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姍珊,謝曉寧,張婷婷,費以蘭,童嬋芳,吳芳偉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浙江杭州 310003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習慣的改變,飲食結構的變化,結直腸癌的發病率也逐年上升。2020年全球癌癥統計數據顯示,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在惡性腫瘤中居第3位,結腸癌的病死率居惡性腫瘤死因的第2位[1]。結腸鏡檢查是診斷結直腸疾病的唯一金標準,其在結腸癌篩查中起到重要的作用[2]。有研究[3-4]顯示,腸道準備不充分會導致結腸鏡檢查的時間延長以及增加并發癥的發生率。目前臨床上推薦服用2~3 L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進行結腸鏡檢查前的腸道準備[5],然而大多患者不能耐受該服用劑量,不愿意接受結腸鏡檢查作為常規腸道疾病篩查、診斷的手段。為提高患者腸鏡檢查的舒適度和接受度,本研究嘗試結腸鏡檢查前給予患者低渣飲食聯合口服不同劑量的復方硫酸鈉聚乙二醇散溶液(與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是同一類容積性瀉藥),觀察其對腸道準備合格率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9月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的干部保健中心行結腸鏡檢查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18~65歲;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能正常溝通,理解能力正常;有自主活動能力;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愿意提供相關信息數據和接受隨訪。排除標準:已知患有消化道腫瘤的患者,懷疑或診斷為腸道梗阻的患者,確診有炎癥性腸病患者,精神異常及不能自控情緒患者,嚴重便秘及長期服用通便藥物的患者,患有嚴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符合納入和排除標準的患者220例,采用不透光密閉信封法隨機將患者分為A組(73例)、B組(75例)、C組(72例)。A組:男38例,女35例;年齡25~65歲,平均(48.70±9.72)歲;體重指數15.47~28.62 kg/m2,平均(24.20±2.16)kg/m2;結腸鏡檢查待查原因,體檢目的30例,排便性狀、次數改變43例。B組:男43例,女32例;年齡23~65歲,平均(51.57±8.82)歲;體重指數16.41~30.42 kg/m2,平均(23.82±2.62)kg/m2;結腸鏡檢查待查原因,體檢目的31例,排便性狀、次數改變的44例。C組:男41例,女31例;年齡30~65歲,平均(50.75±8.21)歲;體重指數18.42~29.97 kg/m2,平均(23.96±2.24)kg/m2;結腸鏡檢查待查原因,體檢目的35例,排便性狀、次數改變37例。3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倫理審批號:浙大一院倫審2022研第075號-快)后開始正式納入受試對象,并實施研究工作。
1.2.1檢查前腸道準備
檢查前一天早餐開始全天嚴格低渣飲食(如稀飯、面條、蛋花湯、小餛飩等),禁食瓜果、蔬菜、堅果等纖維含量高的食物,飲水不限,檢查前一天18:00以后禁食。檢查當天6:00-8:00開始第1次服藥,將1盒復方硫酸鈉聚乙二醇散(醫院自制)倒入容器內,加2 000 mL溫水制成溶液,如目標劑量>2 000 mL,則按上述方法再將1盒復方硫酸鈉聚乙二醇散加2 000 mL溫水制成溶液。3組目標劑量不同,根據目標劑量取1 500 mL(A組)、2 000 mL(B組)、3 000 mL(C組),在此基礎上加入15 mL西甲硅油將其攪拌均勻,也可在清腸溶液服用完畢后服用15 mL西甲硅油,首次服用劑量為600 mL,之后每間隔15 min服用250 mL,直至目標劑量的清腸溶液全部喝完。除口服清腸溶液外,其他干預方法3組基本一致。提醒患者服清腸溶液過程中不要一直平躺或靜坐,需要適當活動,并在服藥2 h內每隔10~15 min順時針按摩腹部促進腸蠕動,加快糞便的排出。
1.2.2質量控制
3組結腸鏡檢查均安排在患者最后一次服用清腸溶液后4~6 h內完成。由具有豐富經驗的內鏡副主任及以上醫師(結腸鏡年操作例數不少于500例)操作,操作醫生不知曉分組情況。
1.3.1服藥過程中的不良反應
不良反應是口服清腸溶液后至檢查開始前出現的頭暈、惡心、嘔吐、腹脹、腹痛、心慌、低血糖、賁門黏膜撕裂、肛周刺痛等不適情況,上述癥狀由患者記錄;護士觀察到患者出現臉色蒼白、出汗、發顫等癥狀時立即行末梢血糖檢測,評估是否出現低血糖情況并做好記錄。不良反應發生率=不良反應例數/總例數×100%(1例患者發生多種不良反應均計為1例)。
1.3.2口服清腸溶液后的舒適度
在患者口服完清腸溶液4~6 h后采用Kolcaba的舒適狀況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對患者進行評估,包括生理、心理、精神、環境4個維度共28項,采用4級評分法,總分112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舒適度越高[6]。
1.3.3腸道清潔度
由操作的內鏡醫生根據波士頓腸道準備評價量表(Boston Bowel Prepartion Scale,BBPS)進行腸道清潔度評估,并記錄。BBPS將結腸分為右半結腸(盲腸、升結腸)、橫結腸、左半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3個區域。評分標準:腸腔內無殘渣污染,無不透明液體,所有黏膜均能觀察清楚計為3分;腸道存有少量糞便及不透明液體,部分腸腔黏膜準備完好計2分;腸腔內由于著色、糞便殘渣或不透明液體影響,只能觀察到少部分黏膜為1分;可見固體糞便,不能觀察到黏膜則計0分。3個區域評分后總和為0~9分,總分≥7分為合格,分數越高代表清潔度越佳[7]。如因為腸道準備差影響操作醫生進鏡而終止操作,則計為0分。
1.3.4腸道疾病檢出情況
在結腸鏡檢查過程中整個腸壁黏膜視野是否能完全暴露決定了腸道內的息肉和腺瘤等病變的檢出率。腸腔內出現黏膜隆起或平坦型增生樣改變,臨床上考慮腸息肉。息肉檢出率=息肉檢出例數/總例數×100%。

A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B組和C組,3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的舒適度評分高于B組和C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和舒適度評分比較
3組患者腸道準備清潔度評分合格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患者腸道準備清潔度情況比較 例(%)
腸道疾病檢出A組15例(占比20.55%),B組24例(占比32.00%),C組14例(占比19.44%),經比較,2=3.917,P=0.141,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歐美國家指南建議服用4 L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作為結腸鏡檢查前腸道準備的常規方法,并推薦各種分時間段的服用方法[8]。由于種族、身高、體重的差異,國內臨床推薦服用2~3 L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進行腸鏡檢查前的腸道準備。但不論單次服用還是分次服用,患者均需在短時間內口服大量清腸溶液,易導致惡心、嘔吐、腹痛、腹脹等不良反應,影響患者依從性。有研究[9-10]表明,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劑量越大,腸道準備清潔度越高,但由于服用的量越大,患者的不良反應越大,依從性就越低,從而降低了患者對結腸鏡檢查的接受度,影響結腸鏡檢查作為早期篩查腸道疾病的普及率。因此,本研究觀察不同劑量復方硫酸鈉聚乙二醇散對腸道準備合格率及患者舒適度的影響,結果顯示,3組患者服藥過程中的不良反應、腸道準備清潔度評分的合格率以及腸道疾病檢出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A組的舒適度高于B組、C組,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這說明腸鏡檢查前口服1 500 mL復方硫酸鈉聚乙二醇散溶液不影響腸鏡檢查前腸道準備的合格率,且能提高患者的舒適度,更易于患者接受。因此,若未明確有嚴重便秘和確診的腸道疾病的患者如不能耐受大劑量清腸藥物,可以優先考慮選擇口服1 500 mL復方硫酸鈉聚乙二醇散溶液的服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