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昊,胡展森
(1 河北旅游職業學院現代農業與園林學院,承德 067000)(2 承德市農林科學院)
梨是我國重要的原產果樹,優勢特色鮮明,種質資源極為豐富,有3 000 多年的栽植歷史,其栽培面積、產量、出口量均居世界第1 位[1-3]。梨是我國第三大種植果樹,現階段在我國果業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6]。研究表明,近年來我國梨生產整體呈現產量穩中有增、人均消費逐年遞增趨勢,但是同時也存在持續生產能力下降、生產成本增加、價格持續下滑、出口壓力大、進口量遞增等問題[7-14]。
新時期下,梨產業發展必須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結合起來,深入推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產業融合、城鄉融合、共同富裕的發展路徑,以實現梨產業的高效、安全、可持續發展。河北省是梨生產大省,2020 年河北省梨產量為350.19 萬t,占全國梨總產量的19.66%,位居全國第1 位。在河北省梨主產區,梨產業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故摸清河北省梨產業結構和布局,分析其與鄉村規劃融合發展現狀和發展模式,對于河北省乃至全國梨產業與美麗鄉村建設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012 年,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設“美麗中國”宏偉目標。2014 年,《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 年)》發布,提出提高鄉村規劃水平,科學編制村鎮規劃,建設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美麗鄉村建設成為國家重點發展戰略,目前在研究與實踐方面均取得一定成績,但是也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很多村莊在進行鄉村規劃時,不能充分重視當地的產業優勢,更沒有從本村的資源稟賦、人力資源、區位條件和農民就業等實際出發來科學選擇產業和鄉村融合發展模式,最終導致美麗鄉村建設直接照搬城市或者被理解為簡單的通路、種樹等物質空間規劃。美麗鄉村建設是一個涉及多個部門的政策性綜合規劃,不能僅僅停留在物質空間層次,而是要綜合考慮產業優勢、土地利用、生態環境等多個方面。鄉村振興戰略中鄉村產業是基礎,沒有鄉村產業的支撐,農業產業化和鄉村產業化難以形成,農村人居環境難以維持,美麗鄉村規劃建設就不能形成良性循環,最終呈現“一年新、二年舊、三年再回頭”的尷尬局面。因此,筆者以梨產業為切入點,分析河北省梨產業與鄉村規劃融合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思路,以此來完善鄉村規劃內容,探索梨產業發展新路徑,最終實現美麗鄉村和梨產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2.1梨產業是鄉村規劃的基礎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農業是鄉村發展中最原始最基本的產業。在城鄉融合發展和美麗鄉村規劃建設背景下,農業產業要由傳統的單一發展模式向多產融合發展的現代化模式轉變,實現鄉村產業化。在農業產業的現代化轉型過程中,龍頭企業、農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多種新型農業主體具有重要作用,可以通過村民入股的形式,實現梨園聯建,或者以“龍頭企業+梨園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最終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的農業產業化—梨產業。將梨產業與鄉村規劃融合,可以充分利用閑置院落、空心戶等存量土地,開展休閑旅游、餐飲服務、“互聯網+”等,從而實現村莊產業化。村莊產業化可以創造更多的鄉村就業機會,促進鄉村閑置勞動力就業,還可以進一步吸引更核心的社會資源回鄉,包括人才、資金、技術等,而新加持的資源又反過來促進產業發展,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實現梨產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1.2.2鄉村規劃促進梨產業發展
鄉村規劃的目標是促進村莊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通過合理布局村莊內的各項用地,為產業發展提供更完善的產業鏈發展空間資源條件。因此,梨產業發展與鄉村規劃是相互促進的共進關系。一方面,產業結構不斷完善,產業鏈不斷延展,產業競爭力不斷增強,逐漸成為鄉村發展的新動能;另一方面,鄉村規劃帶來的各項功能完善,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二者相互促進,共同實現環境凈化、產業富民的目標。
據河北省統計局數據(圖1),1980—2005 年河北省梨產量和園林水果總產量保持持續增長態勢,其中梨產量由1980 年的36.04 萬t 增加至2005年的324.62 萬t,2005—2020 年趨于穩定,梨產量在波動中由2005 年的324.62 萬t 增加至2020 年的350.19 萬t。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980—2000 年河北省梨園面積規模擴展迅速,由5.65 萬hm2增加至21.87 萬hm2,至1996 年河北省梨園面積達到歷史最高值,從2005 年開始梨園面積開始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至2020 年河北省梨園面積下降為14.39 萬hm2。2020 年河北省梨園面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國梨園總面積和總產量的14.88%和19.42%。

圖1 河北省梨果產量及園林水果占比變化
從梨產量在園林水果中的占比情況來看,梨是河北省的主要水果,其產量一直穩居河北省各種園林水果產量首位。1980—2008 年,其產量占比呈持續下降趨勢,1980 年梨產量占河北省園林水果總產量的44.93%,至2008 年,其占比下降為33.98%。2008 年以來,梨果產量占河北省園林水果總產量的33.98%~37.53%,變化幅度相對較小,其中2008—2014 年為穩定上升期,2014—2020 年則在波動中略有下降,2020 年梨果產量占河北省園林水果總產量的33.95%。
綜上可知,近10 年來河北省梨園面積持續下降,梨果產量趨于穩定,其面積和產量在全國的占比均呈逐年下降趨勢,在省內園林水果中的占比也呈現逐年下降趨勢,說明河北省梨產業規模正逐年縮減,在全國和省內的占比和發展地位逐年下降。研究證明,1978—2018 年40 年間,我國梨產業優勢產區已基本形成并發生了一定的遷移,梨栽培面積由傳統的優勢產區向西部產區和長江流域產區轉移,其中影響梨產業布局變化的因素主要包括資源環境、梨品種、生產成本、政策等[1]。
據河北省2021 年統計年鑒,各地級市2020 年梨果產量及其全省占比情況如圖2 所示。河北省梨產業主要集中在石家莊、滄州、衡水3 個市,其產量的全省占比分別為41.23%、13.39%、11.52%,這3 個市梨產量之和共占全省梨總產量的66.14%。經分析可知,河北省11 個地級市之間的梨產量差異較大,其變異系數為1.12%,其中石家莊市梨產量最高,為144.51 萬t;其次為滄州市和衡水市,產量分別為46.94 萬、40.38 萬t;張家口市梨產量最低,僅為0.84 萬t。

圖2 2020 年河北省各地級市梨果產量及其占比
河北省梨產業集聚優勢明顯。在市域層面主要集中于石家莊、滄州、衡水、邢臺、邯鄲市,在縣域層面主要集中于趙縣、晉州、泊頭、寧晉、辛集、藁城、深州、魏縣、阜城、曲陽、肅寧等地。石家莊市梨產業主要集中于趙縣和晉州市,2020 年梨產量分別為55.18 萬、55.75 萬t,分別占全市梨產量的38.18%和38.58%;其次是辛集市,產量為21.52萬t,占全市的14.89%。以上3 個縣市梨產量之和占全市梨總產量的91.66%。滄州市梨產業主要集中于泊頭市,2020 年梨產量為31.69 萬t,占全市的67.51%;其次是肅寧縣和南皮縣,2020 年梨產量分別為5.11 萬、3.66 萬t,分別占全市的10.89%和7.79%(表1)。另據各縣市統計數據,冀中南地區的平原沙地10 個縣市的梨園連方成片,形成了全國乃至全球最大的梨產業集聚區,其面積、產量、產值分別占全省總量的57.5%、70.6%和84.2%[15]。

表1 2020 年石家莊市和滄州市各縣市梨果產量及其占比
2020 年以來,河北省立足農業產業優勢資源,按照全產業鏈和全價值鏈發展理念,集中建設了15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為了鞏固“全國梨第一省”的地位,河北省積極推動特色梨產業的規模化、集群化和高質量發展,目前已形成特色鮮明的晉州鴨梨、辛集黃冠梨、趙縣雪花梨、泊頭鴨梨4 個規模均超過0.67 萬hm2的示范園區,以及威縣秋月梨、寧晉蘇翠一號梨、高陽西洋梨等一批梨新品種示范區[16]。2020 年河北省“鴨梨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被列入全國首批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2021 年,河北省農業農村廳啟動省級集群建設,“沙地梨”產業集群納入全省農業集群重點建設項目。盡管如此,目前河北省梨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仍較低,大部分地區仍保持農戶小規模分散經營的模式,市場抗風險能力低,生產、技術和管理難以得到提升和統一[17-18]。
截至目前,河北省梨產業發展種類齊全,覆蓋秋子梨、白梨、砂梨、西洋梨四大系統,品種包括鴨梨、雪花梨、安梨、花蓋梨、蜜梨、京白梨、鴨廣梨、胎黃梨、脆梨等傳統品種,以及黃冠梨、綠寶石、滿天紅、雪青等新品種[19-20]。具有品牌發展潛力的產品有晉州鴨梨、泊頭鴨梨、辛集黃冠梨、威縣威梨、魏縣鴨梨、趙縣雪花梨、武邑紅梨等。總體來看,雖然河北省梨產業資源優勢凸顯,但是梨產業品牌建設明顯滯后,缺乏梨產業龍頭企業,尤其是缺乏知名度和市場認同度高的龍頭企業。調查數據顯示,2019 年河北省有30 家企業入選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00 強,其中僅有3 家涉及果品類生產,而山東省有80 家入圍[21]。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經濟下,品牌逐漸成為產品重要的生命力。河北省梨產業規模化程度低,尚未形成有一定影響力的強勢品牌,很多品牌僅僅是以地理標志農產品為依托而形成的品牌,如晉州鴨梨、魏縣鴨梨等。
鄉村規劃是涉及多個部門的政策性工作內容,目前河北省梨產業與鄉村規劃融合發展研究和實踐尚處于起步階段。據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河北省加強鄉村規劃管理工作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0 年)》和《河北省縣城建設提質升級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1—2023 年)》可知,河北省鄉村規劃主要涉及“五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包括學校、疾病防控機構、人均體育場面積、老舊小區改造、棚戶區改造、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停車場、街道等。規劃在產業和鄉村融合發展行動中提出,發揮區域資源優勢,推進傳統產業轉型發展,提升產業與資源稟賦匹配度,促進產業發展和縣城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要素互動共贏、良性循環。依托現有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統籌產業園區與鄉村發展,打造一批特色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實現產業園區提檔升級,形成互聯互通、功能互補、融合發展的新格局,為產業經濟和區域發展提供強勁支撐。
綜合以上分析,本文以產業為導向,以產業發展規劃為切入點,探討河北省梨產業與鄉村規劃融合發展模式,結果見圖3。首先開展對整個村域或更大范圍的調研,主要涉及鄉村自然資源稟賦、人文資源、區域交通狀況、梨產業發展成熟條件、特色梨產品種類、人力資源、土地資源、村容村貌等。

圖3 河北省梨產業與鄉村規劃融合發展模式
在以上調研的基礎上,總結和分析區域發展優勢,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留得住青山,記得住鄉愁。同時結合梨產業發展歷史和當地人文歷史對村莊形象和梨產業發展方向進行定位。其中,村莊形象定位關乎村莊未來的發展方向,需要從當地梨產業類型、區域發展現狀、梨產業歷史沿革,以及歷史文化、非遺文化等多個方面綜合考慮,做到精準分析和定位。村莊定位過程中要跳出狹小的村莊范圍,從更大的區域經濟發展視角對不同村莊進行合理配置和定位,可以通過縣域或鄉鎮高一級別的政府總體規劃對其域內不同梨產業村莊作總體定位,著眼點高,規劃內容更全面。通過高層規劃可以使同一區域的不同梨產業村莊在整體上形成互補態勢,避免“千村一面”的現象,真正做到“一村一品”的特色梨果鄉村產業。
傳統產業規劃多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處于從屬地位,而基于梨產業為導向的鄉村規劃,需要重視梨生產發展核心地位,作為鄉村規劃的重要內容來設計。梨產業作為鄉村發展的動力源泉,在鄉村規劃中占據重要地位,依據梨產業與鄉村特色融合發展類型,可以將鄉村梨產業分為以下幾個類型:以梨為主題的特色小鎮型、梨園農場采摘型、特色果園觀光型、梨產品加工型、休閑度假型、梨生產農耕文化體驗型等。
基于梨產業的鄉村規劃包括設施規劃、土地規劃、產業規劃、村貌規劃、道路規劃5 個部分。其中,基礎設施規劃主要涉及道路、給排水、燃氣、供電、通訊、環衛等各項工程,這些基礎設施建設是推進鄉村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保障,也是衡量規劃建設完成度的重要指標。公共服務設施規劃除了傳統的滿足村民生產生活所需,如村委會、文化站、圖書館、衛生院、學校等,還要考慮梨產業融合發展的需求,例如以梨產業為主題的旅游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土地規劃則包含建筑用地規劃、非建筑用地規劃,以及農村宅基地和空房的利用規劃等。產業規劃包括產業定位、產業策劃和產業發展規劃。以梨產業為主導的村莊,需要充分挖掘梨產業資源特色,科學合理地確定適合鄉村產業發展的模式。根據梨產業化運營方式可以分為龍頭企業帶動型(龍頭企業+果農)、梨產業合作社模式、市場發展模式等。龍頭企業一直是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要模式。其中“企業+果農”的運作方式主要包括“訂單農業”,或者農戶以土地、技術、勞動等方式入股企業,或者企業租用農民土地,雇傭農戶,從而實現鄉村企業與農戶一體化的經營方式。梨產業合作社模式則是以專業型的農村經濟組織為媒介,連接果農和企業,從而達到規模化生產和統一管理、運營和銷售的目的。市場發展模式則是政府和市場工作作用的結果,選擇合適的區域建立梨產業專業市場,來引導生產者生產和企業發展。村容村貌規劃需要從村莊傳統建筑風格,從院落、大門形式、廚房廁所等布局、建筑材料及庭院色彩等多個方面來總結和提煉。規劃要體現傳統村落的自然面貌,保護飽含文化印記的古街道、古井、古廟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村莊綠化需要體現生態保護原則,同時還要維持梨園景觀功能。隨著梨產業鏈的不斷拓展,必然帶來諸如生產加工廢水排放、旅游垃圾、生活垃圾等,這些不利影響需要在村莊產業規劃中通過綠化和生態保護來解決,以保障其發展的可持續性。另外,梨園本身就是綠化工具,要讓這些梨園既能達到生態綠化的效果,又能給村民帶來收益。道路規劃主要包括連村道路、村莊主路、村莊巷道3 個等級。道路規劃中要注意維護農田保護面積,要充分保留打谷場、坑塘、溝渠等農田景觀區塊的完整性,同時要注重梨產業發展需要配置的道路重要節點設計。
河北省梨產業與鄉村規劃融合發展,首先要深挖全省梨產業特色優勢,選對品種,注重推進梨產業現代產業園區建設,形成高標準、精細化管理,全產業鏈開發,促進三產融合發展,打造集生產、銷售、生態、休閑于一體的復合型現代化梨產業體系。其次,要加強培育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尤其在梨產業優勢區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產業經營,通過大力培育大規模的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代耕代種、聯耕聯種、代收代貯、生產托管、統防統治、統配統施等專業化規模化服務,通過以上模式實現小果農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最后,積極開發梨產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第三產業的融合,豐富梨產業內涵,體現區域差異化,彰顯地方特色,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韻、一村一景的美麗鄉村梨產業發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