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月萍,鄭娟麗,余燕華
浙江省立同德醫院,浙江杭州 310012
髖部骨折是老年人最為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中醫認為機體衰老后腎精逐漸虧虛,而創傷因素易導致髖部骨折患者血瘀證型,故腎虛血瘀證型是老年髖部骨折患者主要的中醫證型[1-2]。老年髖部骨折患者長期臥床會導致墜積性肺炎、壓力性損傷、深靜脈血栓等風險增加,嚴重威脅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生命[3]。髖關節置換是老年髖部骨折的主要治療方式之一,其目的是減少患者臥床時間,盡早下地負重活動。盡管髖關節置換可以使患者早期下地負重,但圍手術期的疼痛是影響患者快速康復的重要因素[4]。經皮穴位電刺激是一種通過經皮電脈沖的無創方式對機體穴位進行刺激,從而發揮穴位疏經通絡的功效[5]。本研究期望通過隨機對照研究觀察經皮穴位電刺激對老年腎虛血瘀型髖關節置換患者術后快速康復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本項前瞻性研究采用單中心、雙盲、隨機、對照試驗,通過浙江省立同德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批件號:浙同德倫審2022研第090號-JY)。根據前期研究兩組疼痛的結果,取α=0.05,β=0.9,采用PASS軟件算得N1=N2=32,考慮20%的樣本丟失率,每組至少納入40例,共計需要80例。
納入2022年5月至2023年4月于浙江省立同德醫院接受髖關節置換的股骨頸骨折患者。納入標準:年齡60~80歲;影像學檢查屬于Garden Ⅲ和Ⅳ型的股骨頸骨折[6],股骨頸完全骨折存在部分或完全移位;中醫證型符合腎虛血瘀型(平素腰膝酸軟,可伴有耳鳴,勞累后加重,休息后減輕;髖部疼痛痛如針刺,痛處固定拒按;舌淡紅/淡紫/暗紫,脈細澀)[7];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麻醉分級為Ⅰ~Ⅱ級,且均接受全身麻醉;小學文化水平以上。排除標準:多發性創傷;存在下肢畸形或下肢運動障礙者;存在神經系統病變;術前存在認知功能障礙;無法耐受手術。符合納入標準并愿意參與研究的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按每位患者生成的隨機數大小進行排序,前40名為對照組,后40名為觀察組。本研究中對納入患者及指標收集人員設盲,治療人員不設盲(患者不了解自己接受何種治療方法,只有操作者知曉),并采用盲法評價,由不知分組情況的指標收集人員進行療效評價和記錄;資料總結階段由專職統計人員進行盲法統計分析,從而保證研究結果的真實可靠。
1.4.1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對患者術前、術后康復進行評估和指導,具體過程如下:術前評估患者心理狀態及營養狀態,對患者進行宣教,介紹治療方式,盡可能減少患者對手術的焦慮和恐懼心理;術前禁食6 h、禁水2 h,術后2 h可進食流質;術后返回病房后即刻指導患者進行踝泵訓練、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根據患者精神狀態及耐受程度盡早進行下地負重訓練;術后常規抗感染、抗凝治療護理。實施過程中,若術后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值≥4分,將根據醫囑增加口服止痛藥物。
1.4.2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經皮穴位電刺激。取雙側腎俞、膈俞、三陰交、血海、合谷、內關等穴,在穴位處貼電極片,接韓式穴位神經刺激儀(HANS-200A型),電刺激強度設置為疏密波形,頻率2/100 Hz,調節輸出峰值電流9~15 mA,完全對稱雙向脈沖波,刺激強度以患者最大耐受程度為宜、局部肌肉有跳動為度。術前30 min、術后2 h、術后4 h及術后第1天、第2天分別行經皮穴位電刺激,術后2次/d,上午、下午各1次,每次持續時間30 min。實施過程中,若術后疼痛VAS分值≥4分,將根據醫囑增加口服止痛藥物。
1.5.1主要結局指標
術后2 h及術后第1天、第2天、第3天夜間8點左右靜息狀態下疼痛情況,采用VAS評估,分值范圍為0~10分,0分代表無痛,10分代表疼痛劇烈。
1.5.2次要結局指標
下地負重時間:患者術后至第1次下地負重的時間。術后譫妄:使用護理譫妄篩查量表(Nursing Delirium Screening Scale,Nu-DESC)[8],其中包含有5個臨床特征項目,總分值為0~10分,每個項目得分范圍為0~2分,0分表示沒有癥狀,≥1分表示有癥狀。住院時間:由責任護士統計患者從入院到出院的天數。
所有數據由專人進行收集并錄入至Excel文檔中保存,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進行正態分布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均數±標準差描述,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多時間點數據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態分布以中位數(四分位數)描述,采用非參數檢驗;計數資料采用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共納入80例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其中2例因膠布變態反應、1例因術后發生肺部感染、1例出現深靜脈血栓而脫落,最終納入對照組39例,觀察組3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術后2 h及術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的VAS評分在組間效應、時間效應、時間×組間交互效應方面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兩組患者均未口服止痛藥物。

表2 兩組患者術后VAS評分的比較
觀察組平均下地負重時間較對照組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平均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譫妄發生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次要結局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次要結局指標比較
中醫認為,股骨頸骨折患者由于外部創傷及手術創傷損傷經絡脈管,血溢脈外阻礙氣血運行,而致瘀血形成,不通則痛,故腎虛血瘀型是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后的主要證型,治療上應以補腎活血、行氣祛瘀為主要治療原則。中醫經絡腧穴理論認為,刺激體表經絡腧穴可以起到疏經通絡、調節臟腑氣血運行,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功效。一方面,穴位刺激能夠抑制控制疼痛的腦皮質激活,提高患者的疼痛閾值[9];另一方面,穴位刺激可以抑制炎癥因子的釋放,減輕手術部位的炎癥反應,減少周圍神經的刺激,起到鎮痛效果[10]。有研究[11]發現,穴位電刺激能提高髖關節置換患者拔管時、拔管后5 min和拔管后30 min血清β-內啡肽濃度,起到止痛作用。呂大鵬等[12]研究也發現,穴位電刺激聯合麻醉藥物能更有效減輕髖部骨折術后的疼痛。本研究所取穴位中腎俞為腎臟精氣輸注之處,三陰交為肝脾腎之交會穴,二者取之能補腎填精,強腰壯骨,且三陰交還能疏肝理氣,以促血行;膈俞、血海均為治血要穴,二者配伍可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合谷、內關相伍,為臨床理氣活血、通經止痛之對穴,協助膈俞、血海,以加強活血止痛之力;諸穴合用,共奏補腎壯骨、活血止痛之功,切中本病腎虛血瘀之基本病機。本研究結果顯示,穴位電刺激對腎虛血瘀型髖關節置換患者術后2 h、術后第1天、術后第2天及術后第3天疼痛的改善相比對照組更明顯。研究結果表明穴位電刺激能有效減輕腎虛血瘀型髖關節置換患者術后的疼痛感。
術后疼痛是影響患者早期功能鍛煉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患者術后早期因切口周圍的疼痛不能積極配合早期功能鍛煉,穴位電刺激能夠減輕術后早期的疼痛,同時配合快速康復護理措施,減少患者對術后疼痛的心理恐懼,從而有利于促進髖關節置換患者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研究[13]表明,疼痛是術后譫妄發生的危險因素之一,一方面,劇烈疼痛容易誘發患者焦慮、緊張等負性心理狀態,影響大腦正常生理功能;另一方面,疼痛促進的炎癥因子釋放會干擾腦組織內神經遞質的傳導,這些都會增加術后譫妄的發生風險。本研究中,穴位電刺激縮短了腎虛血瘀型髖關節置換患者術后下地負重時間和住院時間,減少術后譫妄的發生。研究結果表明,穴位電刺激干預能夠促進腎虛血瘀型髖關節置換患者早期功能康復鍛煉,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和縮短住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