNI包括5個維度,分別是醫護人員的支持(support scale,SS)(11個條目)、家屬自身的舒適(comfort scale,CS)(4個條目)、獲取信息(information scale,IS)(11個條目)、親近患者(proximity scale,PS)(4個條目)、病情保證(assurance scale,AS)(7個條目),共37個條目。量表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需求程度“不重要”“一般”“重要”“非常重要”分別計1~4分,總分37~148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家屬的需求程度越高。各維度標準化得分為維度總分除以條目數。報道顯示,M-CCFNI具有較好的表面效度和結構效度,內容效度指數為0.838,總量表Cronbach’sα系數為0.972,各維度Cronbach’sα系數為0.781~0.928[7]。在使用該量表對NICU護士進行調查前,先調整量表中的人稱表述,如“能讓我了解患者的預后結果”改成“患者家屬希望能了解患者的預后結果”。并采用表述調整后的量表對20名NICU護士進行預調查。結果顯示,護士版調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為0.934。
1.2.2 調查方法
1.2.2.1 患者家屬調查采用現場調查法,對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家屬說明調查目的及問卷填寫要求,問卷由患者家屬如實填寫,其間若被調查者因文化程度低或者視力問題閱讀困難時,由研究者口述問卷內容,待被調查者回答后代為填寫,并再次與其核實結果。所有量表當場收回。本研究共發放和回收患者家屬問卷330份,回收率為100%,有效問卷323份,有效率為97.88%。
1.2.2.2 護士調查研究者在NICU微信工作群中發放電子版調查問卷,并詳細說明調查目的及問卷填寫要求,要求被調查護士在20 min內填寫完畢,填寫過程中若有疑問,由研究者進行解答。本研究共有62名護士填寫問卷,有效問卷62份,回收率及有效率均為100%。
1.2.3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22.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頻數、百分比描述;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描述,采用t檢驗、方差分析對數據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被調查患者家屬及護士的一般資料此次研究共調查患者家屬323名、護士62名。323名被調查患者家屬中,男173名,女150名;學歷:小學及以下34名,初中及高中154名,大學及以上135名;與患者關系:配偶119名,父母40名,子女117名,兄弟姐妹24名,其他23名。62名被調查護士中,男4名,女58名;年齡:<25歲17名,25~29歲13名,30~35歲18名,>35歲14名;學歷:大專33名,本科26名,碩士3名;職稱:護士25名,護師34名,主管護師3名;NICU工作年限:<2年17名,2~5年14名,6~10年12名,>10年19名。
2.2 NICU護士認知的危重患者家屬需求得分明顯低于患者家屬的實際需求本組NICU危重患者家屬需求平均分為(128.52±15.62)分,而護士認知的患者家屬需求平均分為(118.05±15.46)分,明顯低于患者家屬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5個維度中,除“家屬自身的舒適”以外,其余4個維度兩組標準化得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詳見表1。

表1 危重患者家屬需求與NICU護士認知家屬需求總分及各維度標準化得分比較(分,xˉ±s)
2.3 危重患者家屬高需求條目與NICU護士的認知存在差異M-CCFNI共37個條目,在NICU危重患者家屬排名前10的需求條目中,除“希望醫護人員盡最大的能力和責任心(AS)”條目患者家屬與護士評分兩者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外,其余條目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NICU危重患者家屬對“希望每天和醫生進行交流(IS)”“醫護人員能如實回答我的問題(AS)”“每天都能得到有關患者病情的相關消息(PS)”的主要需求,并未出現在NICU護士得分排名前10的條目中,見表2。

表2 NICU危重患者家屬高需求條目與護士認知的差異(分,xˉ±s)
2.4 危重患者家屬的低需求條目與NICU護士的認知存在差異NICU危重患者家屬與護士在得分后10的條目中,前者主要將自身心理、精神方面的需求列為其較不重要的需求;護士和患者家屬一致認為“希望在家屬等候室附近設有電話(CS)”是最不重要的條目,但兩者對于“能知道哪類信息需要詢問哪些工作人員(IS)”“有時家屬為患者難過而情緒激動,希望醫護人員能理解(SS)”“希望醫務人員像朋友似的提供幫助(SS)”3個條目的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NICU危重患者家屬低需求條目與護士認知的差異(分,xˉ±s)
3.1 NICU護士低估了危重患者家屬的需求調查分析結果顯示,NICU護士對患者家屬需求的認知遠低于患者家屬的實際需求。這與郭曉莉[5]、楊芳等[11]的研究結果相似,表明NICU護士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危重患者家屬的需求。NICU患者尤其是顱腦外傷、腦血管意外、腦卒中、腦腫瘤等患者多為突然發生且病情急、危、重,患者入住NICU后,多數家屬處于強烈的應激狀態,會產生更多、更高的需求[12-14]。而NICU護理工作風險高、節奏快,常常要面臨患者突發病情變化甚至搶救,因此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去顧及患者家屬的需求。一旦患者家屬的需求得不到相應的理解與滿足,則易產生懷疑、否定的態度,影響家屬對治療護理的配合度,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和糾紛。建議在護士在職教育中增設患者家屬需求方面的課程,幫助護士提高對家屬需求的認知程度和敏感性,同時提高護士的溝通技巧,在工作中主動引導、傾聽家屬的真實感受,盡力滿足患者家屬的需求。
3.2 NICU護士與危重患者家屬均認為“病情保證”是首要需求調查結果表明,NICU護士和患者家屬一致認為病情保證的需求是最為重要的,與國內外多數研究結果相似[3,5,12,15-19]。在危重患者家屬排名前10位的需求中,有6項是病情保證方面的需求,這說明家屬迫切希望了解患者的病情、診斷、治療、護理及預后轉歸等,但危重患者家屬需求得分第5的條目“醫護人員能如實回答我的問題”得分遠高于護士得分。國外一項研究[17]指出,患者家屬想要知曉關于患者病情的真實信息,不希望ICU的醫護人員給他們虛假的希望。但實際工作中,NICU護士受知識結構、醫療環境及患者病情復雜多變等因素影響,有時會選擇避免向患者家屬提供病情及預后情況,使患者家屬的此類需求沒有得到充分滿足。這要求護士有扎實的神經重癥知識結構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不僅要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還需要具備良好的溝通技巧。建議在神經外科重癥領域,培養更多的專科護士,以滿足家屬最迫切的需求。
3.3 NICU護士與危重患者家屬在“親近患者”維度的認知差異“親近患者”主要包括能經常探視患者以及和醫護人員保持聯系,在家屬的得分中是第二重要的維度,但NICU護士的得分卻排在第4位;患者家屬排序第10的需求是“每天都能得到有關患者病情的相關消息”,但護士卻未予以重視,兩者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在NICU護士的認知中,“當患者或者家屬有特殊情況時,希望能靈活調整探視時間”“希望有特殊情況時能通融增加探視機會”是不重要的需求條目,但患者家屬卻認為極為重要。入住NICU的患者,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意外事件造成顱腦外傷或突發高血壓腦出血、顱內動脈瘤破裂等,對于親人突如其來的變故,患者家屬在急于了解患者病情的同時,亦產生了強烈的親近陪護需求。國內多數NICU實行限制性探視制度[20],且有些NICU護士認為家屬探視將不利于NI‐CU獲得性感染的控制,也無益于醫護救治工作的有序開展。有研究發現,部分患者家屬認為醫護人員將其隔離在病區之外,無法做到陪伴、照顧親人,患者家屬參與治療、決策的重要性被忽略,因而內心更加焦慮恐懼[21]。此外,當患者病情沒有明顯改變時,部分護士認為家屬需要了解的血壓、體溫等變化情況,監護儀顯示的數字意義,患者進食情況等,這些信息相對而言不太重要[5]。針對以上情況,建議可采取多種探視制度結合的方式,如定時探視、預約探視、即時探視、彈性探視等,在滿足家屬的探視需求和減少臨床工作影響之間找到平衡點[22-23]。例如根據患者的病情需要,結合患者家屬的情況,對于年幼、ICU譫妄、入睡困難、拒絕用藥等患者安排不同時間段的家屬探視時間,既可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亦可滿足家屬親近患者的需求。患者家屬的親情撫觸和呼喚可有效刺激機體大腦皮質,對患者的意識恢復有一定的幫助[24-25]。
3.4 NICU護士與危重患者家屬在“醫護人員的支持”維度的認知差異“醫護人員的支持”維度包含11個需求條目,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醫護人員能幫助患者家屬了解患者病情或ICU情況,例如患者家屬需求排名第1的條目“當病情變化時,能有人及時打電話通知家人”及“希望有醫護人員主動將患者病情和現況告知家屬”“希望去ICU探視時,能有醫護人員引導”等5個需求;另一方面是醫護人員對患者家屬精神、心理方面的支持及對待患者及其家屬的態度,例如“希望能和ICU醫護人員談論我的不良情緒,諸如負罪感、生氣等”“希望醫護人員能夠耐心作好解釋、安撫和心理疏導工作”“希望醫護人員像朋友似的提供幫助”等6個需求。研究結果顯示,患者家屬對于醫護人員能為他們提供患者病情或者ICU情況的支持極為重視,但對于精神、心理方面的支持需求并不高。而NICU護士則認為對家屬的精神、心理支持很重要,這可能與其在學校及臨床工作中接受的相關培訓理念(護士應熱情接待、微笑服務、親切體貼患者等)有關。
本研究結果顯示,神經外科重癥患者家屬的需求已經完全超越了微笑服務、有耐心、有愛心、視患者如親人等傳統要求,他們對病情保證和獲取信息的迫切需求已成為對神經外科重癥護士專科素養的挑戰。只有具備良好的專業素養,有著扎實的神經重癥專科知識和對患者病情的全面掌握,才能真正幫助家屬了解患者的情況,緩解焦慮等負面情緒,滿足家屬最迫切的需求和提供最有效的支持。另外,本次調查結果再次顯示了家屬對于探視的迫切需求,但國內醫療機構由于各種原因對于ICU家屬探視始終處于限制的狀態,期待這方面能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