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咪紅,俞益君,劉 燕,包丹霞
舟山市中醫院,浙江舟山 316000
原發性高血壓(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是以體循環動脈血壓增高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慢性全身性疾病,約占臨床高血壓發病人數的90%~95%[1]。目前治療主要以生活方式干預加藥物控制為主,存在一定的藥物不良反應及中醫證候改善不佳等問題,部分患者即使血壓正常后仍存有眩暈的癥狀。中醫將原發性高血壓歸屬于“眩暈”的范疇,其病因病機復雜多變,各種病理因素相互影響、互為因果,證型繁多,有痰瘀內阻、肝陽上亢、肝腎陰虛及氣血虧虛等證型,其中以夾痰和(或)夾瘀者居多。痰瘀內阻型高血壓主要因痰濕蘊結和(或)瘀血阻絡導致氣血不能上榮清竅引起,下分痰瘀互結證、痰濕蘊結證和瘀血阻絡證,其危害主要在于長期、持續的靶器官損傷,容易并發或合并冠心病、心肌肥厚、心律失常、糖尿病等,甚至發展為暈厥或中風[1-2]。溫通刮痧療法是一種集艾灸、刮痧、熱療于一體的傳統中醫自然療法,該方法既具有艾灸的藥物及熱力作用,又具有刮痧手法的溫經通絡、祛痰除濕等功效,契合痰瘀內阻型高血壓患者的病機,與眩暈病活血化瘀、祛痰降濁的護治法則相吻合[3]。本研究旨在將溫通刮痧方案運用于痰瘀內阻型高血壓患者,以觀察其療效,為其在臨床應用推廣提供依據。現報告如下。
選取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在舟山市三級甲等中醫院住院治療的70例痰瘀內阻型高血壓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4]內的高血壓診斷標準,高血壓分級為1級或2級;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擬定的痰瘀內阻型辨證標準,即眩暈頭痛,胸悶,嘔吐痰涎,耳鳴如潮,目赤面紅,口苦口干,脅肋疼痛,脈絡瘀血,急躁易怒,失眠不寐,大便秘結,小便灼熱黃濁,舌質紅、苔黃膩,或舌胖苔膩,或舌質紫黯或有瘀點,脈緊數或弦滑;年齡40~80歲;預計住院時間≥2周;近1個月未用其他中醫治療方法。排除標準:屬于繼發性高血壓;有嚴重并發癥或合并疾病;刮治部位皮膚破損、皮疹發炎以及全身皮膚重度浮腫者;對刮痧艾灸有變態反應者。剔除標準:治療過程中由于個人原因治療中斷者,不遵醫囑、依從性差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5例、觀察組35例。本研究已經獲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批號:(2020)倫審第(24)號。
1.2.1對照組
實施高血壓常規治療和生活方式干預。飲食護理:清淡飲食,營養均衡,增加鉀鹽攝入,戒煙酒,忌濃茶、咖啡及聚濕生痰之物。心理護理:做好護患溝通,減輕精神壓力,保持心理平衡。運動鍛煉:制定個體化運動方案,如餐后散步、八段錦等,控制體重。起居護理:起居有常,慎避風寒,勞逸適度,防止跌倒。藥物治療:每日晨起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5 mg。
1.2.2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辨證選擇相應經絡、穴位給予溫通刮痧療法。刮痧部位以督脈、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循行區域為主,輔以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循行區域。溫通刮痧器具采用雙層陶瓷溫灸刮痧罐,罐底有螺釘可插入艾柱做艾灸,罐體邊緣可刮痧。刮痧的同時予以施灸。操作步驟:安置患者俯臥位或伏坐位,暴露項背部皮膚,均勻涂抹精油,刮痧罐內放置艾柱并點燃,使用前檢查艾柱燃燒是否均勻;待罐邊緣有溫熱感時開始刮痧,操作者用右手握刮痧罐,手掌小魚際先接觸患者皮膚后再落罐,以一定的補瀉手法在確定的部位反復刮動,采用腕力,用力均勻,以患者能耐受、皮膚出痧紅紫為度;用刮痧罐內艾灸熏百會、四神聰,約2 min,然后梳刮百會;頸部寸刮風府至大椎、天柱至大杼、風池至肩井,由上到下、由內到外;背部理刮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上的肺俞、心俞、肝俞、脾俞、三焦俞至腎俞,用罐體邊緣沿著力點自上而下刮拭,取力度重、速度快的瀉法為主。上述穴區刮拭后,根據證型點刮,痰瘀互結點刮脾俞、肝俞、足三里、豐隆、太沖、涌泉,痰濕蘊結點刮足三里、豐隆、脾俞,瘀血阻絡點刮肝俞、陰陵泉、太沖、涌泉。溫通刮痧護理要點:精神緊張、饑餓飽食、勞累過度等患者忌刮;刮痧時避風,注意保暖及隱私保護;操作過程中防止燙傷,隨時觀察患者病情并詢問患者感受,通過調整罐口與皮膚接觸的緊密程度及移動速度達到適宜的體感溫度,患者如有頭暈、心慌、面色蒼白、出冷汗等不適,暫停治療;刮拭手法柔和具有滲透力,以患者能耐受為度,避免暈刮;刮痧后患者可飲溫開水,禁食生冷油膩的食物,避免吹風,半小時內勿洗澡。入院第2天開始行溫通刮痧,20 min/次,2次/周,療程為2周。
本研究中參與護理干預的責任護士均經過培訓且考核合格。規范操作流程,統一評判標準;制定統一的資料收集表,由參與研究的固定人員收集資料。
1.4.1中醫證候療效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中的量化評分方法,由責任護士分別在首次干預前、干預2周后記錄中醫證候評分,將主癥、次癥分為無、輕、中、重4級,主癥分別記0分、2分、4分、6分,次癥分別記0分、1分、2分、3分,兩者相加即為中醫證候積分。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率≥7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30%≤證候積分率<7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率<30%。顯效、有效統稱總有效。
1.4.2血壓
在首次干預前、干預2周后的固定時間段,一般為8~10點,使用同一上臂式醫用電子血壓計,統一由經過培訓且考核合格的責任護士測量患者右臂肱動脈血壓,連續測量2次,取平均值記錄。
1.4.3安全性指標
干預前后進行心、肝、腎等功能檢查,觀察并記錄患者在干預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

在研究過程中,對照組剔除1例(自行接受其他治療);觀察組剔除1例(自愿退出),兩組均完成34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高血壓分級及辨證分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1%,對照組總有效為76.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療效比較 例(%)
干預前兩組收縮壓、舒張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收縮壓、舒張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收縮壓、舒張壓干預前后差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壓比較 mmHg
兩組干預后心、肝、腎等功能良好,均未發現與藥物有關的不良反應,觀察組患者對溫通刮痧適應性良好。
中醫認為高血壓病位在血脈,主乎心,根于腎,與肝、膽、脾、胃密切相關[6]。痰瘀內阻型高血壓為本虛標實之證,脾胃失于健運,水濕內生,濕聚成痰,痰濕內盛阻滯氣機,氣機失常導致血瘀;痰性黏滯,與瘀血膠著,化生痰濁;痰瘀互結,阻滯經絡,氣血不暢,濁陰不降、清陽不升,清竅蒙蔽,發為眩暈[7]。古代醫家對“痰瘀致眩”的認識由來已久,東漢張仲景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上首先提出“痰飲致眩”,并開創了“眩暈從痰飲論治”的理論先河[8]。明朝虞摶《醫學正傳·眩運》首次明確提出了“血瘀致眩”之論,并詳細闡述了“因痰瘀致眩”的機制[8]。近現代醫家在總結古代醫家理論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痰瘀互結”的概念,并對“痰瘀互生互變,共同致病”的病理機制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通過對高血壓痰瘀互結機制的探討,發現痰、瘀既是氣血津液運行失調的病理產物,同時又可成為新的致病因素[7]。痰、瘀二者密不可分,痰阻可致血停,瘀久又可生痰,痰、瘀始終貫穿于高血壓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成為高血壓中醫病機的關鍵環節[9]。
傳統中醫醫學治療痰瘀內阻型高血壓除了中藥湯劑內服等內治法,亦涉及針灸、推拿、刮痧、刺絡放血、穴位貼敷、耳穴壓豆等各種外治法,這類療法多以中醫的經絡理論為基礎,通過刺激經絡穴位,起到補虛瀉實、調節陰陽、平衡臟腑功能的目的。溫通刮痧療法則將艾灸、刮痧、熱療相結合。艾葉辛溫,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等,艾灸的溫經散寒、祛風除濕及調理氣血之功效符合痰瘀內阻型高血壓辨證論治原則。同時艾灸具有溫熱感,起到熱療的作用,可擴張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刮痧具有開通腠理,祛邪扶正,疏通經絡,調整陰陽平衡之功效[10]。本研究合理運用溫通刮痧的補瀉手法,選取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為主要刮痧經絡。督脈為陽脈之海,刮拭督脈有平肝潛陽、調和氣血的功效,特別是大椎穴,是手足三陽經、督脈之會,統攝全身陽氣,有通督行氣、活血化瘀之功效;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有健運脾胃、祛濕化痰之功效;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及足少陰腎經有通調經氣、疏肝理氣、滋養腎精等功效。督脈之百會穴瀉諸陽之氣,太陽穴理風通絡,足少陽膽經之風池穴疏調氣機,足太陽膀胱經之肝俞穴平肝潛陽,脾俞穴健脾和胃祛濕,腎俞穴補益腎精。同時根據不同證型選取相應穴位進行點刮,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之合穴,有益氣養血、健脾化痰之功效;豐隆穴是足陽明胃經之絡穴,有調和脾胃、降痰濁、化瘀血、瀉熱通腑之功效;陰陵泉為足太陰脾經之合穴,有利濕清熱、健脾理氣之功效;太沖是足厥陰肝經之輸穴,有平肝潛陽、疏肝解郁之功效;涌泉是足少陰腎經之井穴,有滋腎清熱、降逆通絡之功效;整體上有活血化瘀、祛濕化痰之功效,促進機體燥濕理氣、溫通化痰,使氣血調和,陰陽平衡[11]。刮痧基礎上再施以艾灸,兩者結合同時進行,以熱引邪,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2周后,患者的收縮壓和舒張壓均下降,觀察組的收縮壓、舒張壓差值高于對照組,兩組間血壓下降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中醫證候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結果表明溫通刮痧可降低痰瘀內阻型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改善其中醫證候。
本研究以中醫理論為基礎,以整體觀念和中醫辨證論治為原則,在辨證的基礎上進行溫通刮痧,無嚴重不良反應,臨床治療效果好,安全性高。但是考慮時間和人力成本,本研究只收集了68例患者的數據,樣本量較小,治療結束后隨訪時間不夠長,今后有待擴大樣本量進行遠期效果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