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月建
摘 ? ?要: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進步,耕地面積逐漸縮減,這種情況下提高農作物的質量尤為重要。農作物的科學種植離不開對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研究,但是由于農戶的知識水平有限,在病蟲害防治方面認識不足,有的農戶雖然有病蟲害防治意識,但是由于用藥不科學影響農作物質量,不利于我國農業發展和農產品質量升級。當前保證我國糧食的產量和質量是基本國策。因此,文章著重研究了山東地區農作物科學種植與病蟲害防治技術,以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全面提高糧食產量和質量。
關鍵詞:山東地區;農作物;科學種植;病蟲害防治技術
文章編號:1005-2690(2023)11-0041-03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43;S31 ? ? ? 文獻標志碼:B
我國在很早以前就是一個農業大國,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農業方面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績,袁隆平雜交水稻的成功研制使我國農業發展進入一個全新的里程碑,為我國糧食自給自足奠定了堅實基礎。然而在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推動下,很多農業用地逐漸向工業用地轉變,嚴重影響我國糧食產量,更加阻礙了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業作為我國發展的基礎,是保障民生的關鍵,所以提高糧食產量、保證糧食質量是人們目前需要重視的關鍵問題。研究加強山東地區農作物科學種植與病蟲害防治技術,能夠為我國的農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
1 農作物科學種植的意義
1.1 將產量最大化、質量最優化
農作物的科學種植需要遵循作物自身的生長規律,從生長溫度、濕度等自然環境因素出發,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更加優質的環境。嚴格遵循作物的生長規律,對農作物進行科學化種植,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還可以保證農作物的質量,讓農民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
1.2 投入成本最小化
科學種植農作物是依據作物自身的生長規律進行種植,在種植的過程中會相對減少農藥、化肥等的使用量,避免了過度浪費資源,也避免了由于過量用藥影響農作物正常生長。同時,嚴格按照科學劑量使用農藥、化肥等物質的情況下,會進一步保證農作物的質量和產量,減少農民在生產方面的投入,實現種植農作物的投入成本最小化。
1.3 操作最簡化
農作物種植的過程較為煩瑣,只有在不斷的實踐探索中才可以總結出一套成熟的種植流程,減少很多無用的操作流程,實現農作物的科學化種植。因此,科學化種植農作物時,只需要按照規范的步驟進行操作,就可以減少很多額外的投入和步驟,還可以獲得相當可觀的產量。從實踐中可以得出,農作物科學種植是操作最簡化的關鍵。
1.4 實現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在我國傳統的農作物種植過程中,為了能夠提高農作物的產量,減少病蟲害的威脅,大量使用了化肥、農藥等有害物質,嚴重污染自然環境,這些污染現象很多都存在不可逆性。農作物的科學種植需要嚴密的數據作為支撐,這樣可以避免過度濫用農藥等有害物質。在進行科學種植時,減少了對周圍環境的污染,有害物質也不會通過食物鏈進入人們身體,從而更加有利于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1.5 實現農業技術的創新發展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不斷增多,病蟲害的防治也逐漸向科學化、規模化方向發展,所以研究農作物科學種植和病蟲害防治技術都離不開科學技術。農業技術的發展代表著我國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農作物的質量和產量成為決定生產力水平的關鍵因素,農作物的產量離不開科學種植,質量則離不開病蟲害的有效防治,只要能夠實現這2點,就可以創新發展我國的農業技術。同時,要根據不同的自然環境選擇不同的種植方式,結合不同地區的環境差異,選擇更加適合當地生長的農作物,對最基本的品種進行進一步培養,增加農作物的產量。
2 農作物科學種植技術
2.1 地膜覆蓋技術
目前,我國很多地區已經開始運用地膜覆蓋技術,尤其是比較寒冷的北方地區,可以有效提升農作物的品質。由于早晚氣溫差異比較明顯,農作物在氣溫的影響下出現生長緩慢情況,地膜覆蓋技術可以滿足農作物對于溫度和濕度的需求,提高農作物生長質量。山東地區冬季較寒冷,進入春季以后,氣溫也相對偏低,這種氣溫條件下不利于農作物生長發育。地膜覆蓋技術可以達到提高地表溫度的目的,滿足農作物生長的必備條件。同時,山東地區的春季空氣比較干燥,空氣中濕度含量無法滿足農作物發芽的需求,運用地膜覆蓋技術可以增加地表水分的供給,讓種子能夠處于一個優質的生長環境中,有利于提升種子的成活率。
2.2 無土栽培技術
無土栽培技術如今已經獲得大力推廣和應用,為我國農業技術水平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在傳統的農作物種植中,農作物生長發育離不開土壤的供給,土壤是農作物生長的必備條件。然而無土栽培技術的出現打破了人們的固定思維,讓農作物無土生長成為可能,農作物的種植面積也得到明顯提升,增加了我國農作物產量。這種獨特的種植方式節約了農作物種植空間,不斷提升空間利用率,為我國先進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持。同時,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病菌,這也是導致農作物容易受到病蟲害侵襲的主要原因。無土栽培技術的應用讓這一問題迎刃而解,減少了農作物種植過程中感染病蟲害的概率。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無土栽培技術也在不斷完善和優化,科學技術的創新推動農業種植技術飛速發展,為我國農業的不斷進步提供保障,未來還需要更好地發揮先進科學技術的優勢,大面積推廣農作物科學種植。
2.3 大棚技術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于蔬菜和水果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反季水果和蔬菜開始在超市里頻繁出現。反季水果和蔬菜的成功種植離不開大棚技術,大棚技術的應用可以滿足不同季節人們對于農產品的需求。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光熱、水分等,但是在山東地區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很多農作物無法四季種植。例如,冬季氣溫偏低,不適合農作物生長,但是大棚技術可以為農作物提供所需的溫度和濕度等環境條件,滿足農作物的生長需要。分析目前山東地區的實際情況,大棚技術的應用比例正在逐年提高,通過大棚技術生產的反季水果和蔬菜在市場上非常受歡迎,而且反季水果由于產量相對較低,所以市場價格較高,為農民創造了更大的經濟效益。大棚技術非常簡單、易學,適合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的農民應用,農民只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就可以掌握大棚技術的核心要素,該技術非常適宜在農村地區高效推廣。農民還可以根據當年市場情況選擇種植一些比較高產、價格高的農作物,確保獲取更加豐厚的經濟效益。
2.4 加大生產投入及宣傳推廣力度
農作物的科學種植是一項需要投入長期精力的工作,經過反復的實踐證明,才能最終得到應用,所以需要加大生產投入力度,為農作物科學種植研究提供豐富的物質保障。當地農業部門必須提高對農作物科學種植的重視度,出臺一些便民利民的法規政策吸引農民積極參與。例如,在農村地區推進一項新技術會非常困難,需要當地農業部門給予參與的農民一定的補貼政策,這樣可以吸引更多的農民參與到技術推廣試驗工作中,為農作物科學種植技術的最終應用奠定群眾基礎。同時,要加大宣傳力度,農業部門要定期組織相關人員進行考察和調研,并組織新技術推廣講座,親自指導農民使用新技術,讓具體效果能夠發揮出作用。目前,隨著我國農業技術的不斷發展,對于專業人才的需求量與日俱增,所以要加強培訓和考核,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專業技術團隊,為農業技術的有效發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可以根據當地情況合理配置專業資源,保障農作物種植能夠達到最優狀態,有利于我國農業技術的發展和創新。
3 病蟲害防治技術
3.1 物理防治技術
物理防治技術有很多種,例如覆膜、掛網、人工耕地、除草等。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經常使用物理防治技術,主要原因是投入的成本較低,而且不會給農作物帶來太大的損害,對于土壤的影響也較小,可行性較高。目前山東地區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所運用的物理防治技術最為成熟的是殺蟲燈誘殺技術,殺蟲燈誘殺不僅成本低,而且安全、高效、無害。各地農業技術部門總結多年運用經驗,通過示范區建設,證明殺蟲燈誘殺技術在大面積防治害蟲方面具有明顯的效果,尤其是在小麥、水稻、油料、雜糧等農作物的病蟲害防治中,起到了極大的推廣帶動及輻射作用。物理防治技術簡單易行,廣大種植戶喜為樂行,不僅減少了化學藥物使用量,有效降低害蟲的抗藥性,也保護了害蟲天敵,減少了對農業種植環境的破壞和農村生活環境的污染。
3.2 化學防治技術
化學防治技術主要特點是見效非常快。利用噴灑農藥的方式遏制病蟲害擴散,這種方法雖然效果明顯,但是由于藥物中含有有害物質,會污染空氣和土壤,如果長期應用該防治技術,會不斷惡化農作物種植環境。例如,很多農民為了能夠殺死害蟲,會自行加大藥物劑量,導致整個空氣中都彌漫藥物氣味,這樣的工作環境不利于人類身體健康。在使用化學防治技術的過程中,一定要嚴格控制藥物的濃度和使用量,避免出現污染環境問題。如今市場上存在很多類化學藥物,真假難辨,農戶選擇時不僅需要考慮病蟲害防治問題,也要考慮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保證其具有較好的綜合效益,這樣才能應用到實際需求中[1]。
3.3 生物防治技術
生物防治技術主要是從基因工程、生物協同作用等方面入手,改變原有農作物的抵抗力或者提高其抵制害蟲的能力,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不僅不會對自然環境造成傷害,還可以對農作物生產起到協同作用。在我國農作物種植歷史上,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時間較晚,在某些方面還沒有達到成熟的效果,防治效果不是十分理想。我國的生物學家曾經到臺灣引進一種名為大紅瓢蟲的生物,這種瓢蟲能將蟲卵產在吹棉介殼蟲的卵殼或者蠟膜上,在大紅瓢蟲蟲卵孵化之后可以吃掉吹棉介殼蟲的蟲卵,利用自然界天敵的抑制作用,可以成功阻擋吹棉介殼蟲對柑橘園的侵害,這是我國第1次應用生物防治技術解決病蟲害問題。生物防治技術具有綠色、環保的優勢,可以利用自然界中病蟲害的天敵有效抑制病蟲害,所以在今后應加強運用生物防治技術[2]。
4 加大生態防治力度
4.1 改善農作物種植環境
山東地區在農作物種植時,由于缺乏科學化種植意識,導致土地遭到嚴重破壞,很多地區甚至出現了水土流失情況,還有一部分土地在耕種時沒有控制化肥施用量,導致土壤中有機質流失,農作物的質量逐漸降低。在此基礎上,水質條件等也會對農作物生長造成威脅,為了能夠提高農作物質量,必須修復土壤。首先,農民要具有田間防治的思想,對土地進行規劃整理。其次,要加強對農作物種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優化,保持生態平衡,減少病蟲害的數量,從而避免病蟲害大規模蔓延。再次,科學調整耕種時間,在病蟲害容易暴發時減少耕種數量,要及時清理田間雜草,減少害蟲的生長空間。最后,要根據農作物的生長情況施肥,避免為了提高農作物產量大量使用有害物質。
4.2 嚴格監管生產過程,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
在山東地區影響農作物正常生長的主要因素是病蟲害問題。在防治病蟲害過程中,很多地方會采用噴施化學藥劑的方式,這種方法在短時間內會有非常明顯的效果,但是嚴重影響農作物生長環境,會對土壤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還會導致病害蟲出現抗藥性,進而增加病蟲害的治理難度。目前,我國主要研究的病蟲害防治技術是生物防治技術,通過引進病蟲害的天敵,達到生態平衡發展的目的。此外,要注意觀察農作物的生長情況,觀察記錄容易出現病蟲害的農作物,這樣可以在病蟲害暴發初期進行有效防治,以免病蟲害大規模泛濫。在防治病蟲害時,要盡量選擇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小的防治方式,加大對農作物的保護力度,選擇更加合適的種植方式,避免病蟲害侵襲[3]。
4.3 加強種植人員技術培訓,加大技術投入力度
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促使智能化技術走進人們的生活,傳統種植方式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逐漸遇到瓶頸,所以需要加大對相關專業人才的培訓力度,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雜交水稻技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農業的發展,這與我國專業技術人才素質提升有很大關系,各行各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優秀的人才作為支撐。所以,山東地區要想在農作物科學種植和病蟲害防治方面有所突破,就需要培養和引進更多的專業人才,可以與當地的各大高校建立友好合作關系,保證人才的長期輸出。
5 結束語
山東地區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基地,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保障糧食產量是人們目前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結合農作物的生長規律進行科學化種植,不僅可以提高農作物產量,還可以避免病蟲害大規模暴發,為農業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劉文果.山東地區農作物科學種植與病蟲害防治技術探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2(6):215-217.
[2]于清磊.山東地區農作物科學種植與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業工程技術,2020,40(8):66,76.
[3]賈瑞金,高增法.農作物科學種植與病蟲害防治技術探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5):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