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區肖村內的御享農莊,不僅種植著享有盛名的昌平興壽“紅顏”草莓,還有各式各樣的瓜果蔬菜。農莊負責人楊洋普通本科畢業后,返鄉創辦農莊,遇到技術難題,便到昌平區農廣校參加中專班學習。幾年后,草莓產業發展遇到瓶頸,在北京市農廣校的推薦下,楊洋通過考試參加了“中高職貫通”培養,楊洋的例子只是農廣校農民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的一個縮影,這些經過農廣校系統培育的學員活躍在農業生產一線,為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多年來,農廣校始終把握農民職業教育教學關鍵點,順勢而為,不斷奏出“新旋律”。
開發高水平課程。課程改革既是適應時代發展和大力發展農民職業教育的舉措,也是農廣校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北京市農廣校始終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率先在農廣校體系把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開發線上特色課程,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河北省農廣校遴選一批立足教學一線、深耕學校管理的優秀教師和優秀教育工作者,成立20個教研小組,編制切合實際、最能體現農廣特點的課程標準。
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蚌埠農廣校把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專業知識的“土專家”確定為教育師資,目前他們已活躍在講臺和直播間。廣西分級建立師資庫,吸納農業農村行業專家、農技推廣人員、創業創新人士、鄉土專家等2600人,每年組織骨干教師開展業務培訓,提升教育教學綜合能力,打造了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職業教育師資團隊。
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教師向學員傳授知識與技能、培養優良品質和創新精神的主渠道主陣地。夏邑縣農廣校針對農時季節及時調整授課方式和內容,鼓勵教師創新、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參與式、案例式教學,增加實踐、實訓課時數,形成“教培銜接 產教融合”農民職業教育典型案例,為農民中職教育發展貢獻了“夏邑智慧”。
架起貫通培養“立交橋”。中高職貫通式培養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一個極其重要而有效的環節,對于推動農民職業教育各階段縱向融通、切實提升農民職業教育發展質量發揮著重大作用。河北、河南等農廣校通過培養對象、課程體系、教學過程等方式,推動高素質農民培訓與職業教育有效銜接。北京、河北、黑龍江、云南等農廣校與高等院校合作辦學,為農民提供大專及以上學歷教育。
今年4月,中央農廣校召開全國農廣校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現場會,正式啟動高素質農民“培訓—中職—高職教育貫通培養行動”試點工作。試點在河北、江蘇、山東、廣西、新疆5個省份開展,計劃通過為期1年的探索實踐,建立高素質農民培訓—中職—高職教育貫通培養的有效模式和工作機制,形成一批可復制的經驗,為在全國推進高素質農民貫通培養奠定基礎,譜寫農民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新篇章。