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需,林嘉鈺,方新麗,洪鞠鵬,游 艷
福建省立醫院南院,福建福州 350001
新生兒窒息是指新生兒由于分娩前后的各種原因導致胎兒宮內窘迫、娩出即呼吸和循環障礙,無法建立自主呼吸或規律呼吸,是導致新生兒死亡、腦癱和智力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1-2]。據統計,全世界每年約400萬新生兒死亡,其中20%死于新生兒窒息。我國婦幼衛生監測數據顯示,窒息在新生兒死亡中占第2位[1-2]。新生兒復蘇成功的重點是建立充分的通氣,有效的體位管理是充分通氣、氣管插管成功的關鍵[3]。目前臨床上尚無統一的適用于新生兒窒息搶救時及搶救后體位管理的護理用具。 因此,福建省立醫院南院新生兒科自行設計制作了改良型“鳥巢”(實用新型專利號:ZL 2020 2 2777056.1),適合新生兒窒息搶救及搶救后良好體位管理,現報告如下。
選取2021年1月-12月福州市某醫院收治的新生兒窒息需要氣管插管的120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0例。納入標準:胎齡28~42周;出生后需要立即復蘇;需要行機械通氣;從該院產房或是產科直接轉入。排除標準:家屬拒絕搶救、放棄治療;患有致死性先天性畸形者。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K2021-01-038),患兒家長均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研究。對照組患兒男32例,女28例;早產兒23例,足月兒37例;胎齡 28~42周,平均(36.20±2.50)周;體重(3 032.15±335.02)g。觀察組患兒男29例,女31例;早產兒26例,足月兒34例;胎齡 28~40周,平均(36.70±2.40)周;體重(3 026.45±342.21)g。兩組患兒性別、出生胎齡、出生體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對照組
患兒使用傳統型“鳥巢”。根據患兒身長、體重及胎齡,選擇置于暖箱或是輻射搶救臺,用柔軟棉布做成橢圓形鳥巢狀,預熱至設定溫度,將患兒置于“鳥巢”的正中間,四肢能觸及“鳥巢”邊緣,小毛巾折疊成長條狀墊于患兒頭頸部使頸部略向后伸展。新生兒窒息搶救時,按常規協助醫生調節患兒體位進行氣管插管、正壓通氣、氣管內給藥、呼吸支持等治療護理。
1.2.2觀察組
1.2.2.1 改良型“鳥巢”的設計
改良型“鳥巢”包括主巢、巢體外套、墊枕3個部分。主巢外圍設計為U型擋圈,內側設有凹陷,將患兒置于凹陷內可以完全包裹住患兒的身體;U型擋圈內使用乳膠條為填充物,便于保持主巢的形狀。為了防止巢體被污染,主巢的外側設有巢體外套,與主巢的形狀、尺寸均相適配,使巢體外套可以平整緊實地套在主巢的外側;巢體外套的主體部分采用雙層布料制成,內層采用防水面料,外層采用柔軟的棉布;巢體外套凹陷內側靠近頭部一端縫有魔術貼細小柔軟纖維的圓毛面;巢體外套靠近頭部一端兩邊端部外側壁上均通過針線縫合有固定系帶,可協助保持主巢的形狀,增加穩固性;巢體外套的其中一側通過針線并排縫合2條固定帶,另一側通過針線并排縫合2個連接帶,可根據病情的需要,采取不同的體位,固定住患兒身體,避免患兒活動松脫。墊枕包括外弧圈、充氣嘴、充氣囊,通過充氣嘴可以對外弧圈進行充放氣操作,進而可以調節墊枕的高度;外弧圈內充滿氣時,其高度升高,便于對患兒取輕度仰伸位,從而便于對其進行氣管插管操作;外弧圈內側有密封充氣囊,一體成型,外弧圈與密封充氣囊的接縫處采用熱熔壓印工藝制成,使密封充氣囊結實穩固,密封充氣囊內部填充有適量氣體,使墊枕的中間部分保持一定的厚度,便于實現枕頭的墊高功能;墊枕采用植絨的復合PVC面料制成,其內側密封防水,可以進行充氣,同時其外側柔軟舒適,不會刺激皮膚;墊枕底面縫有魔術貼較硬帶鉤的刺毛面,在使用時,通過魔術貼粘在凹陷內側的巢體外套面料上,避免其發生偏移。改良型“鳥巢”共有3個型號,S、M、L。S號,主巢長45 cm、寬3.5 cm、高5 cm;M號,主巢長50 cm、寬4 cm、高5.5 cm;L號,主巢長55 cm、寬4.5 cm、高6 cm。體重<1 500 g、身長<42 cm的新生兒使用S號,體重1 500~2 500 g、身長42~47 cm的新生兒使用M號,體重>2 500 g、身長>47 cm的新生兒使用L號。改良型“鳥巢”示意圖見圖1。

1.主巢;2.固定帶;3.墊枕;4.巢體外套;5.固定系帶。圖1 改良型“鳥巢”示意圖
1.2.2.2 改良型“鳥巢”使用方法
根據患兒的出生身長、體重選擇適宜型號的改良型“鳥巢”,將改良型“鳥巢”置于暖箱或是輻射搶救臺,預熱至設定溫度,根據患兒的使用需求,通過兩根系帶拉緊、系綁,調整好形狀,再將墊枕放置在患兒頭部位置并壓在系帶上,通過充放氣調整好其高度?;純喝肟坪笾糜诟牧夹网B巢的凹陷內,2根固定帶固定好患兒的身體;氣管插管時,快速將墊枕置于患兒后頸部,使其外耳道與肩部位于同一水平線,暴露聲門,精準定位,進行氣管插管,護士協助醫生進行導管固定;在使用呼吸機進行呼吸支持期間,利用U型擋圈、兩側固定帶調節并保持主巢的形狀,更好地包裹患兒,使其身體有支撐,避免活動松脫,同時可根據病情,幫助患兒采取仰臥位、側臥位、俯臥位等進行呼吸支持時的體位管理。呼吸治療期間床頭抬高30°,準確記錄患兒的生命體征、血氧飽和度、痰液情況。
1.3.1氣管插管時間
固定一名護士負責氣管插管時間的收集。從醫生戴好無菌手套將喉鏡送入患兒口腔開始計時,到聽診雙肺,可見胸廓明顯起伏,雙肺呼吸音對稱,確定氣管插管到達氣管隆嵴的上方,即計時結束,此為氣管插管時間。
1.3.2一次性氣管插管成功率
一次性氣管插管成功即嘗試一次便將氣管導管置入患兒氣道內,且沒有發生不良事件或并發癥。一次性氣管插管成功率=一次性氣管插管成功例數/插管總例數×100%。
1.3.3體位支持有效率
呼吸支持期間,無頭頸過屈、過伸,由護士使用科室自行設計的“新生兒體位記錄卡”記錄,分別在13:00、16:00、19:00負責收集數據。患兒體位始終保持中線體位,頭、頸、軀干處于同一水平面視為體位支持有效,反之則無效。 體位支持有效率=體位支持有效次數/收集體位支持總次數×100%。

觀察組新生兒氣管插管的時間較對照組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氣管插管時間及一次性氣管插管成功率比較
各收集兩組患兒900次體位記錄,其中觀察組體位支持有效的次數為724次,有效率為80.44%,對照組體位支持有效的次數為435次,有效率為48.33%,觀察組體位支持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新生兒窒息復蘇不及時會危及患兒的生命安全或留下嚴重的并發癥,尤其是腦細胞的損傷,因此在新生兒搶救時要求醫務人員必須爭分奪秒??焖儆行У亟⑼〞车暮粑肥切律鷥褐舷尵鹊闹匾胧?。建立呼吸通路的體位要求為將新生兒體位維持在鼻吸氣位,即新生兒平臥、頭正中位、肩部墊一高度1~2 cm的肩墊,使頸部輕度仰伸[4]。本研究中,使用傳統型“鳥巢”時,易導致部分患兒頸部過度屈曲,影響患兒呼吸,在開放患兒氣道時,需用小毛巾折疊成長條狀墊于頭頸部,幫助患兒取仰伸位,較費時,易延誤搶救時間;改良型“鳥巢”由主巢、巢體外套、墊枕3個部分組成,其中墊枕的高度可根據患兒病情需要進行調整,在搶救時可快速安置患兒于輕度仰伸位,使患兒外耳道與肩部處于同一水平線,充分暴露聲門,利于臨床醫生開放氣道進行氣管插管。研究結果顯示,使用改良型“鳥巢”有效縮短了患兒氣管插管的時間,提高了一次性插管的成功率。
體位管理是新生兒發育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恰當的姿勢可以保持新生兒肌肉的張力和生理的屈曲[5]。良好的體位可改善新生兒動脈血氧飽和度,促進肺和胸壁呼吸同步,減少有呼吸暫停病史新生兒的呼吸暫停發生率,促進睡眠,減少胃食管反流[6]。新生兒理想體位是保持肩部伸展,手能觸及面部,頭部和頸部保持中立,腳踝和髖部中立對齊,身體可自然柔軟地彎曲[7-8]。傳統的“鳥巢”,雖設計成巢狀,但患兒面部和軀體四肢無良好的支撐,患兒置于其中,易產生抓空感,引起患兒哭鬧不安、“手舞足蹈”、拒乳、嘔吐,甚至拔除氣管插管。本研究中改良型“鳥巢”使用乳膠條為填充物的U型擋圈,根據患兒的體重可選擇不同的型號,較好地包裹新生兒。在患兒復蘇成功后,為帶有氣管插管的或是無創呼吸機的新生兒提供良好的身體支撐,兩側的固定帶可根據病情需要的體位固定住患兒身體,保持患兒處于屈曲的中線體位,無頭頸過屈、過伸,避免患兒活動松脫,防止患兒拔除導管、抓鼻塞。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體位支持有效率80.44%,高于對照組的48.33%,說明改良型“鳥巢”可為患兒提供良好的體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